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莹莹

2022届UIC影视学专业毕业生

获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

研究型硕士录取


在大学看似不着调地探索、寻找自己,是在浪费时间吗?冯莹莹认为不是。近日,冯莹莹喜获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型硕士录取。她说,在北师港浸大(UIC)影视学(CTV)专业的四年,是“寻找自己”的漫长旅途,寻找自己喜欢的事物、喜欢的人、喜欢的生活方式……在驱散迷茫和内心冲突的过程中,她实现了成长和转变。


寻找热爱,自己做主

冯莹莹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她为自己做了很多重要的决定。四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冯莹莹被博雅教育理念和英语教学吸引,坚定选择报读UIC。

一开始她并不确定是否适合读影视学专业。“我会经常反思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传媒、电影研究、电影制作?实践还是理论?”带着这些问题,她从大一就开始了探索,参加暑期课程、社团活动、英语角,进入字节跳动等公司实习,闲暇之余去游泳、打羽毛球,从各种感兴趣的事情中拓宽眼界,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第一部由冯莹莹导演的作品

《黑夜的光》团队合影


UIC的博雅教育环境让冯莹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学校提供了非常多的空间给学生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领域,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寻找兴趣。”

尽管在大学有很多试错的机会,但冯莹莹认为,要学会筛选和分辨哪些事情对“寻找自己”有帮助,要能够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获得机会时,要大胆去争取。大学四年里无论做什么决定,如果它不会让你后悔,都值得一试。”

大三下学期,在文化与创意学部执行院长、副教授蒋崴的课上,冯莹莹与三位CTV学姐组成团队,拍摄了4支短片,其中3个作品分别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东省赛区的一、二、三等奖与全国优秀奖。冯莹莹从三位学姐身上学到了不少拍摄技巧、经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冯莹莹与同学共同拍摄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参赛作品


冯莹莹还获得过学校一、二等奖学金,院长荣誉奖学金,实习及社会实践奖学金;作品《纸星星》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东省一等奖,作品《寻找角色U》获得UIC第二届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大四时,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她收获了多所世界名校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冯莹莹(中)在UIC第二届短视频大赛

获奖后与汤涛校长(左一)合影


正视不足,自我驱动

冯莹莹在大学期间遇到了很多新鲜的人和事,“当很多新的东西一下子涌过来的时候,我很容易感到迷茫。”她尝试吸收多方观点和思想,重塑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UIC,冯莹莹印象最深的课是副教授温文杰的导演课和副教授陈少娴的社会学课程。前者带给她的不仅是电影专业知识,还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令她受用终身。后者则让冯莹莹感受到观点碰撞的魅力,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冯莹莹与导师温文杰合影


温文杰老师也是冯莹莹毕业项目(FYP)的导师。她的FYP是以“一胎政策下的父女之情”为主题的短片作品。开拍前,温老师向冯莹莹叮嘱道:“没有百分百完美的剧本,但能够优化改进得更好,就不应该妥协和迁就。”


冯莹莹很感激温文杰老师的教导。温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学生的作品上,希望把他的经验用一种同学们能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大家。“虽然大部分时候,他都在提出我们的缺点和失误,但我认为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多珍惜被‘骂’的时刻,当能正视自己时,才算是站在了‘开始进步’的起点上。


拍摄FYP作品


看到自己独立编剧、导演的短片作品获得校内外观众的认可,冯莹莹很有成就感。她说:“对我而言,作品承载着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和对世界的看法。当我的表达能够通过故事、画面呈现出来,让很多人理解、产生共鸣,我便觉得没有遗憾了。”

冯莹莹表示,在寻找自己的旅途中,她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找到自己的节奏。“以前我总会很苛刻地要求自己每件事情都要做到完美,会把所有事情都揽在身上独自完成,但自从我拍摄完自己的第一部五分钟短片后,我的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开始告诉自己,要以自己的节奏和步调去认真做好每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而非为了迎合旁人的期待。”


逐梦剑桥,开拓未来

结合本科期间丰富的学习和实践,冯莹莹逐步确定了自己的兴趣,把目光投向了视觉与人类学结合的领域。深谙拍摄技术,又有明确的理论研究兴趣,成了冯莹莹申请剑桥大学的重要砝码。她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够学习文化分析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民族志找到纪录片拍摄的另一种角度。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仅能表达情感,也能对社会环境或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自我,为冯莹莹更长远的未来做好了铺垫。今年10月,冯莹莹将前往英国开启新的学术生涯,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里见物、见人、见世界、见自己。

举报/反馈

浙江国际教育网

416获赞 327粉丝
提供众多优质国际本科招生信息,实现本科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