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7月19日讯近日,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牛场管护中心生态管护员刘建民在开展日常巡护工作中,拍到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这也是该保护区首次拍摄到黑颈鹤的活动景象。
两只黑颈鹤与牦牛一起觅食。刘建民 摄
画面中,两只黑颈鹤与牦牛一起觅食,悠闲自得。经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业人员鉴定,画面中的两只鸟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黑颈鹤,当时两只黑颈鹤距离我100米左右,为了不惊扰到它们,我就远远用手机拍摄了两张照片,发送给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想起遇到黑颈鹤时的情景,刘建民依然很兴奋。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麓,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森林覆盖率达65.4%,98%的森林为天然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这里被誉为青海西宁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
黑颈鹤是世界濒危物种、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属大型飞行涉禽,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以及湖滨草甸沼泽和河谷沼泽地带,全长约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
黑颈鹤每年4月从雅鲁藏布江河谷及云贵高原等地区飞来青海等地区繁殖。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来兴介绍:“每年7月至9月,在繁殖期的后期,黑颈鹤就进入‘游荡’状态,逐水草而居,同时也为来年营巢繁殖开拓新的栖息地。”
据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黑颈鹤的出现,说明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记者 叶文娟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