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在浙江湖州长兴县吕山乡,“田小二”智慧管理平台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耕地保护监管模式,探索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运行“乡管面、村管片、组管格”耕地网络巡查体系,织密耕地保护“监管网”。
这背后,是长兴县探索念活“土地经”。2018年以来,长兴县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2个,计划整治面积20.42万亩,预计可建成20多个百亩方、千亩方良田,在改变原有农村面貌的同时,释放大量优质土地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旧貌换新颜 提升人居环境
走进浙江湖州长兴县林城镇畎桥村,就像走进一幅江南水墨画,整村统一规划设计的集中居住区域,白墙黑瓦,花红柳绿,饶有韵味。
“原本自然村落分散,道路狭小破损,人居环境较差,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如今通过统一建设规划,大大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刘俊介绍,为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要素,2019年起长兴县林城镇对新华、畎桥两村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两村700多户2000人以上集中到了新村里生活,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提升。
在长兴县吕山乡,坚持全乡“一盘棋”加速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吕山乡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宋耀为介绍,扣除全域新村安置区后,将新增2500余亩耕地,集聚连片农田2.6万亩以上。“通过整治加后续集聚,到2035年吕山乡将实现由102个自然村减少至14个具有江南特色、历史风貌的集聚区,真正实现全域美丽。”
近年来,长兴县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依托土地整治项目,形成村庄集聚、农田连片,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动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
小田变大田 增强造血功能
通过实施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千亩方工程,长兴县吕山乡实现了耕地的集中连片,推动了永久基本农田由“小田”变“大田”。
吕山乡推出胥仓绿色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农田整体质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获得较大提升,预计每年可产出粮食生产2250吨,回收利用水稻秸秆1500吨;开发胥仓大米、胥仓雪藕等旅游产品,通过农文旅中心和水稻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预计年游客接待能力10万人次……
吕山乡还通过跨村联建、村企联合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大项目,解决了依靠单一行政村资金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集体经济“持续造血能力”。目前,雁陶村、龙溪村、斗门村等9村联建湖羊智慧养殖示范园项目,可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00万元,成为乡村共富班车的建设样板。
而在和平镇、林城镇等乡镇,通过稻蛙共生、稻虾连作等模式,可以产出黑斑蛙、小龙虾等水产品140余吨;与畎桥村相邻的北汤村,也通过全域整治和农田连片打造“七彩田园、枕水北汤”农旅品牌,每年该村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等销售收入达100余万元。
伴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长兴农村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强,利好效应不断体现。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柳陈胜表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开展,不仅实现了对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推进,也为众多优质项目的落地获取了用地指标。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14万获赞 109.6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