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隆‚字霸图。其友杨亿在其墓志铭中记载“实出玄元之后‚蔚为仙李之宗。族望重于山东‚谱谍藏于册府‚非假一二而谈也。公之远祖‚占籍上党‚水深土厚‚代产伟人。”他是宋朝少有的名将,他的经历有多传奇?

原生家庭

李继隆的父亲李处耘后作为从龙功臣‚成为太祖节度使时之心腹幕僚‚深得信任‚并加以重用。可宋太祖在处理李处耘与赵普、慕容延钊关系的事件中‚偏袒了慕容延钊‚以至于十多年后有意对李氏家族成员进行补偿‚这成为李继隆升迁的一个有利条件。正是由于政治斗争的险恶‚在年少的李继隆心中‚逐渐形成了谨慎行事的性格。

这种家庭的政治变迁‚对于成长中的李继隆而言‚形成了性格上的守势‚对其以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这与宋太宗时期由进攻到防御战略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李继隆防守中有效进攻的军事思想‚并在战争中得以印证。

他出生于何时何地‚史书中并无明文一记载。在《李继隆传》和《李继隆墓志铭》中都略有记载“幼养于伯父处畴”、“公始在孩稚‚即养于伯父作坊”。由于李处耘经常转战‚少年时期的李继隆受到伯父和堂兄李继凝的影响较深‚对于成人后李继隆谨慎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从军杀敌

乾德四年‚陇蜀初平‚年方弱冠的李继隆‚以供奉官差遣为果、阆监军‚从此开始军旅生涯。不幸的是‚年仅四十七岁的父亲李处耘病逝‚未能见得最后一面。李处耘官职不高‚病逝时仍为淄州刺史‚太祖得知后‚“以处耘功奉推戴‚尝任宣徽使‚特辍一日”‚以示追念‚并“赠宣德军节度纵靓、检校太傅‚赐地葬于洛阳偏桥村”‚后因李继隆之故‚累赠太子太师、中书令等。

父亲李处耘的去世‚对军事生涯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弱势的李继隆来讲‚少了有力的支持。开宝初年‚李继隆到中山‚中山主帅孟玄晶令其射箭‚李继隆举止大方‚箭无虚发‚深得孟帅的欣赏,在太祖时期‚李继隆参加的主要战争是从征江南‚而征讨江南‚是太祖的重要战略步骤,在此战前夕‚李继隆曾小试牛刀‚以勇敢和机智留名史书。李继隆戍守邵州时‚当到达潭州之南‚被蛮人截其道。

李继隆率领三百士兵‚只有刀盾等简陋的武器‚而蛮人数千‚在冷兵器时代‚要想取得胜利‚或者有阵前妙计‚或者靠勇猛的肉搏战‚李继隆选择后者‚以死伤百人代价使蛮人溃败而逃。在战斗中李继隆作战勇敢‚手足被毒箭所伤‚后来幸得良药而治愈。太祖南征为李继隆提供了崭露头角的舞台‚而李继隆抓住了机遇‚并凭借自己的勇敢、灵活和机智‚深得皇帝的信任‚具备了成为将领的基本条件。

李继隆27岁‚后改御营前后巡检使‚终太祖一朝‚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宋太祖一直想要击败辽朝、收复幽云,只可惜他突然逝世,宋太宗登上皇位,他们的目标一直,对着辽朝进行了两次北伐。

李继隆作为宋太宗的心腹之将‚参与了太宗朝的诸多战争‚主要有平定北汉、高梁河之战‚满城之战、雍熙北伐、君子馆之战、唐河、徐河之战‚以及对西北李继迁的斗争。

随着北汉的灭亡‚幽云地区成为争夺的焦点‚收回幽云对宋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国防意义‚但辽朝对于幽燕地区并非拱手相让‚这种相争的最后结果便是宋辽战争。宋太宗发动了旨在夺取幽云地区的高梁河之战‚打破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基本平衡。太宗的目的大概有二一方面‚在灭掉北汉之后‚想趁着灭北汉之余威一举收复幽云地区‚完成最后的统一‚实现千秋功业‚在军事上留下完美的一笔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私欲‚来改变继位之初的政治困窘。

在未行太原之赏、事前并无充分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不顾士卒经过数月艰苦攻战的疲乏‚而继续北征。在军事上‚五代时期兼行速进的战术‚仍然影响着这次战争‚辽朝固守南京今北京城并等待援军‚以南京为核心‚实行两翼夹攻的战术‚将宋各路大军先后各个击破。这次战争以宋军惨败而告终。

在战争中,凭借李继隆的勇敢和智慧‚成功地使军队完整而归‚完成了对辽战争的第一次使命‚以致战后众多将领受到惩罚‚而李继隆升迁为宫苑使‚遥领妨州刺史。军中拥戴德昭之事‚宋太宗深为恐惧‚这使抑制和打击武将尤其太祖之亲信‚成为可能。

高梁河之战拉开了宋辽年战争的序幕。由于战争险些让宋太宗丢掉性命‚在此后对辽的战争中‚宋太宗再没有亲征过‚对于前线的战争‚企图通过预定的战略、战术和阵图进行遥控指挥‚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将领的灵活性。

违背命令

李继隆升迁固然有他能力出众的缘故,也同样有他妹妹的原因。李继隆因其妹嫁于太宗之后成为外戚。太宗朝是李继隆仕途较为顺利的时期‚他从庄宅副使升任节度使。更为特殊的是‚李继隆是太宗朝唯一的一位原班外戚。所谓原班外戚‚是指在皇帝未登基之前就已确立外戚身份。

太平兴国四年‚在高梁河战败后‚采太宗为加强防御‚分兵屯守要冲之地,在战场上,作为监军的李继隆甘愿冒违诏之罪‚主张抓住战机‚集中兵力对抗辽军‚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李继隆的勇气可能与其特殊的身份使他较少保持沉默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监军李继隆的劝说‚战果难以预料。

在宋对辽的战争中‚这是一次战果较为突出的战争。李继隆因功于是年迁“宫苑使、妨州刺史”渗。这种变阵的结果‚宋太宗是希望看到的‚然而战争一中临时改变战术‚违反“中制”之策‚宋太宗虽未责怪‚但不愿看到类似情况的再度出现。

李继隆在端拱元年的官职己“累加至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保顺军节度使‚出帅定州”。端拱元年六月‚契丹自君子馆得胜后积极准备南征。

一月六日‚契丹军围攻长城口。八日‚契丹军攻满城‚三日后攻破。随后‚契丹又攻破祁州、新乐、小狼山碧‚到达唐河以北‚面对辽朝咄咄逼人之势‚宋朝统治者却令河北诸军采取坚壁清野‚不与敌战的消极防御态势。

李继隆、袁继忠等帅易州静塞军出战,此战静塞兵作为宋军的先锋‚摧锋陷阵。契月一军大溃。捷报传至京城‚群臣称贺‚宋太宗下诏褒奖有功之臣‚赏赐甚厚。虽遭宦官的阻挠‚但由于李继隆敢于作出决定、勇于负责‚以及袁继忠的激励和谋划‚将领之间配合默契‚团结一致‚打败了辽军。

宋威虏军因城中缺粮‚等待朝廷发粮支援‚对此‚宋朝内部争论纷纷‚以张泊为首的文臣提出放弃威虏军等据点,李继隆认为“‘梁门为北面保障‚不可废”。

事实上‚梁门和遂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牵制辽军的进攻‚加强宋军的纵深防御‚于是李继隆在朝中激烈纷争的情况下补给威虏军。宋太宗诏命定州都部署李继隆‚于是年冬发镇定马步军万余人‚护送粮车数千乘送粮。

耶律休哥得知‚率领数万精骑绕道袭击‚被宋军北面缘边都巡检使尹继伦率千余人遇之‚耶律休哥却视而不见‚直奔李继隆屯军而去。李继隆所领步骑只有一万人‚但他针对辽军的行动‚利用熟悉的地理环境‚做出了积极的部署。李继隆率领的宋军主力此时在正面向契丹军发起冲锋‚契丹军溃逃之时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并且李继隆与镇州副都部署范廷召追击至徐河北十余里。

徐河之战的胜利‚使辽朝数年不敢大举南下。宋军此战的主要功臣尹继伦‚给辽人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契丹军将领在此战之后‚常言道“当避黑面大王”。此战之后‚尹继伦因功升洛苑使‚领长州刺史‚仍为巡检。虽然尹继伦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李继隆正面对阵中的作用。

辽大举攻宋‚引起宋廷上下恐慌。参知政事王钦若、签书枢密院事陈尧雯等劝说宋真宗暂避金陵或成都‚宰相寇准据理相争‚力请真宗御驾亲征‚并提出著名的《论澶渊事宜》‚真宗接纳寇准之议。

李继隆从真宗个人安危出发‚希望他能够驻扎在安全的地方,在这次战争中‚李继隆智勇兼备‚布置大阵‚英勇抗战‚对于稳定军心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尤其在宋真宗未到擅州之前的几天中‚李继隆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因为在澶渊之战时的功劳‚李继隆被封官进爵‚远远超过闲置之前爵禄。

结语

李继隆生于后周、历经太祖、太宗和真宗前期‚是宋朝为数不多的名将。宋朝建国后‚对文臣武将的政策发生了较大转变‚文臣主张内政优先主导的大战略‚逐渐超越了武将崇尚武艺的野战取向。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宋朝走上“崇文抑武”的道路。这既是武将发展的趋势‚也是武将发展的悲哀‚澶渊之盟后‚李继隆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己远远超过战前之官爵。

两月之后‚李继隆病逝,谥号“忠武”‚是其为战争而生‚又为战争而死的最好写照。死后辍朝五日‚真宗皇帝制服发哀‚车驾临哭‚这是大臣规格中极高的丧礼‚最后配享真宗皇帝庙庭‚这种待遇在武将中为数极少。总之‚李继隆在战争中最主要的是防守中的有效进攻‚取得战争利益的最大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促成了澶渊之盟的签订。

举报/反馈

浪子聊诗

866获赞 351粉丝
嘻哈哈每一天,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