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看,普宁豆酱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等,营养丰富,确是调味佳品。有人担心黄豆发酵后所产生的霉含有毒素。其实,那叫米曲霉,一般不产生毒素,黄曲霉才可产生毒素。当然,酿制豆酱的工具和环境必须干净整洁,避免杂菌污染,才能保证黄豆正常发酵,产生单一的米曲菌。
普宁豆酱历史民俗
民间流传的《潮汕特产歌》中有:“普宁出名好豆酱,新亨出名老菜脯。”由此可见普宁豆酱名气之大。
据考,很早以前,这里的居民就有自行制作豆酱的传统。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置县,人们便把普宁酿制的豆酱叫做“普宁豆酱”。屈指数来,普宁豆酱的酿制和食用迄今当在450年以上,可谓历史悠久。
明末清初,普宁出现了专门生产豆酱的酱园,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尤以旧县城洪阳的几家酱园最为出名。
另据《普宁县志》和《普宁洪阳供销志》记载,普宁豆酱的规模化生产、销售始于道光20年(公元1841年)。民国时期洪阳已发展到十多家酱油商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酱油加工行业走上集体化道路,由合兴、炳记等联合组成洪阳酱油联营社。
普宁豆酱制作方法
普宁豆酱的制作工艺繁复,传统上有曝豆、碾豆、浸豆、炊豆、饲醭、推醭、推水醭、煮酱这8道工序。
一、曝豆、碾豆、浸豆、炊豆
曝豆”即是晒豆,“碾豆”就是磨豆。将大豆脱皮磨成豆瓣,一定要选晴朗干爽的日子。若天气潮湿,则会导致豆子变软而无法脱皮或脱皮不彻底,直接影响豆酱的质量。
接下来“浸豆”与“炊豆”,则是将磨好的豆瓣,置入酱缸,再倒入沸水浸泡,使豆瓣变软,浸泡去水后的豆瓣再放进大蒸桶中蒸熟。蒸的时候,豆瓣容易抱团结节,这时就要靠豆酱师傅及时出手,用筛子将它们分开,方能保持一粒一粒的样子。
二、饲醭与推醭
“饲醭”与“推醭”是制作豆酱的重头戏,成败在此一举。“饲醭”就是将豆瓣按比例配上面粉和食用菌种(主要是米曲霉),靠豆酱师傅的双手均匀揉搓,让菌种渗合在豆瓣和面粉中。接下来,盛满豆瓣的竹簸箕要送去醭房发酵培养,使豆中蛋白分解。这道工序非常关键,必须把握好温度、湿度,稍有纰漏,就会导致发酵不好,豆瓣就会发酸发臭,也就不能用了。这一道“推醭”需要数天时间,靠的全是豆酱师傅的经验老到。
醭房里的木架子上,层层叠叠摞了五六层竹簸箕,每隔几个钟头,豆酱师傅就会进来,将每个簸箕里的豆瓣逐一翻捡。今日当值的师傅看上去40出头,带着大口罩只看见他的一双眼睛,细细审视每一个豆瓣。让人想起胡兰成笔下胡村的蚕季,饲蚕人凝神静气,夜里都要起来两三遍,执烛照亮铺桑叶。普宁人做豆酱亦有这样的郑重。
三、推水醭、煮酱
过了“饲醭”与“推醭”的大关,接下来就是“推水醭”了。发酵成熟的豆瓣倒入晒场的大缸中,按量加水、盐,由日光自然照晒,每天搅拌2至3次,让其持续发酵,经过长达3个月的天然照晒后,豆瓣变成金褐色,已经有隐隐的酱香。最后高温煮熟,俗称“煮酱”,一道不厌其烦、工艺繁复的普宁豆酱就制成了。
四、煮酱
普宁人说,当地人家一般自己做豆酱,上一辈的主妇都是个中好手。“蒸熟的豆子,用棉被捂上三五天,让豆子充分发酵,再倒入陶瓮里加进盐水,盖上盖子在太阳下曝晒,差不多一两个月就好了。”我的潮汕朋友小林说起妈妈当年做豆酱的情景很是怀念,“不过这种简化版,我们这一代也都不会做了。
普宁豆酱的获奖荣誉
三十年来,紧靠传统工艺,配合现代先进技术,不断创新,提高普宁豆酱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和文化品位。产品畅销海内外,在同行业中赢得了声誉与口碑。
“郑松兴”品牌2003年获揭阳市知名商标
2003年、2005年、2012年分别被普宁市、揭阳市、广东省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07年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2013年松兴酱油厂被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目前,郑继树的豆酱厂年产豆酱540吨、酱油180吨,是著名粤菜潮菜的调味佳品。
201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优秀奖,同年参加广东(中山)文化销费节,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1年再次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银奖
2011年参加广东省第三届侨博会非遗活动,2011年参加中国海西(厦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东东莞“海上丝绸之路”文博会、东莞(茶山)文化节、普宁梅花旅游文化节等都获得优秀奖项和好评!
从科学的角度看,普宁豆酱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等,营养丰富,确是调味佳品。有人担心黄豆发酵后所产生的霉含有毒素。其实,那叫米曲霉,一般不产生毒素,黄曲霉才可产生毒素。当然,酿制豆酱的工具和环境必须干净整洁,避免杂菌污染,才能保证黄豆正常发酵,产生单一的米曲菌。
普宁豆酱历史民俗
民间流传的《潮汕特产歌》中有:“普宁出名好豆酱,新亨出名老菜脯。”由此可见普宁豆酱名气之大。
据考,很早以前,这里的居民就有自行制作豆酱的传统。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置县,人们便把普宁酿制的豆酱
叫做
“普宁豆酱”。屈指数来,普宁豆酱的酿制和食用迄今当在450年以上,可谓历史悠久。
明末清初,普宁出现了专门生产豆酱的酱园,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尤以旧县城洪阳的几家酱园最为出名。
另据《普宁县志》和《普宁洪阳供销志》记载,普宁豆酱的规模化生产、销售始于道光20年(公元1841年)。民国时期洪阳已发展到十多家酱油商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酱油加工行业走上集体化道路,由合兴、炳记等联合组成洪阳酱油联营社。
普宁豆酱制作方法
普宁豆酱的制作工艺繁复,传统上有曝豆、碾豆、浸豆、炊豆、饲醭、推醭、推水醭、煮酱这8道工序。
一、曝豆、碾豆、浸豆、炊豆
曝豆”即是晒豆,“碾豆”就是磨豆。将大豆脱皮磨成豆瓣,一定要选晴朗干爽的日子。若天气潮湿,则会导致豆子变软而无法脱皮或脱皮不彻底,直接影响豆酱的质量。
接下来“浸豆”与“炊豆”,则是将磨好的豆瓣,置入酱缸,再倒入沸水浸泡,使豆瓣变软,浸泡去水后的豆瓣再放进大蒸桶中蒸熟。蒸的时候,豆瓣容易抱团结节,这时就要靠豆酱师傅及时出手,用筛子将它们分开,方能保持一粒一粒的样子。
二、饲醭与推醭
“饲醭”与“推醭”是制作豆酱的重头戏,成败在此一举。“饲醭”就是将豆瓣按比例配上面粉和食用菌种(主要是米曲霉),靠豆酱师傅的双手均匀揉搓,让菌种渗合在豆瓣和面粉中。接下来,盛满豆瓣的竹簸箕要送去醭房发酵培养,使豆中蛋白分解。这道工序非常关键,必须把握好温度、湿度,稍有纰漏,就会导致发酵不好,豆瓣就会发酸发臭,也就不能用了。这一道“推醭”需要数天时间,靠的全是豆酱师傅的经验
老到
。
醭房里的木架子上,层层叠叠摞了五六层竹簸箕,每隔几个钟头,豆酱师傅就会进来,将每个簸箕里的豆瓣逐一翻捡。今日当值的师傅看上去40出头,带着大口罩只看见他的一双眼睛,细细审视每一个豆瓣。让人想起胡兰成笔下胡村的蚕季,饲蚕人凝神静气,夜里都要起来两三遍,执烛照亮铺桑叶。普宁人做豆酱亦有这样的郑重。
三、推水醭、煮酱
过了“饲醭”与“推醭”的大关,接下来就是“推水醭”了。发酵成熟的豆瓣倒入晒场的大缸中,按量加水、盐,由日光自然照晒,每天搅拌2至3次,让其持续发酵,经过长达3个月的天然照晒后,豆瓣变成金褐色,已经有隐隐的酱香。最后高温煮熟,俗称“煮酱”,一道不厌其烦、工艺繁复的普宁豆酱就制成了。
四、煮酱
普宁人说,当地人家一般自己做豆酱,上一辈的主妇都是个中好手。“蒸熟的豆子,用棉被捂上三五天,让豆子充分发酵,再倒入陶瓮里加进盐水,盖上盖子在太阳下曝晒,差不多一两个月就好了。”我的潮汕朋友小林说起妈妈当年做豆酱的情景很是怀念,“不过这种简化版,我们这一代也都不会做了。
普宁豆酱的获奖荣誉
三十年来,紧靠传统工艺,配合现代先进技术,不断创新,提高普宁豆酱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和文化品位。产品畅销海内外,在同行业中赢得了声誉与口碑。
“郑松兴”品牌2003年获揭阳市知名商标
2003年、2005年、2012年分别被普宁市、揭阳市、广东省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07年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2013年松兴酱油厂被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目前,郑继树的豆酱厂年产豆酱540吨、酱油180吨,是著名粤菜潮菜的调味佳品。
201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优秀奖,同年参加广东(中山)文化
销费
节,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1年再次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银奖
2011年参加广东省第三届侨博会非遗活动,2011年参加中国海西(厦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东东莞“海上丝绸之路”文博会、东莞(茶山)文化节、普宁梅花旅游文化节等都获得优秀奖项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