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来源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越穷,居民的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富有,恩格尔系数越小。同理于家庭及个人。
乍一看,确实是这样。人的食物摄入总量是基本不变的,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食物的支出比例会降低。
仔细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or逆恩格尔系数
首先恩格尔系数产生的基础,是根据统计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到的一个数据。就是在19世纪德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与贫富情况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但是不是一个必然的函数联系尚且存疑。比如199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全国各省中最高62%,生活水平比较低的陕西省恩格尔系数为47%。与恩格尔系数不符。
有人可能就会说了,如果食品支出符合逆恩格尔系数,那么是不是就会无形中造成铺张浪费了。铺张浪费肯定是不对的,法国大革命前的凡尔赛宫何其奢靡,对美食的追求也无所不用其极,在全国粮食欠收的情况下,饕餮大餐日日如常。最终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极其讽刺的是最后一刻他也只想大吃一顿。
众所周知病从口入,由此而引起的医药费用也应该计入食品消费中。中国古人早就有这样的智慧——药食同源。通过饮食对人体进行调节,就如《黄帝内经》有言:上医治未病。古代中医如果当时有恩格尔系数估计会将中药加入其中吧。而西医的治疗方法、用药途径已远远超出目前的食品范畴。饮食要节约,同时人体每天需求食物总量是有一定的,如何吃的更有营养更健康,也就是关于怎么吃、吃什么也是需要我们学习优化的,因为一种食物不是越贵越好,只有切切实实切合自身体质才是最好的选择。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切实实加大健康的关注,纳入人生的课题也是值得的。
亚健康、隐形饥饿等因为饮食引起的身体素质出现的种种状况困扰着大部分人,考虑到广义的概念——食先于医,食品支出符合逆恩格尔系数是一种理想状态吧。
早起的朦胧、忙碌的工作、无尽的快餐、下班后的疲劳、不敢体检的恐慌已经成为很多人无尽的痛。
人们常说健康是1,房子车子都是后边的0,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很多人在现实中的做法却完全相反。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体质不同选择不同,当作人生课题只会让自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