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工程关乎群众一日三餐和生命健康安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既是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民心工程。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普洱市“菜篮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督促普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改进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确保普洱中心城区“菜篮子”质量可靠、市场可控、价格降下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就“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对有关县(区)进行了案头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天生祥超市宁洱店、鑫裕农贸市场、普洱农品汇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磨黑哈尼二瓦香肠有限公司、云南锦态源畜牧科技公司、德安乡石中村刘礼兵肉牛养殖场、勐大镇金穗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高山牧归养殖有限公司、云岭广大瓢鸡原种保种有限公司、恩乐镇民江村农康公司养殖场、云南富隆农业集团公司等11个点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边查看边与消费者沟通交流,并分别与县、乡(镇)两级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种植户、养殖户、企业主等进行座谈交流,多方听取意见建议。
“超市里农副产品的日供应量有多少?蔬菜、肉类价位波动大不大?”“超市、农贸市场的蔬菜都是从哪里进来的?价格如何?”“在蔬菜种植中,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养殖场的牛(猪、鸡)存栏量是多少?每年养殖场的市场供应量是多少?”“蔬菜品种有哪些?主要销往哪里?”调研组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深入了解“菜篮子”产品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各环节工作。
蔬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是“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县通过全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工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调研中,宁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有蔬菜专业合作社13个,建有蔬菜规范化基地19个,面积达2539亩;有果蔬冷藏库10个,冷链物流车2辆,冷藏库容达9119立方米;建成畜禽养殖小区206个,培育发展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1个;有蔬菜批发市场2个(其中1个正在建设中),蔬菜零售市场20余个,蔬菜专业检测机构1个。据镇沅县统计,截至5月末,全县已完成蔬菜种植2.316万亩,产量5.5万吨;有2个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40个县级生猪保供基地;有肉牛保供基地78个;家禽养殖合作社27个,存栏家禽1000羽以上保供基地32个;水产养殖面积5853亩,水产品产量1371吨。各县在抓“菜篮子”基础建设的同时,抓好蔬菜产品市场供应,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当前,我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存在宏观规划不足,蔬菜基地设施建设缓慢,企业带动能力弱,市场信息公开平台不完善等问题。”“一方面是产业类型多,但规模小而散,布局杂而乱,发展后劲弱。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弱,产品销售体系不健全。”“当前蔬菜基地设施建设缓慢,生产方式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露天种植,蔬菜产量不稳定,菜农仍然没有摆脱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全县还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蔬菜种植科学技术推广运用少,蔬菜产量不稳,同时,基础设施薄弱、运输不畅,以及很多蔬菜品种需从外地调运,增加运输成本,这些都是造成蔬菜价格升高的因素。”
通过走访调研、听取汇报、座谈交流,调研组发现,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各县普遍存在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足;蔬菜生产规模化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成本上涨,蔬菜市场价格偏高;政策扶持不够精准,龙头企业平抑市场作用不明显;产业链较短,品牌效应不明显等困难和问题。
围绕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加强各项扶持政策宣传,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蔬菜专业化种植、基地化经营。同时,强化规划引领,以建设“思宁一体化”万亩现代蔬菜标准园为契机,优化思茅区、宁洱县基地布局,打造一批常年固定蔬菜供应基地,对现有常年蔬菜供应基地进行土壤培肥改良,提升单产和品质。二是加快“菜篮子”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蔬菜销售网点和平台建设,提升城乡蔬菜物流通道建设,畅通蔬菜进城渠道;强化市场保供,重点扶持和培育蔬菜批发销售龙头企业,建设蔬菜供销渠道,抓好产品储备,制定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为市场供应提供充分保障;强化市场调节,在加强市场硬件建设的同时,健全信息网络,做好“菜篮子”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引导产销对接。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各县(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整合、调动各种招商引资资源,引入优质企业,引进大项目,典型带动、示范引路,以企业连通市场、以大户带动小户、以组织带动片区,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市场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将生产与销售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持续化、系统化、组织化,正确预判、接收市场“风向标”,立足各县(区)实际,抓住本地优势,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县域绿色品牌产品,做优“菜篮子”品牌,提升“菜篮子”附加值。五是强化“菜篮子”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建立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开展生产、加工和销售;严格按照“菜篮子”产品种植养殖技术标准,稳定扩大绿色、有机生产基地规模,建立地方特色“菜篮子”产品保护区;加强质量检验检疫,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消除监管空白;加强专业检验检疫机构、队伍建设,尽快完善蔬菜、水产类产品专业检验机构,配备专业检验人员,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来源:普洱日报 记者 刀琼芬 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