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不到两个月,招商工作队收获颇丰。截至目前,建立目标企业库455家,走访企业143家,已邀请5家企业赴凯里市进行实地考察;洽谈形成光伏产业投资运营、大健康医药生产和研发、光电显示产业园、电源适配器、门窗生产制造、特色食品产品等产业意向项目15个。
作为黔桂湘三省交界中心城市和黔中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城市,凯里市是贵州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东大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先天区位和地位优势。
凯里市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锚定黔东南州“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四区”战略定位,高质量推进“四区”建设目标,全市上下凝聚智慧和力量,思维由“山区思维”向“湾区思维”转变,强化对接融入意识,抢抓政策机遇、推进融湾提速。
目前,凯里市搭建在市融湾工程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的市驻佛山工作联络组、黔东南高新区驻深圳招商工作队、炉碧经济开发区驻佛山招商工作队“一组两队”组织架构,分别驻点深圳、佛山,重点开展电子信息制造、大健康医药、特色生态食品加工、玻璃产业上下游、铝及铝加工产业上下游等产业的招商引资。
为提高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质量,提升办事效率,已制定相关工作成效考核方案、打造营商环境品牌措施及招大引强项目奖励办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为凯里市招大引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促进市场主体尽快落地,凯里市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开辟东西部产业合作项目绿色通道,优化项目前期和建设过程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加快审批速度,促进产业合作项目早建成早见效,推动东西部协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黔东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扩大开放发展。去年,借助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调整的重大机遇,积极深化与佛山市的东西部协作关系。
佛山市按照“中央要求、黔东南所需、佛山所能”原则,通过以合作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为抓手加强产业协作,支持黔东南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建设农产品保供基地、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为引领加强消费协作,支持黔东南建设生态旅游康养区;以完善物流配套设施、科技协作平台建设为载体促进开放合作,支持黔东南打造双向开放先导区;以劳务协作和教育医疗协作为着力点,支持黔东南打造共同富裕试验区。
一年多以来,两者携手共进、共同发力,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等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产品从黔东南走向佛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多的资源从佛山投入黔东南。
走进从江县粤黔东西部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该园区的从江福临瑶浴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线有序运转。
去年,从江县与佛山市南海区集合两地资源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深圳富源榫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从江福临瑶浴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瑶药浓缩液生产。目前,该公司每天生产瑶药原液3吨,包装5000瓶。
“我们立足从江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发‘瑶族药浴’产品,让瑶药精深加工实现‘零的突破’,把瑶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千家万户。”公司生产厂长赖奕霖介绍。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贵州扩大开放合作的主攻方向”,叠加新国发2号文件、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无疑对黔东南州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黔东南州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顶层设计,以政策创新为动力,以黎从榕为重点,以全州为支撑,以康养旅游基地、产业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载体,加快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今年,黔东南州重点抓好规划编制、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以及肇兴、黄岗、占里、大利、隆里等景区提升工作,加快建设雷山至榕江、剑河至黎平高速,开工建设榕江至融安高速,加快推进黎平机场改扩建,积极配合做好涪陵至柳州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协调推进都柳江下游梅林、洋溪航电项目实施,加强与佛山协作,落地一批共建产业园,建成一批专供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基地。
绿色 新能源开启低碳生活
7月11日,在剑河县客运汽车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前,出租车驾驶员杨昌基如往常一样驱车来此为车辆充电。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经过简单操作,开始充电。
“换电动车后,每天省不少钱。”杨昌基表示,较于以前的燃油车消耗,目前行驶100公里,新能源车节约一半油钱。
今年6月以来,剑河县城市营运车辆正式开启“新能源化”,新增新能源出租车96辆。从公交到出租车皆装上“环保绿”车牌,低碳减排同时,也降低车辆营运成本。目前,剑河县电动汽车总量达253辆,群众对公共自助充电桩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此,在剑河县交通运输局支持下,剑河县客运汽车站在站外规划建设一座新型自助充电站,共装配充电桩10台,可同时满足20台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此外,还在辖区9个乡镇完成自助充电站安装,满足县内群众充电需求的同时,推进群众低碳出行新方式。
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贵州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贵州把握新机遇,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在剑河县久兴风电场,35台大型风力发电机全速运转,作为可再生能源,为黔东南州电网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该电站自2020年12月26日全部投产,发电年产值达1.2亿元。期间通过带动周边村寨村民就近务工、征地补偿的方式,实现群众增收,扎实推动剑河县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
“剑河山高林多,有着丰富的绿色能源优势,特别是久仰镇海拔最高处达1400米,有着充足的‘风资源’,利用起来,不仅造福剑河,也造福黔东南州。”久兴风电场项目负责人说。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更高站位推进降碳,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目标,把绿色低碳作为鲜明导向,科学有序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积极发展新能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
串联 脚下的路越走越顺畅
7月20日,在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瑶韵河坝景区,村民龙全成跟装修师傅商量店铺展示柜装修方案,要求尽量展示瑶族手工产品亮点。
“店铺升级改造,是为更好地服务游客。”龙全成说,村寨成为景区后,每年吸引近万游客,带动村里经济增长,手工店因此增加4万元年销售额。
河坝村是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至今还保留着枫香印染、舅爷歌、河坝瑶年等传统工艺和民族风情,2018年,河坝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瑶韵河坝景区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这都与一条路的修建相关。”龙全成说,河坝村过去只有一条狭窄的入村路,进村不便,阻断村寨发展。
一条线串联一片,公路升级是关键。
2019年,河坝村推进乡村产业与公路融合发展,率先建设公路。新修建4公里柏油路,直通国家4A级旅游景区蓝梦谷。
这条路充分调动蓝梦谷景区游客资源“源头活水”,让传统村寨焕发出新活力,开始乡村旅游发展。
如今,河坝村已形成“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成为体验农事、徜徉田园、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近年来,在推动公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中,麻江县交通运输取得丰硕成果,农村公路累计里程1212.059公里,实现全县63个建制村100%通水泥路、100%通农村客运的“双百”目标,形成外畅内捷,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持续开展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要发展乡村产业“壮体”,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电商物流、乡村旅游等各具优势的乡村产业,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温暖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七月的苗疆,天亮得特别早,雷公山青山如黛。
“我们是县残联委托的实施方,来看看你家需要什么?”清早,台江县无障碍改造项目实施方到南宫镇东杠村唐正发家调查居家环境情况,并征求实施意见。
唐正发的儿子唐海今年39岁,有残疾。为让唐海生活起居更方便,实施方最后确定免费为其配置电饭煲、热水壶和餐桌。
近年来,台江县坚持“残障人士需要什么,就改造什么”原则,按照每户改造资金1500元至3500元标准积极实施无障碍改造项目,改造内容涉及路面硬化、用电线路改造、安装扶手等项目建设和免费配置各种生活家用电器。
“改造项目突出针对性,要求各村党支部牵头,落实人员配合施工方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残障人士家庭情况,讲清政策,然后按照需求,采取‘一户一方案’实施改造服务。”台江县残联副理事长张昌才介绍。
目前,该县共实施无障碍改造项目覆盖全县9个乡镇(街道)242户残障人士家庭,其中完成实施192户,正在实施50户,共投入资金65.6万元。
近年来,台江县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首位,重点民生项目支出累计69亿元,年均增长8%。
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发放贫困学生教育扶贫资助金2.11亿元,完成3070户农村危房改造、8214栋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台江县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老百姓当亲人、把老百姓的事当家事,真正一切为人民打算,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台江县将继续全力以赴抓好民生保障,实现惠民利民新跨越,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接来下,台江县持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预计投入4.5亿元实施县民中改扩建、迁建县一中和三中、新办城关四小、五小和方黎湾幼儿园等项目,到2025年,县城“入学难”“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和“综合性医院”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深化推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妇女关爱行动;到2025年,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
喜悦 辣椒直销大湾区
“什么原因让辣椒种植面积从最初70亩扩大到如今6000余亩。”用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尚寨村村民李登发的话来说,就是“党支部带头干、村级合作社扶一把、群众有劲头”。
在尚寨村辣椒种植基地,一垄垄、一片片辣椒缀满整个山坡,满载丰收的喜悦。
“我今年回到家乡,看到大家都跟着合作社种辣椒挣了钱,我也种植8亩。”尚寨村村民冷朝芬说,如今,自己不仅种植辣椒增收,在辣椒基地务工每天挣务工费100元,不出门就有两份收入。
“近年来,村里辣椒产业风生水起,我扩种20亩,每年增收八九万元。”村民李登发说,从提供辣椒苗、技术服务和统一回收,在村级合作社带动下,群众告别以往的“小打小闹”,辣椒产业成了群众坚定的选择。
辣椒作为尚寨土家族乡主导产业之一,群众种植意愿一直较高。该乡各村合作社自2018年成立以来,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通过订单销售辣椒。
尚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登亮介绍,今年,尚寨村发展优质线椒200余亩,提前对接湖南、广州等地经销商,高、精、准做好产销对接,让群众最大程度受益。
尚寨土家族乡还通过“以师带徒”,整合各级科技人才和驻村工作队力量,重点向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解决群众产业发展实际问题,切实培育一批辣椒种植能手。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技术跟踪服务,强化产销对接,确保群众种得出、收成多、能致富。”尚寨土家族乡党委组织委员吴剑说。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当前,镇远县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大力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动生态养殖、绿色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全力推动全县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扩规模、育农人、跑市场,从县、乡到村再到农民个体,镇远县在做大做强辣椒产业上同频共振。目前,全县共种植辣椒3.4万余亩,预计产值1.4亿元,带动7000余户农户增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欧阳章杰
何乾 杨晓波 徐伟
编辑 张良胜
二审 韦一茜
三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