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7月的珠源大地骄阳炙烤、万物勃发,云南省罗平县板桥镇虽不再重现春天“峰林种在花海里”的壮丽景象,但满眼的盎然绿意仍给人生机勃勃的震撼。在全国最美峰林——金鸡峰林深处,阡陌田畴、瓦舍青青,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进步促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

小龙潭村,团结中播种希望

夏日的阳光灼热难耐,天空的云彩好像都被融化似的,见不到一丝踪影。驱车从一个山垭口到另一个山垭口,蜿蜒的村庄道路四通八达,总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还未到小龙潭村,远远就能听到重型机械的隆隆声,越近声音越大,并且掺杂其他各种劳作的声响,宛如一曲恢宏的劳动交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目不暇接,有专心于用錾子錾石板的,有站在塔架上垒砌石墙的,有开着重型装备穿梭于工地的,给人第一印象不是进入一个村庄,而是到了一个大型建筑工地。据了解,小龙潭村也就51户人家250多人,近年来,随着罗平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的稳步推进,有着原生态自然景观和乡土文化的小龙潭村也找到了“留住乡愁”这一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群众有所盼,党委政府就有所应,于是镇党委政府请来了国内知名的“三农”专家,建立专家工作站,为小龙潭村量身打造乡村振兴新样式。

说起小龙潭的变化,共产党员、曾经当了20多年村长的黄朝刚感慨颇多。据他介绍,小龙潭历史以来经济作物单一,烤烟、油菜唱主角,靠天吃饭,群众生活很苦,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内房屋破廊倒壁,环境卫生脏乱差。其实大家也想过上好日子,但却苦于没有思路、没有资金、没有途径。现在好了,党委政府不仅指明了出路,还下大力气解决基础设施问题,看到希望的群众可以说一呼百应,拆墙的拆墙、拆房的拆房、让路的让路,都是自愿加免费,都想奔着好日子去。

片石墙是小龙潭民居的一大特色,规划最大限度保留了这一风貌,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就地取材,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把村中道路打通铺成石板路,对危房进行了拆除、修葺。石匠陈师傅来自罗平北部的马街镇,他说,时代发展了,原以为老手艺要荒废掉了,没想到一下子又派上了用场,他们团队近20个人已在小龙潭干了半个多月时间,就在县内,既挣得到钱又能照顾家里,大家都很高兴。而让陈师傅佩服的是小龙潭人齐心、团结,说干就干,房子说拆就拆,以后村子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维古村,抱团发展激活中医文化

青瓦白墙、花台小景,闲适恬静的维古村镶嵌在喀斯特峰林深处。星空泡泡屋、民宿客栈、餐饮娱乐、康养保健,同样几十户人家的村子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成了网红打卡地,假日经济越来越红火,而这一巨大变化,到2022年7月也才一年多的时间。

“思路决定出路,团结才能进步。”谈及维古村的变化,板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钱聪林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维古村历来就有中医正骨的传统,如何让中医这一中华文化瑰宝重新在这里焕发光彩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作用,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后,一个以保健康养为主打产业的思路逐渐变为现实。人心齐,泰山移。看到希望的维古村群众有使不完的劲,有人自豪地说,想不到农村可以这样建,我们农民可以这样活!

龚玉萍是地地道道的维古村人,2018年毕业于丽江师院。在得知家乡要发展康养产业后,毅然选择回乡创业,为维古村尽份心力。她说:“现在村子越建越漂亮,来游玩、康养的人也越来越多,通过家风、村风、民风建设,特别是自治、法治、德治的强化,群众的团结意识、文明程度有了大幅提升,发展有了动力,振兴更有希望。”

云上村,同心共建闲置资源醒过来

在云上村文化广场,人们总会驻足LED大屏前。《云上花乡 未来已来》大型宣传片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视频从不同角度解码了云上村高质、高效发展的路径,全方位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据了解,板桥镇在落实乡村振兴工作中,把团结放在首位,建立利益共同体,动员村民积极探索“闲置资源+乡村旅游”利益联结模式,以抓民族团结促进乡村振兴。探索推进“闲置宅基地+美丽乡村”新路子,让闲置宅基地“醒过来”,使村庄变成景点;探索推进“闲置农房+餐饮民宿”新路子,让农村闲置房“醒过来”,使闲房变“金窝”;探索推进“荒地荒山+游乐园”新路子,让荒地荒山“醒过来”,使资源变资本;探索推进“闲置劳动力+就地务工”新路子,让闲散人员“醒过来”,使农民变工人。期间,整合沪滇协作、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开展美丽村庄提档升级,重点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建成彩色步道1.8公里,修葺美化房屋47所,绿化美化空间3620平方米,建设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30余处,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庭院等50余个,实现了田园变花园、村庄变景点;有农家乐、超市20余家,客房67间、餐桌30余张,自2022年1月1日运营以来,累计吸引30000余人次游客前来休闲体验;流转30余亩荒地入股,引进古养小筑公司投资打造儿童乐园,预计年利润30万元,合作社每年可获利9万元,户均增收1000余元;2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在2000至4000元。

“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园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板桥镇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村,秉持“大旅游驱动三产融合”理念,按照打造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振兴示范标准,积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户利益、尊重农民愿望与推动“三农”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科学便捷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了党员带头、干部靠前、群众支持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良好局面。

据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钱聪林介绍,几个村子的建设,得到了省、市、县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彰显出板桥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干事的速度,彰显出罗平以大团结促进大发展的气度!目前,一个依托罗平全域旅游、借势金鸡峰丛景区,拟投资28亿辐射70平方公里,聚“农业+文旅+康养”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样板已全面落地建设,精品民宿、科学康养、时尚娱乐、特色采购、车辆摆渡等企业纷纷入驻;智慧乡村建设让手机成为农民群众的新农具,“智慧云上”与“一部手机游云南”无缝连接;可以想见,未来的云上田园综合体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休闲体验,将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团结促进乡村振兴的大平台,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更加增强了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通讯员:王兴昌 王金祥 张丽华 杨志瑞】

【编辑:罗平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