《解老》,出自《韩非子》,是韩非对《老子》一书的解释。《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

在《解老》一文里,韩非从法家的立场,对《老子》进行了评判,提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生成的原因,是理的总汇合。

本文选自《解老》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所谓德,就是内部具有的东西。

所谓得,就是外部得到的东西。

点评:韩非认为,德,是人的内在本质。以无为而积累,以无欲而成就。还认为,若精神不游移身外,那么自身内在的本质就能保存。

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

使用且思考它,

德就不能巩固。

德不巩固,就会没有功效;

没有功效,是自以为有德。

点评:老子曾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就是说,最高的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是有德的。所以,韩非认为,如果使用或者思考德,那就是自以为有德,不是真正的有德。

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

那些不能够掌握道术的人,

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

点评:韩非认为,若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那么心中因不能忘记虚,而被虚所牵制。

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

虚,本义是指心意不受任何东西牵制。

而现在被虚所牵制,就不是真正的虚。

点评:韩非认为,真正做到虚的人,能够做到无为,也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

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

真正做到虚了,德就充实;

德充实了,就是最高的德。

点评:老子曾言:「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也就是说,最高的德是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所以,韩非认为,心虚的人是因为做到了无为,能做到无为,德自然充实,就能达到「上德」。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

所谓仁就是说内心高兴,自然而然地去爱人;

他喜欢别人得到幸福,不喜欢别人遭到祸患;

是内心抑制不住的情感,

并不是为了求得报答啊。

点评:老子曾言:「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也就是说,最高的仁有所作为却不是为了什么而作为。所以,韩非认为,真正的仁,是内心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

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

所谓义就是关系处理得适宜,

因为处理得适宜,才会去做。

点评:老子曾言:「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也就是说,最高的义是要有所作为,而且要做到十分恰当。所以,韩非认为,最高的义是能把各种关系都处理得很适宜,才会去做。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所谓礼就是用来表现内心真情的,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有条理的表现,

是君和臣、父和子的交往准则,

贵和贱、贤和不肖分别的形式。

点评:韩非认为,如果一个人内心怀有尊敬的感情,但却说不出来。可以用卑拜的动作来表达心意。这正是礼仪的作用。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和氏之璧,不用五彩来装饰;

随侯之珠,不用金银来装饰。

点评: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二者的内在美到了极致,任何物质都不配装饰它。所以,韩非反对通过外在表现,而评论内在的情感,认为不是君子所为。

见必行之道则明,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

看到了必行之理就是明智,

圣人做事时心中没有疑惑;

心中没有疑惑,叫作勇敢。

点评:韩非认为,圣人能够掌握事物的法则,所以做事一定能够成功。而且做事的时候不会心生疑惑。不心生疑惑,就叫做勇敢。之所以不心生疑惑,是有一颗慈爱之心。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道,是万物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也是万物道理的总汇合。

点评:韩非认为,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条理。道,是万事万物之所以构成的根据。而且,事物内部各有自己的理,不互相侵扰,也受其制约。

举报/反馈

小宇漫谭

48万获赞 2.5万粉丝
若著成一家之言,当且博观而约取
乘风计划作者,文化领域爱好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