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第500天,雷军给了市场新的悬念。
8月11日,雷军的在第三次年度演讲中专门留出半小时的时间,介绍小米汽车的启动驾驶技术和小米的首款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
在演讲尾声,铁大在万众瞩目中登场,为雷军献上一朵红色的非洲菊,并和他自拍。自拍结束后,雷军问铁大“你觉得照片怎么样?”铁大回答:“不错,可以发生图。”整场演讲中,铁大的“存在感”仅次于雷军本人。
雷军介绍,铁大背后的智能、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背后有无数的软件、硬件、算法的开发工作,投入巨大。
在小米之前,去年的首个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马斯克宣布将自研打造名为Optimus的人形机器人。但是雷军抢先“闷声干大事”,就在铁大正式亮相的一周前,马斯克才在特斯拉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发布了一张Optimus的新图片。马斯克也曾多次表达对仿生人形机器人的重视,甚至直言“Optimus机器人将比汽车更有价值”。
国内外科技巨头一致的步调背后,一场新的角逐已经拉开帷幕。
更像人的机器人
不论是铁大还是Optimus,都在被强调“更像人类”,或者“更懂人类”。
为了实现更加真实的生物反应,铁大搭载高精度环境感知系统,全身11个高精度传感器向AI大脑实时传输信息,可以感知图像、光线、距离、速度、声音等环境信息。同时,铁大还拥有灵敏的听觉传感器,配合音频算法,可识别6类45种语意情绪,外加85种环境音识别。
而Optimus四肢包含40个左右的机电执行器,能够通过力反馈感应系统来实现平稳和敏捷双脚行走。此外,在今年年初,马斯克接受机器人科学家弗雷德曼提问时还表示,Optimus将拥有“自己的个性”。
更直观的表现,就是“像人”。铁大和Optimus都拥有可以表达情感情绪的脸部屏,在身高体重上,也和人类十分相似——Optimus身高大约1.73米,体重约56.7千克,而铁大身高1.77米,体重52公斤,并且还有明确的生日和星座。
实际上,在铁大之前,小米的已经踏入仿生机器人领域。
去年小米秋季发布会上,雷军推出机器狗“铁蛋”,作为铁大的前辈,铁蛋在发布会上同样“一翻惊人”。铁蛋全身搭载12个小米自研的伺服电机,让它可以像生物犬一样灵活运动并能够做出复杂的动作,搭载的英伟达边缘AI超算Jetson Xavier NX平台,可以让铁蛋比生物犬更加“聪明”。
如果简单归纳这些仿生机器人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三个方面。
在小米和特斯拉之外,布局仿生机器人领域的车企不在少数。
几乎和铁蛋同时出生的,还有小鹏的机器马(小白龙)。除了可以骑,小白龙还拥有触觉感知,能够表达情绪,并且和人类沟通。
无独有偶,去年6月,现代汽车集团收购全球最大的仿生机器人之一波士顿动力,拥有了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
为将来铺路
这些越来越像人的机器人,被造出来显然不是为了送进车间。
不论是人形或者动物形仿生机器人,都与智能汽车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从功能上来讲,智能汽车是具备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学习人类和适应环境等功能的汽车。
实际上,百度和吉利合资的汽车品牌集度在今年6月发布首款概念车时ROBO-01时,已经将新车成为汽车机器人,其强调的“三大能力”,分别是在高阶自动驾驶下的自由移动、建立在理解用户需求与情绪基础上的自然沟通、通过学习驾驶环境实现自我成长,这与车企们宣传的仿生机器人具备的三项能力不谋而合。
换句话讲,智能汽车就是一台能够自动驾驶的机器人,而仿生机器人,也正是智能汽车的雏形。
从硬件上看,仿生机器人也更像是智能汽车的先行试验,除了需要具备超强算力的芯片之外,灵敏的传感器和强大的电机,智能汽车所需的设备,仿生机器人同样缺一不可。
如Optimus内置了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芯片,小鹏的小白龙同样配备汽车级智能驾驶系统,
而雷军并未在发布会上透露所铁大使用的芯片供应商。虽然雷军在发布会上自豪地表示铁大是“全栈自研”,但小米目前自研的澎湃C1、P1、S1均为电池相关芯片,显然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算力需求。
此外,东吴证券指出,人形仿生机器人的诞生,也让车企有了更多的智能产品,并且在新能源汽车经验的指导下,车企在让人形仿生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上拥有更大的优势。
而不可否认的是,正如马斯克所言,仿生机器人尤其是人形仿生机器人,拥有巨大的潜力。根据东吴证券预测,未来5到10年,人形机器人在家务、商业服务、工业生产和情感陪伴场景中,市场空间将达到31万亿元。
危机并存
车企“造人”,不论马斯克,还是雷军,都不是第一个。
在2000年,本田就曾推出一款纯电人形机器人ASIMO,这也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鼻祖”。经过多轮迭代,ASIMO能跑能跳,甚至可以完成舞蹈动作,陪用户踢球,并且同样能够学习经验和进行人机交互。但是ASIMO在2018年7月正式停产,这背后,高达250万美元售价成为最大的掣肘。
成本问题同样困扰小米,雷军在演讲中坦言,因为铁大的成本高达60万元到70万元,尚无法量产。而马斯克同样无法确定Optimus的量产时间线,但还是给出了理想的结果:如果未来两年内能够量产,在规模效应下,可以将Optimu的售价控制在2.5万美元(约合16.8 万元人民币)。
这也意味着,即使有技术支持,特斯拉和小米们,也不一定能在这片蓝海里游出头。
九派财经记者 陈静仪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