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篇》,出自《孙子兵法》。阐述了孙武本人的「伐谋伐交」用兵思想。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谋攻篇》一文里,孙武认为,「全胜」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即所谓的不通过武力征伐,而迫使敌人屈服。对于通过流血漂杵、攻城克隘,残人伤物而取得的胜利,他并不推崇。
本文选取《谋攻篇》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迫使敌人城池完全地投降,
我们不战而胜,就是上策;
攻破敌人城池而取得胜利,
虽然获得胜利,却是下策。
迫使敌人的一个军完全投降是上策,
击破敌人一个军,虽取胜却是下策。
迫使敌人一个旅向我们投降是上策,
击破敌人一个旅,虽取胜则为下策;
迫使敌人的一个卒完全投降是上策,
击破敌人一个卒,虽取胜仍是下策。
点评:「国」原意是国都,此处指的是包括国都在内的城池。「军」本义是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后成为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旅」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卒」是军队编组的基本单位,百人为一卒。「伍」是军队编组的最基本单位,五人为一伍。
在孙武看来,临阵对敌,不战而能使敌方军队溃散,己方不损一兵一卒,方可称为全胜。如果与敌人展开交战,虽杀得对方片甲不留,但是,不能称作全胜,因为己方必有损失。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虽然百战百胜,但不能算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不经交战却能迫使敌人屈服的,才是最高明的。
点评:孙武认为,己方军队还未到来,就能使敌方献城投降,此为用兵思想的最高明之处。如果采用诡诈之谋,摧破敌众,残人伤物,最后才取得胜利,不算高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上等的军事手段,
是挫败敌人的谋略。
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
再次是挫败敌人的军队,
最下的是攻陷敌人城池。
点评:春秋时期,晋平公想要攻打齐国,派使臣范昭前往齐国打探虚实。等范昭来到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
酒过三巡,范昭起身对景公说:「我想借您的酒杯用用,不知可否?」齐景公一口就答应下来。然而,在一旁的大臣晏子却看不下去了,命人将景公的酒杯撤走。
范昭一看酒杯被撤走,内心不快。便说:「想跳一支舞为大家助兴,能否为我奏一曲周乐?」大庭广众之下,演奏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乐曲,是僭礼行为。晏子立马回道:「周乐我们不会啊。」
范昭眼见晏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驳回自己的面子。恼羞成怒,拂袖而去。等他返回晋国,却对晋平公说:「齐国不能攻打啊,因为齐国有贤臣晏子啊!」这就是「上兵伐谋」的最经典案例之一。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善于用兵作战的人,
迫使敌军屈服靠的不是交战,
拔取敌人的城池也不靠硬攻。
点评:在孙武看来,善于用兵的人,明白使敌人屈服的手段,不会只有交战一法,通过挫败敌人的谋略,也能使对方屈服。同样,拔人之城,也不会只有兵攻一法。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与天下各国诸侯竞争,
一定要以全胜为目标。
不使军队受挫便能保全利益,
这才是以智谋攻敌的方法啊。
点评:「全」即孙武提出的全胜战略思想。「顿」本义是倒下、跌倒,引申为疲惫、受挫。
孙武认为,用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全胜。而药实现这一目标,又不费一兵,不折一矢,就要采用「谋攻」。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谋略或者外交手段,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用兵的基本规律是:
十倍于敌就包围它,
五倍于敌就进攻它,
两倍于敌要分散它,
与敌相等要用奇兵,
少于敌军要能避开它,
弱于敌军要能逃避它。
点评:在孙武看来,若主强客弱,可以采用下面的办法取胜。兵力十倍于敌人,可以包围敌军。若五倍于敌人,可以从正面主动进攻敌人。若两倍于敌人,要想办法分散敌人,然后各个击破。若与敌人兵力相当,就要采用奇兵了。比如,偷袭敌营的屯粮处。
如果兵力少于敌人,就要设法避开敌军主力。如果兵力弱于敌人,就不要勉强作战,而是设法逃避敌人的追击。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兵力弱小的军队,
如果顽强地硬拼,
就会被敌人擒获。
点评:孙武认为,如果敌我兵力相差悬殊,为将者又命令士兵作战,必定会因后继乏力,被敌军擒获。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为将者,就是国君的辅佐。
辅佐周密,国家必定强大;
辅佐有失,国家必定变弱。
点评:孙武非常重视将帅的地位,曾言「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也就是说,君主与将帅的关系能否运行良好,关乎一国之安危。所以,孙武才说,若将帅能辅佐君主周密,那么,国家必定强大。若有失误,国家必定变弱。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道军队不能进攻,
却硬要命令军队进攻;
不了解军队不能撤退,
却硬要命令军队退却;
这就叫军队被束缚住。
点评:「縻」本义是捆住、拴住,此处指的是军队被束缚住。
在孙武看来,君主可以领导兵事,但不能去直接指挥军队,干扰作战。指挥军队是将领的职责,不能越俎代庖。这就是所谓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如果既能了解敌人,又能了解自己,
那么每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发生。
如果不能了解敌人,只能了解自己,
那么胜负不定,可能胜,也可能败;
如果不能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
那么每次作战都会失败。
点评:「殆」即危险的意思。「一胜一负」不是说一次胜,一次败,而是胜负不定。
为将者在战场上若能做到「知彼知己」,就能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换言之,为将者若能了解敌人,又能了解自己,那么,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会有变化无穷的战术来应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