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右江日报

  熊召政所著的《张居正》是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力作,写的是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受先帝托孤,辅佐万历皇帝处理朝政,推行改革的十年。

  十年里,张居正致力财税改革,选贤任能,扭转了财政空虚、官吏贪腐涣散的局面。书中有个蛮有意思的人物叫金学曾,他起用于佥事,后官至巡抚。书中用较多章节,较多笔墨书写和渲染这个人物。

  阅读第二卷第二十八回《黑寡妇勇斗金翅王 毕大爷败走秋魁府》,第二十九回《游管家矫情帮巨贾 金秀才大侃蟋蟀经》,第四卷第八回《何心瘾癫狂送怪物 金学僧缜密论沉疴》,第十四回《金学曾智布黄蜂阵 陈督抚深析宰揆心》,第二十二回《李同知京城访故友 金侍郎寒夜听民瘼》等章节,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读完《张居正》,我又找来其他史料查阅,有些史料说金学曾与张居正政见不合。而我在熊召政所著的《张居正》里,分明看到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欣赏和重用金学曾;金学曾是个忠诚的实干家,推行改革和张居正默契有加。

  在首辅张居正眼里,明朝官员有“清流”和“循吏”之分,“清流”是为张居正所耻,不被启用,更不被重用。他认为清流派空有学识、不务实际。张居正秉持的是“重用循吏,不用清流”的用人主张。我想,张居正倚重的循吏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干将”“猛将”“闯将”吧。

  金学曾这个人被朝廷发现,源于一个偶然的事件:斗蛐蛐。“黑寡妇”勇斗“金翅王”,毕大爷败走秋魁府。金学曾名声大噪,引起巨贾郝一标和徐爵注意。后因储济仓事件发生,在户部,本是无名之辈的金学曾再次成了名人。声名传到王国光和张居正那里,王国光觉得金学曾是一个惹是生非的家伙,张居正却慧眼识珠,开始仔细观察、考量金学曾。

  储济仓事件发生前,金学曾是一名闲得发霉的小小观政。有一天,他想闯进值事房陈述要事不成,受阻气郁,与前来求见王大人的礼部官员纪有功杠了起来,把一向傲慢的纪有功骂得七窍生烟。金学曾不畏强权,个性刚烈。在值事房议事的张居正和王国光听闻,命司务传令召见。金学曾直陈礼部不恤国库空虚,褒扬刑部大人和衷共济、共渡危艰的大臣风范。臧否大臣,本不是金学曾这等卑职该做的事。但他在张王二人面前言说“为朝政建言,何论品秩高低”的论调,张居正很是欣赏。他认为金学曾有忧患意识,是个肯干事的人,并劝言:“年轻人少一点风花雪月清流习气,多一点忧患意识务实精神,朝廷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从此,金学曾成为张居正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为推行改革鞍前马后,干了不少实事。

  从描写金学曾的诸多章节不难看出,金学曾长于分析,有洞察秋毫的缜密思维。按书本上所写,金学曾深得倚重,在当时的环境,有张居正这棵“大树”依靠,在推行改革时是有机会揩点油水的。但金学曾一心为公,不结党营私,不贪污受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持住做人的原则和操守。其后,张居正病入膏肓,金学曾所依靠的“大树”轰然倒塌。改革前的既得利益者开始反攻清算,张居正的家族未能幸免于难。而金学曾家徒四壁,没有授人以柄,最后躲过被抄家的噩运,只是被罢了官。

  金学曾可以归属于不想腐的“公务员”。他靠人生的信念守住清誉,避祸免灾。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值得尊重和学习。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6万获赞 110.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