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日会,杨熙在满18岁生日后的第17天拿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生日礼物。
这是一份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本硕博连读。杨熙通过自己十二年的不懈追求,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人生中最具含金量的这份“成人礼”。
杨熙将录取通知书转交给千里迢迢赶来的母亲。
杨熙出生在六盘水市水城区化乐镇五星村的一户农户家。母亲邱兴凤和父亲杨有刚都没什么文化,常年在外打工,出生后的杨熙就跟着哥哥随父母奔波异乡“讨生活”。
邱兴凤和杨有刚最终在江苏宜兴的工厂谋到了差事。略有文化基础的杨有刚进了化工厂,邱兴凤在瓦厂里做工。对父亲的形象的描述,杨熙用了三个词汇:辛苦、内向、沉默寡言;对母亲的描绘则用了勤劳、体贴和辛苦。
到了入学的年纪,邱兴凤和杨有刚去求厂长帮他们的儿子找一家公立小学念书。他们的诚恳打动了厂长,在厂长的帮助下,杨熙弟兄俩终于在当地的乡镇小学入学。
“你们要听老师的话哈!”每天早上起床,邱兴凤和杨有刚嘱咐完一对儿子就要开始赶往厂里。晚上回家,夫妻二人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杆,只能简单问句:“作业写完没有?”
关于学习,这对夫妇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两句话。而令这对夫妻最开心的,是老师常常打电话通知他们:“你家孩子又考了第一!”
几年后,随着两个孩子日渐长大,杨有刚和邱兴凤综合考虑决定,让他们返回贵州老家,在水城近郊新落成的六盘水市二十三中住校就读,以完成学业。
13岁的杨熙就这样背着简单的行李,跟哥哥返回2000公里外的老家,开始了住校生涯。
“刚住校时,确实不太适应。再也没有妈妈帮忙洗衣服了,吃饭、睡觉时都会想他们,一个人还偷偷哭过。”杨熙说,幸而老师很有人情味、同学们也非常友爱,紧凑的课业安排令他很快适应了住校生活,并迅速找到自己的节奏,朝着自己的目标开启了疯狂的“暴走模式”。
杨熙与母亲(右三)、恩师合影。
筑一个梦,献给父亲也送给自己
“我是理工考生,总分624分,考得并不理想。”杨熙坦言,6月下旬出成绩时,他拿到的分数比自己预想低了一截,也曾有些失落,因为,他不知还能不能圆那个梦。
三年前,父亲杨有刚感觉自己经常头昏,实在坚持不下去,他和妻子辞了工作返回贵州老家入院诊察,被确诊为脑萎缩。
杨有刚以前就患有癫痫和高血压,这份确诊单,令37岁的他感到焦虑彷徨,他担心会对自己今后的谋生有影响。而当时长子读高一,成绩不错;小儿子读初三,成绩优异,这个家需要他。
中考放榜之时,杨熙的总分是559分,成绩非常优异。杨有刚不由分说撑着走下病床,简单收拾两件衣物,带着妻子前往浙江衢州继续打工。“再苦再难,一定要帮两个孩子都踏进大学的门槛!”
学校放长假时,杨熙只能回40公里外镇上的伯父家。他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只有每年春节的短短几天。
伯父家的长子考取了省外一所医学院校,放假回家就经常对杨熙讲述医学生的点点滴滴,“学医今后工作收入稳定,如果能够深造,并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更是能对社会做出不小的贡献!”杨熙听着堂哥描绘后,仿佛想象到自己帮助父亲以及更多病患解除病痛的场景,他渴望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杨熙说,构筑了梦想后,造梦的过程辛苦又很具挑战性,需要一关一关地过,这个过程其实特别耐人寻味。
学弟学妹们向杨熙讨教学习经验。
“学霸秘笈”,知无不言
7月25日,六盘水市二十三中校长周化海代表学校将一束鲜花赠送给杨熙的母亲邱兴凤,并将北大医学院本硕博连读的录取通知书转交给杨熙。一群闻讯而来的小粉丝见证了这个过程,并纷纷向杨熙讨教学习经验和人生体验。
杨熙知无不言,将所学所悟和盘说出。
杨熙说,之前只知道学习,没有培养一两项业余爱好,生活显得单调了些,打算上大学后再想办法弥补起来。“人生应该不止一种成果,生活的色彩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杨熙说,自己会利用食堂打饭的排队时间来背单词,早晨起床背英语范文,利用好一切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后,会利用晚自习等时间刷题。“没有买过教辅笔记,都是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总结手写的。”刷题也没有刷一两米那么厚的试卷,而是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高三这一年,总共做了十几本卷子。”不懂的问题就请教老师,“学理科,光背公式是不行的,一定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刻在脑海里。”
“不要熬夜,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才能让大脑快速运转。”至于辅导班,杨熙说从没有上过,不知道长什么样子。
但学习状态一直在线的杨熙其实也有至暗时刻,“有的题,你发现全班都会做,只有你一个人不会,这种苦闷是无法通过找人倾述来排遣的”,杨熙说,发现问题后,他就会疯狂“虐待”自己,玩命刷题。但有时发现困难实在绕不过去,他也会设法跟自己和解,“承认自己有不足,比硬扛硬撑更节约时间和精力,因为你了解自己不是不勤奋,不是不努力,而是真的有那么一些坎是绕不过去的,放过自己也是一种智慧。”
曾将四大名著都翻看到滚瓜烂熟的杨熙坦言,今年高考作文题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章节确实看过,但从未仔细把玩过“翼然”、“泄玉”、“沁芳”三个词的意境。但看到考题时,针对三个词汇,他选择的角度是“变通”。
班主任陆晓青是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她对杨熙的评价是:变通恰恰是杨熙最重要的学习风格。杨熙不争不抢,人缘极好,正是这种淡泊的心境造就了他沉着的心态,他自律、对时间要求很严格。筑牢了基础,成绩才能火箭式地提升。杨熙所在班级学习氛围很浓,36名同学中,除1名因病休学未参加高考,有34人被一本院校录取。
邱兴凤仔细端详着杨熙的录取通知书。
学霸亦有惧
杨熙坦言,他希望时间能慢一些,毕竟父亲的脑萎缩已经确诊了三年,而他即将入学的北大医学院,需要8年才能完成本硕博连读的学业。杨熙期待时间在父亲那里能够慢一些,而在自己这里能够快起来。
他也非常担心自己因为惰性和畏难情绪导致梦想折戟。
“我曾经尝试过躺平,结果成绩一落千丈,那种因为浪费时间而悔恨交加的滋味,让我终生难忘。”杨熙说,那是2020年年初,疫情突然爆发,自己没带课本回家,只得在家中上网课。学习的氛围突然淡了许多,自己也开始泡在手机上,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是怎样流逝的,后来再回到学习中,做题时那种迟钝感,让自己陷入痛苦和懊恼之中。
“人有100个放纵自己的理由,却只有一个令你咬牙坚持,那就是梦想!”
杨熙说,自己是幸运的,造梦之路,总有明灯在照亮自己,总有温暖在扶携自己。
高中三年,杨熙获得校方资助,免去书费、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帮助他免去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年轻的教师队伍非常能够共情学生,帮助同学实现学习能力的跨越,他在这里共生活了5年,已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一别朝夕,他心中充满不舍。
杨熙渴望像物理学家杨振宁一样,做一个有实力的人,凭自己的本事成就所学事业,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这是他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
“我为自己许一个愿:祝愿自己学有所成,帮助更多的人减少病痛!去做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倩
编辑 章虹
二审 张传保
校检 朱云霞
三审 赵宏斌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863万获赞 90.3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