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修醉酒业

众所周知,中国白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2世纪商高宗武丁在任时,就已经出现了酒曲,从而令酒的发酵,有了稳定的质量控制能力,《尚书·说命下》是商高宗武丁任命傅说为相的诏词,其中有言:“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这里的“曲蘖”就是酒曲,也就是酒的发酵菌落群,可以看做一种能够自我增殖的复合酶制剂。人们在处理后的粮食里投入酒曲,能够防止杂菌滋生,发酵出想要的味道,确保稳定、持久地产生琼浆玉液。

中国早期的酒类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类似,都是果酒。目前,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名曰:“云雷纹提梁卣(音:有)”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果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高粱、大麦、小米、大米、瓜、薯、甘蔗、植物根系等都被人们拿来酿酒。自唐代,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在《国史补》中说:“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在《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则于《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这大概是关于“白酒”最早的记录了。不过,根据以上文字记载还不能确定这些烧酒、白酒就是指现在的经过蒸馏的中国白酒。

而白酒流行开来,还是要在元以后,元朝对酿酒基本上听任私人制造,而榷以“酒课”,据元人姚燧所著的《牧庵集》记载,元朝时,“京师列肆百数,日酿有多至三百石者,月巳耗谷万石,百肆计之,不可胜数”。由此可以推算当时首都及各地酒店、酒楼售酒数量之巨以及全社会的饮酒、好酒之风。

元代医药学家、营养学家忽思慧在他的的《饮膳正要》中记载:阿拉吉酒,味甘辣,大热……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拉吉。”简略地记载了烧酒的制作方法:用好酒蒸馏提取的酒,有别于带有原味的米酒、果酒。而元代画家、诗人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明确记载了烧酒的由来:“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西征欧洲,归途经阿拉伯,将酒法传人中国。”烧酒实际上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元朝征服者们远征欧洲,归来时途径阿拉伯地区,讲这种酿酒工艺传入中华大地。而明后期医学家李时珍亦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烧酒非古法,自元始得其法。”

经历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变革,中国的白酒已初步有了香型的区分,酿酒重心也随着经济重心一道,加速由北向南转变。而在19世纪中后期,作为中国酱香酒核心产区的仁怀茅台镇赤水河畔的拥有“下沙”、“糙沙”、“回沙”工艺的一大类特殊的茅台镇产酱香酒声名渐长。

在这里,“西南巨儒”郑珍居功甚伟。

郑珍(1806年4月28日——1864年10月17日),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生于嘉庆十一年,道光十七年中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于同治三年九月十七日(甲子年甲戌月乙卯日)逝于家中,享年五十九岁。

郑珍人生虽然多舛且苦短,但学问、书画和诗文在贵州乃至整个大清国都是有口皆碑。郑珍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等。他与莫友芝共同编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

由于遵义一带风土气候特殊,自古以来适宜酿酒,故早在汉武帝时期,今仁怀一带已有了“枸酱酒”,这是酱香型白酒的雏形。公元135年(武帝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派遣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宴席上,唐蒙尝到了鳛部(今仁怀)一带产的佳酿—枸酱酒。唐蒙在听说了枸酱的产地后,在返回长安的途中,特意绕道鳛部(仁怀),买了枸酱酒送给汉武帝喝,武帝喝了大加赞赏。

为此,郑珍在《贵阳秋感二首·其一》中吟叹道:“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实际上,和西汉的“枸酱”比,郑珍那个年代,茅台镇产酱香白酒早已形成了“端午踩曲,高温堆曲,重阳下沙、沙投两道,大量用曲,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以酒勾酒”的“12987”工艺,这对酱香酒的酿制技艺、酒体风格都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郑珍又在《茅台村》一诗中曰:“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茅台镇酒就此得名。郑珍在参与编撰的《遵义府志》时更是引《田居蚕室录》记载道:“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此举,将茅台镇酒的知名度更是在官、绅、士群体中推到了新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清中叶后,随着人口数量急剧上升,酿造烧酒(白酒)与人争粮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1737年(乾隆2年)颁布禁止西北五省(直隶、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酿造烧酒的法令,后来因处罚过滥,1738年(乾隆3年)改为限制北方多省酿造烧酒。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大军战败、割地赔款,尔后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法战争、清日战争接踵而至……清国进入多事之秋,朝廷急需补充财政,故从1853年(咸丰3年)起,开征价值1%的酒厘,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增加了“烧锅税”、“落地税”、“门销坐贾税”、“印花税”和“出锅统税”等等,这无疑对北方一些本小利薄、产量有限的酒商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但对于有美洲传入的土豆作为补充当地人食粮,高粱又不在限制之列茅台酒反到造成了利好。收到类似利好的,还包括了江浙一带的黄酒。

故到民国初年,人们提起名优白酒,茅台总是赫然在列。1915年,“茅台酒”以贵州公署酒为名,代表中国参加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了戊等银质奖章而举世闻名。

1935年,红军路过遵义,将士们利用本地酱酒疗伤解乏,至此茅台酱酒与红军和新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1979年8月,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上,“五大香型”(浓香、酱香、清香、米香、其他香)被概念被提出,其中的“酱香型”白酒,就是以茅台镇酒为基准参数。

回顾茅台镇酒的历史,我们知道,名人“带货”、府志推广、大赛摘银、消费者热爱、国标形成,是茅台镇酒蓬勃发展乃至被广泛接受、形成刚需的发展过程,对于今天我们生产产品、发展事业是否也有着非常多值得玩味的启示呢?

参考资料:

1、元朝与烧酒——高度酒溯源(茅酒手艺人)

2、中国白酒12大香型,你喝过几种?带你了解每种香型的典型代表(天地尝酒铺)

3、从西汉到现在,关于酱香酒的6个小历史你知道吗?(小酒菌)

4、酒令小史|清朝的酒政制度和酒令文化(上)(榆木斋)

举报/反馈

修醉酒业

80获赞 14粉丝
好酒的本质,是科学和人文。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