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1949年4月21日,铜陵获得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恢复建设铜官山铜矿。从那时起,铜陵才有了以矿山工人为主、以私营工商从业者为辅的工人阶级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队伍紧跟时代步伐,在铜陵建设发展中克服无数艰难困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充分彰显,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950年年底时,来铜建设人员已达到了2000余人,带上家属子女达到七八千人。他们白天生产劳动,但到了晚间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为了引导服务广大职工,当年年底,铜官山铜矿工程处所属铜官山铜矿设立工会筹备处。矿工们在工会的带领下开展义务劳动,利用业余时间自带工具填平了矿山附近的一个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的杨柳湖,于第二年的上半年用毛竹片和芭茅草搭建了工人俱乐部(铜陵工人文化宫的最早雏形)和工人剧场。有了这两大文化设施,矿山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对加快矿山恢复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1954年,铜官山矿又建造了一个面积1300平方米、850个座位的工人电影院。

1955年,来矿山的各路人马已达4000余人,原来的文化设施已不能满足矿工们文化生活需要。为此,矿务局在工人电影院对面建起了新的工人俱乐部。这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两层建筑,面积比原来的大出两倍以上,设施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俱乐部的南端是一栋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的小会堂,这里可以举办各种会议和文化演出活动,因为这里的面积比工人电影院小一些,所以又被称为“小礼堂”;北端是音乐厅(主要用来举办小型音乐表演)和乒乓球室,二楼是图书阅览室。每天晚间,很多人来此娱乐,根据各自喜好各取所需。

在铜官山铜矿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矿山恢复建设有序推进,采铜冶铜顺利进行,露天铜矿投入生产,功能配套逐渐完善,为铜陵依矿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置铜官山市。可以说,铜陵由一座破旧的矿山逐步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产业工人起到了奠基者、建设者的作用。

1964年,铜陵市的人口已达到了8万,市区中心的位置也由原来的铜官山铜矿转到了长江路与联盟路(即现在的义安大道)一带。为更好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文化生活需求,铜陵特委决定在长江中路建设新的工人文化宫。该工程于1965年建成投入使用,系三层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里面设有进门大厅、展览厅、图书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工人文化宫每天吸引很多职工群众前来阅读学习、健身娱乐和观看展览等。

随着城市人口日益增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政府又投资对工人文化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该项目除了对原有建筑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外,还新建了一座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四层主楼。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工人文化宫也“与城市同成长”,由原来的四层改建成了六层,旁边还竖起了一座12层、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工会大厦。

2021年,位于我市木鱼山大道与铜井路交叉口北侧新建成的工人文化宫正式投入使用。新落成的工人文化宫总建筑面积为13310平方米,包含一座建筑面积5477平方米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一座6644平方米的游泳馆及羽毛球馆,一座593平方米户外标准硅胶篮球场和一座695平方米网球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一层为职工服务中心,二层为劳模荣誉馆和职工图书阅览室,三层为书画摄影展厅和棋牌室,四层为舞蹈、戏曲、乐器活动场所,五层为乒乓球馆和健身场所,六层为室内运动场馆。游泳馆及羽毛球馆一层为地下标准游泳池,设有大厅休息区、商品区、急救设备等区域;二层为室内羽毛球馆和篮球馆,设有可移动的室内篮球和羽毛球场地,夹层部分为茶水区、休息区、更衣区域,部分可作为看台。焕然一新的工人文化宫,是一座“服务职工综合体”,可供广大职工群众进行学习、娱乐、健身、交友等,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铜陵工人文化宫见证了铜陵工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记录了铜陵职工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也是这座城市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在历史变迁进程中,工人文化宫始终坚守“工”字初心,着力锻造劳动文化品牌、展示职工文化才艺,是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文化主阵地。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承载美好记忆的铜陵工人文化宫,必将迎来更多美丽新变化。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191万获赞 108.9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