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军 土生土长的崇明人,老家港西镇八字桥河。1984年离岛就读于上海,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微信:anxinlu)。

崇明的“马桥”


我的老家,在崇明区港西镇北闸兴北一组,乡镇改制以前叫城北公社马桥大队一队。我就读的小学叫马桥小学,学校的操场紧靠着马桥河。马桥河向西与三沙洪河交汇处,叫马桥头,仅距三沙洪北水闸南约300多米。

前年,我写过《消失的斜河》一文,里面有对马桥河、马桥小学、马桥头、斜河、斜河沿的大致描述。施炳刚老师告诉我,他家住的地方与我家极其相似,也有斜河(运粮河),附近也有马桥(张网港三条桥南),就读的学校也叫马桥小学。我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听过算数。施炳刚老师住大同浜北,也许只是偶然的巧合,与人名一样,重名迭姓的情况相当普遍,纯粹是碰巧了。去年金秋十月,我们心语群的聚会活动就安排在镇中路边上的“马桥头农家乐”举办。

钱维军 | 崇明的“马桥”

在翻阅徐兵老师著的《崇明老地名文化》时,发现在崇明同样叫“马桥”的老地名还真不少。西部的庙镇,原江口境内,跨东西向的门子港的为北马桥、跨东西向的小界沟的为南马桥;城桥乡境内,曾设置马桥大队、马桥村,有马桥小学;大同浜镇西横跨张网港的马桥头东侧建有马桥小学;东部的港沿镇原先就叫马桥公社,境内曾有马桥镇,四滧北海岸马桥为北马桥、四滧北中路马桥为南马桥;堡镇五滧境内,有四滧南马桥、四滧中路马桥。

而马桥公社、马桥大队、马桥小学、马桥镇的命名,说穿了其实均得益于境内曾经有过的“马桥”。

在黄振忠著的《崇明抗日英雄金有祥》第81页中记载,1938年12月15日,瞿犊、王进成立的崇明县行政公署,地点就设在我外太太施文石宅。在向老一代人求证过程中得知,崇明县行政公署的地点是事实,还言之凿凿地对我说,施宅的桥门头有两棵大榆树,经常被进进出出的外来人员当作拴马桩使用,以至于凹陷了下去,树干成了哑铃状。

后来我又回想起,我在小辰光经常听长辈们提起过,但知悉情况的老一代人均现在已作古,再也无法考证的事情,实属遗憾之至。他们说,我的小叔公因逃婚出走,后加入国军,成为骑兵旅旅长。小叔公曾在崇明驻扎过一段时间,期间回家过一次。小叔公回家时,骑着高头大马,卫兵前呼后拥。后来小叔公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是死是活、有无后人竟无人知晓,成了一道解不开的谜。我的父亲和大伯在世时,多次听他们谈到:不知小伯是战死在疆场,还是去了台湾?如果还活着应该有XX岁了……我所掌握的小叔公的确切信息只有一条,1917年生辰。

钱维军 | 崇明的“马桥”

如此说来,崇明历史上确实曾经有马匹出现,那么崇明到底养马吗?马在崇明又是何时消失的?“马桥”的地名是否与马相关呢?我的兴致瞬间被提了起来。

《崇明县志》(民国版)物产篇,第1629页上的记载只有牛、羊、豕、犬……翻遍也没有找到崇明历史上有养马的证据。这就奇怪了,到底什么缘故?

遂想起了崇明文史研究会的两位资深会员——柴焘熊老师和黄振忠老师,也许他们能给我释疑解惑。我向两位老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解放前崇明有马匹饲养,崇明有多处叫“马桥”的地名与“马”有无直接的联系?何时崇明不养马的?

黄振忠老师的回复先到,他告诉我说:古代驻军有马,现代很少有马,东洋人来崇明时有少数骑兵。“马桥”都是古地名,能走马的桥,虽长但比较牢固。崇明河流沟浜多,简易小桥较多,不宜也承载不起马匹行走。是否桥畔因有“马”姓(马家宅、马家庙……)而得名,不得而知。

黄振忠老师随即又补充道:明代驻军有马,清代杨瑟严故事中有《打军马》。崇明光复前夕有进步人士策马堡镇逃逸,沦陷期新开河青年在双坟桥打死骑马巡逻日军。

时隔不久,柴焘熊老师的回复也来了:解放后还有部队养马呢!我小时候看到过。但崇明民间老百姓不养马,只养牛役使。马多为官家作坐骑用。乡间官道上为让马通行,一般把桥修得阔,所以都称“马桥”。南北大河通透处均有“马桥”。

疑团终于解开,原来如此。崇明历史上果真有马的存在,但仅作为代步工具,且又是外来物种,《崇明县志》未作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以“马桥”命名的老地名,确实与“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也无法完全排除与“马姓”牵连的可能性。

明末清初,崇明的各个沙洲开始连城一片,有了卧蚕状的雏形,只是面积要小得多,不及现在的一半。通沙马路是明末清初年间修建的贯穿崇明岛东西向的大马路,上达三光镇、下达堡镇路面宽阔,能容五马通行。1949年之前仍是连接崇明东西部的一条交通要道,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陈海公路。沟头镇是通沙马路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向南可到沈家湾;向北能过蛏壳滧;向东经过南盘滧的南横街、公墓坟(即后来的城北镇)、蚌壳镇(又名界排镇)、虹桥镇、浜镇、沙沟镇、陈家店、匡家镇、谢家镇、大椿镇、富民镇、港沿镇、合兴镇,可抵达堡镇;向西南往长生庵、竖河头、七家村、庙镇、南新桥,到达草棚镇,再折向北至三光镇。

钱维军 | 崇明的“马桥”

被称为“无步诗仙”的吴忠老师告诉我说,他老家就在陈家店,门前就是“通沙马路”。有人把“通沙马路”誉为“崇明岛上的北丝绸之路”,那时候的确是车水马龙,十分繁忙热闹。刚解放时,他还曾经亲眼见过骑兵队伍行军走过。

我惊喜地发现,所有叫“马桥”的地名几乎都在“通沙马路”沿线。惟我老家所在地是个例外,但也能很好解释,因为斜河沿也是一条重要的通道。排衙镇所在地老滧港是崇明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港口,商贩云集,并有官衙设置。向东可抵虹桥镇、浜镇、沙沟镇、谢家镇等大的集镇,向西可到蛏壳滧、小竖河、蛸蜞镇、孟姜庙等地,斜河沿是必经之路。

崇明多沟河,官道上能够让马通行的大桥比比皆是。这些桥梁的命名,或许因周围有其它特征鲜明的、值得纪念的物体、掌故等而赋予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而所谓的“马桥”,则本身有可能不是其本名、甚至原先就无名,但当地的百姓为便于区别称其为“马桥”,似乎完全合乎情理,久而久之,口口相传,反倒成了正式地名,且被借以引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世事难料,存在即是合理。

钱维军 | 崇明的“马桥”

以马匹为坐骑,作代步工具,对当时的官商来讲或许还是一种时尚。而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能仰视、兴叹,所以对“马桥”也怀有敬畏之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道路建设日益完善,条条路可通行车辆,代步工具更是日新月异,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轿车。不要说官商,现在大多普通百姓家里都有自备车,有的甚至人手一辆。马匹在崇明早已消失,至少我就从未在崇明见到过。据说,近年来有一些公园、庄园购买了马匹作为游乐项目,以吸引游客。“马桥”作为老地名也因如河道整治、行政改制、学校撤点等各种原因被取代,逐步被人们遗忘,终将成为历史。

真是:

小小崇明岛,

马桥真不少。

为能骑马过,

筹资大桥造。

本为官商道,

后把地名叫。

谁知重迭多,

东西南北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投稿请加微信:anxinlu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编 辑: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微信号: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钱维军 | 崇明的“马桥”
举报/反馈

心语文化

902获赞 268粉丝
乡土文化传播,乡土文学推广。
本地资讯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