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夜生活节·夜京城》的正式启动,《夜间经济》3.0版本的出台,提出要打造一个包容多元、业态融合、动静相宜、安全便捷的“夜京城”。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的高质量、多层次的夜间消费需要。

现在,夜生活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属,也不仅仅是指买东西、吃东西。日益多样化的选择,让老人、小孩也能享受到适宜的夜生活,让夜生活更加有趣。

观赏风景:享受民俗焰火,一家人自娱自乐

晚上七点半,骄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蔚蓝的雾气。夜风吹来,就像是一只温暖而凉爽的手,驱散了他们身上的燥热。奥林匹克公园北中轴线的风景大街,正是一天里最繁忙的时候。

“慢走,慢走。”马小姐提着一个小瓶子,紧紧地跟在五岁的孩子后面。小家伙这段时间才学会骑自行车,在这个小区里发挥不出来。饭后,全家人一块儿出门,在宽阔的风景大街上散散步。“安慧北里的安苑,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

老爸老妈在旁边逗弄着自己的孩子,奶奶在旁边悠闲地跟在后面,难得地“放空”一下。此刻的风景大道,就像是一个艺术表演的舞台。每隔数十米,都会有一些人拿着卡拉 OK的工具,加入到歌声中。后面的“一株小白杨树,生长在哨所旁边”的旋律变得微弱,然后是“你站在人群中间,享受荣耀”。路边不时传来高亢有力的歌声,引来围观群众的喝彩。

探戈、街舞、交际舞……各种各样的民间舞蹈团体,散落在众多的“歌手”中间。它们的体型并不大,往往只有十来个人,每个人都穿着自己的制服,看起来很专业。随着音乐的响起,周围的人也跟着晃动了起来。

“来,跟我学!”一群孩子围着一个“曳步舞”跳舞。这是一种很简单的舞蹈,只需要用脚尖轻点,就可以在上面跳舞。有个小丫头,在爷爷的怂恿下,学了几招,居然也学了起来。就连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也在不停地挥动着双臂,让人忍俊不禁。

晚上八时许,码头饭店、玲珑塔、中共党史展览馆、中国历史研究所等地,都亮起了五颜六色的灯光。小朋友们在滑板车、泡泡机上玩耍,老人们则在空中挥舞着丝带,尽情地欣赏着烟花的味道。

居住小区多,居住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北京市统计局第一次公布了北京夜消费状况调查,其中奥林匹克公园被评为“最具夜消费市场”。景观休闲、餐饮、商场,多元化的业态让一家人都能享受到各自的乐趣,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力。

星光电影院:夏日限定,月色清风,蝉声阵阵。

“等会吧,等天黑了,我们就开始吧”、“喷花露水了,多打几下”,见“客人们”都来了,黄亚虎热情地让他们坐下,一边拿着防蚊剂,小心翼翼地往孩子们裸露的肌肤上喷洒。

二环东南护城河旁,波光粼粼,倒映着角楼图书馆的古老建筑。晚上八点钟,图书馆的日常阅读已经结束,三楼的阳台上,又是一次神秘的聚会。

巨大的幕布悬挂在墙壁上,投影出一道投影,伴随着《奇迹·笨小孩》的音乐,这就是角楼图书馆里最有艺术气息的“网红”——星空影院。头顶星辰、身披月光的人们,在微风中默默地感受着露天电影带来的沉醉和怀念。

黄亚虎对记者说,一年只有七、八个月,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一周一场的电影是“夏日限定”。从2018年开始,星光影院吸引的不仅仅是周边的住户,还有来自京城各地的游客。

“每周的电影都很好,错过了《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等经典的北京电影,《悬崖之上》,《大圣归来》,等等,都是热门电影,手速要快,粉丝们的关注就会被抢购一空”、“太有艺术感了,随便一张照片都能成为一部艺术电影。”

据悉,此次电影放映会每次开放20人,每个人只能携带一名儿童。记者清点了一下,当天的活动有十几个孩子,其中大部分都是小学生,这说明大部分人都是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来的。为了观看电影,孩子们可以坐在最前面的两排座位上,在灯光的照耀下,他们兴奋地围成一圈,一边看一边笑,一边尖叫。在空中小院里看过的那些电影,恐怕会让他们念念不忘很长一段时间!

错时训练:重温旧情,放松身心

“1、2、3、5、6、8,让我看看是谁出错了,4、2、4、4、5、8、8、4、3、4、6、7、8,我倒要看看是谁出了问题,四二三、四、四、五、六、五、八个人,在做完这件事的时候,注意一下周围的同学……”夜幕降临,通州区文化馆的玻璃幕墙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此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十五分,文化馆的工作已经过去了,但在九楼的走廊尽头,却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武思文扎着马尾,站在宽敞而明亮的活动室内,双手插着腰,高声呼喊着,指挥着舞步。她口中的“同学”,是二十多个年纪比较大的大妈。从报名表上可以看出,这些人年纪最小的都已经55岁了,甚至有几个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身高和体重各不相同,动作也有些笨拙,但一群大妈穿着紧身的短袖和裙子,看起来很是精神,脸上挂着笑容,全神贯注。

“跳舞课可是人气最高的,我们要拼手速,才能拿到!”刘凤香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对记者说道。她58岁,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一身黑色劲装,将她凹凸有致的身材衬托得淋漓尽致。“我退休后闲着也是闲着,就想学一学。”她指了指武思文,“他们都是免费的,很专业。”

你是从哪里来的?刘凤香点开了自己的手机,在“通之韵”的粉丝群里,有500多人。“这些都是我的课程,我上一届的舞蹈课,就是蒙古舞。我也上过瑜伽课,每次都是两个老师,一个负责讲解,另外一个负责观察我们的动作,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的地方,我都能帮上忙,感觉比外面的健身房都要好!”

“通之韵”文化培训项目的负责人毛靓堃,听着几位大妈的点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说,“通之韵”是通州文旅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京戏文化公司是学校的老师和实际的运作单位。“利用通州文化馆的场地,对学生进行错峰式的训练。也就是在平时的工作时间里,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训练。”

古典舞蹈、合唱团、瑜伽、模特……记者发现,“通之韵”的课程每天晚上和周六都会举办,这让“错峰”的文化馆变得非常拥挤。“通之韵”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这座宏伟的博物馆中,获得了免费的美术课,在2021年,它还获得了国家级和北京两个“终身学习品牌工程”的称号。

“她已经结婚了,没有跟我们一起生活,现在有了空闲,真是太好了!”距离她家最近的,步行十多分钟,距离较远的,需要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在这样的美好时光里,和自己最喜欢的人聊天,才是真正的浪漫。

举报/反馈

赛迪网科技

242获赞 2.4万粉丝
信息传播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专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