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树玉 浜镇小学开学读书,大同中学64届毕业,大新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教育学院中文系86届毕业。高中毕业后在大同代课六年、大新中学代课两年。东风农场中学语文中教一级教师,上海闸北区新河中学任教五年,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中学任教8年。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微信:anxinlu)。

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小故事

2022年,上海这波疫情,把我困在了崇明大同。我和朋友说到传承乡土文化,老蟠龙镇张家酱园之事。他建议我去找,现有张家年纪最大的老长辈张师汉了解。

经我向曾经在公社武装部工作过的叔伯二哥沈树达打听知道,张先生就住在大同大队,我的老同学杨玉琴隔壁小队。于是我请老同学牵线,预约好时间,准备一同登门拜访。

22年5月23日下午,我和二哥出发走到张先生宅路口,老同学已经等在那里了。我们一起进张先生宅,老先生的二个儿子迎了出来。

一进屋,一个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老人连忙招呼我们,给我们让坐。我简直不相信站在我面前的,竟然就是84岁的张师汉先生。

沈树玉|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小故事

(张师汉)

张先生身材高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口齿清楚。他谈笑风生,很和善、好客。

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有条不紊地讲述起他记忆中的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小故事。


故事之一:张师骞更名记

话说老蟠龙镇张家酱园,最早是张云程、张师骞(又名张石郎)叔侄俩开办的。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时期,张云露、张云程兄弟俩都是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家里兄弟姐妹多,他们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终于石角背着小包裹,出外自行去商贸发达的启东谋生了。开始,张云露在启东帮大兴昌酱园打工,被聘作经理。弟弟张云程,做做小押档。后来张云露的儿子张师骞接替了工作。张师骞头脑活络,觉得开酱园成本底,收益高。为图离家近、方便,就与叔父商量,一起回崇明去开酱园。于是,叔侄同心,开启了张家酱园。

开始,酱园开在浜镇河东顾大顺,后搬到老蟠龙镇原大同公社礼堂的位置。张家人依靠酱园的收益,能过上个缸满甏满,富足有余的好日子。

后来,张家酱园越做越顺、越做越发达。

沈树玉|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小故事

一次,张师骞搭了一只运皮棉的船,去启东办事。造化弄人,船过江心,突然起大风,船翻了。好几个人葬送于江中。家里人听到这噩耗,都悲痛万分,以为这次他再无生还的希望了。谁知张师骞福大命大,他死劲抓住棉包绳子,任其沉浮,逃过了一劫。死里逃生的他,过了几天,又回蟠龙老家来了,大家喜出望外。从此,张师骞认为老天救了他,给了他余生,他一定要行善积德,以谢天恩。因此他改名为张余生,以此警示自己。

这真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命不该绝留余生,知恩报恩有德行。


故事之二:招收员工立新规

话说张家酱园有摸有样办起来了,管理上也别有风格。首先,招工不收赌博人。管理层用最浅显、最通俗的道理开导员工。如:编成“十穷十富”的顺口溜。“怕打官司,斗气穷;爱打官司争英雄(也要穷)。”“兄弟友爱团结富,听见鸡鸣离床铺(克勤富)”等教育员工要想致富,一定要勤劳。发工资也有新招,没成家的员工,工资发到爹娘手里。已成家的员工,发到其妻子手里。这样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其次,员工尽量不招聘亲戚和邻居。亲邻员工,一旦有问题,碍于面子,不便按规处理。为了减少矛盾,不用亲戚邻居。再次,酱园用朱子家训的理念,要求员工。朱子家训中相关的内容抄录在大堂正中墙上,以此规范员工行为。所以酱园常有员工三四十人,人人都遵纪守规、团结友爱、积极工作。

这真是:

管理有方,万象更新。

事业发展,前途无量。


故事之三:酱园门口的小药包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轰炸上海,上海老寿星酱园被炸。上海偌大的市场,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酱制食品关联着千家万户下层市民的生活需求。张家酱园闻风而动,大力发展酱制食品,积极弥补这个缺口。蟠龙镇酱园办得红红火火,如日中天。期间,由于日寇占领上海后,来到崇明,扰乱了岛上居民的生活。老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更无处就医。张家酱园一方面为了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另一方面也确实想为民解决些实际困难。于是懂得医道的张余生,就在酱园大门口的大藤盘里放了好多治常见病的小药包,谁需要都可随意拿。药包上面注明,可以治疗什么病及服用方法。这个举动深得民心,也为酱园赢得了上好的声誉,更增加了酱制食品的销量。如此,张家酱园迅速扩大了规模,壮大力量。至此,张家有老蟠龙镇(乾济酱园)、浜镇(源济酱园)、桥镇(同德酱园)共三个酱园。三个酱园并驾齐驱,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沈树玉|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小故事

(张师汉与当年的老蟠龙镇乾济酱园钱柜)

这真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抓住契机,事业兴旺。


故事之四:崇明县大同中学前身

话说开在浜镇的源济酱园,主要是有张余生负责的。他落江余生后一直想积德行善,有心为民做好事。源济酱园,生意兴隆,赢利丰厚。于是在1943年秋,他出资与时任崇明大同小学校长顾学勤先生、蟠龙镇名士施调元先生等创建了“私立崇明县进修初级中学”。开始学校地址选在老蟠龙镇施调元宅上,后搬到(乾济酱园)里,即:原大同公社礼堂位置。最后搬到河西现在的大同中学位置。办学资金来源,学生学费用于教师工资开销,办学经费全有张余生的源济酱园提供。

私立进修初级中学第一任校长施调元,后来顾学久、顾文锦(顾学久儿子),张质明(张余生女儿)。当时,张余生特做了一块写有“新民堂”三个字的匾,是他专门请崇明县书法家施保昌写的,工工整整挂在学校最醒目的正面墙上。此匾直至学校改成崇明县大同中学,仍保留着。

沈树玉|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小故事


私立进修初级中学面向全县招生,近邻启东学生得知后,也有部分学生报考。考生一律不用带中饭,由学校下面条招待。路远学生还安排住宿。学习期间,重大考试前三名者,免费上学。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可到张家酱园工作。

(注)崇明县志834页记载:私立进修初级中学 张余生、施调元1943年秋,一班20余人,大同中学前身。

经百度查得:1951年秋,私立进修初级中学改名为私立崇明大同中学,意为纪念创办大同小学并以办学为掩护开展共产党地下工作而牺牲的沈鼎法烈士。1956年秋,由私立改制为公立崇明县大同初级中学。1972年春,改名为崇明县大同中学。是年,办高中到1990年高中停办,校名沿用至今。所以私立进修初级中学是崇明县大同中学的前身。

这真是:

崇尚知识办学校

回报社会自出资

桃李芬芳传佳话

教育史上留美名


故事之五:张家酱园走出崇明

话说张家酱园经营有方,销路越来越宽广,生意越做越大。

(注)崇明县志549页记载;同德酱园1913年开办于桥镇中津桥,占地10亩有酱缸300余只。职工40名左右。该店生产酱油、麻油、酱菜、包瓜、乳腐等。日产“鼎鼎牌”抽油千瓶左右,年产销酱菜4至5万斤,包瓜、片瓜3至5万斤。该店精制乳腐、抽油、酱包瓜,在上海市场上颇有名气。1952年同德酱园与其他5家酱园合并。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大陆酱酒厂。

(注)崇明县志413页记载:1956年建立公私合营,大新、大陆、和新、裕申、利生五个酱厂。

张家酱园凭着自己的品牌在上海有销路、有名气了,思维活跃的张余生,就在上海这个商贸发达的黄金地块上,经营起了老本行。于是他经营、并参股了好几爿酱园,为大上海居民提供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酱制食品。他在江苏路有同德协(他占股最高)酱园,公私合营后并入上酿三厂,地址在万航渡路。再在上海西站附近办起了长德酱园(他也参股)。另外在上海东站附近办起了一爿正德酱园(他也参股),公私合营后并入上海粮油储运公司,在上海东站长寿路。

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张余生,后半生主要在上海经营酱园。解放初,他曾经当过上海民主建国会长宁区会员。

这真是:

天道酬勤

有志者事竟成

社会在前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无停息。老蟠龙镇翻天覆地,彻底改变了面貌。老蟠龙镇的张家酱园,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留给人们的影响,却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故事,永远留在老蟠龙镇人的记忆中、 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沈树玉|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小故事

(当时在场人,左一沈树达,左二杨伟荣张师汉小儿子,左三张师汉,左四张师汉大儿子杨小平,最右边杨玉琴)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投稿请加微信:anxinlu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编 辑: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微信号: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沈树玉|老蟠龙镇张家酱园的小故事

Copyright 2014-2022 心语文化

分享

收藏

在看

举报/反馈

心语文化

894获赞 266粉丝
乡土文化传播,乡土文学推广。
本地资讯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