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周要点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以时间换空间降低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

银行资产里有1/3直接和间接都跟房地产相关,中国的GDP应该有1/4左右是通过房地产来拉动的,既然居民的资产配置当中至少60%是房地产,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都是跟房地产捆绑在一起,必须得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否则一旦房地产出现问题,可能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1~5月份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是负增长的,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到7%,我估计今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是负的,因为从数据来看,居民部门的购房贷款余额增速已经出现了显著下降,这种显著下降我认为是房地产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已经结束的标志,接下来不得不面临的是下行周期。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2022年开始中国退休人口将出现大幅增加,持续时间要长达13年,从2022年到2035年,“第二婴儿潮”出生的大量人口从今年开始将退出劳动力市场。研究房地产的未来,如果不研究人口结构,不研究人口变化趋势,显然是不足的。新市民也是讨论的话题,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价差太小,郊区今后面临房价下行的压力,三四五线城市房价下跌,大城市郊区房价下跌,这是必然的,跟供需关系是绝对相关的。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能够让居民在保障性住房上增加供给,同时让居民有更多的钱来用于消费,这样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就有可比性了,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是靠投资拉动的,注定是很难持续的,还是要靠消费来拉动,这样有利于经济的转型。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下半年经济更需要关注“慢变量”及分化现象

上半年经济:剔除突发因素看长期趋势,即便没有乌克兰危机和突发疫情,我国经济仍存在长期增速放缓的压力。下半年经济:更需要关注“慢变量”。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减弱,这就是为何我们总是强调中国经济要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原因。而且,国有资本投资基建也受到诸多约束,故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的继续上升力度估计有限。今年最需要关注的是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步下降。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变量是消费。而消费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不过,消费增速的下行也是长期趋势,这与消费总体量的增大有关。目前看,我国居民的消费率过低,主要是因为储蓄率过高(为了防老和购房等),如果能降低储蓄率,则必然会提高消费率。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税制改革、财政补贴等手段,提高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估计下半年我国的GDP增速将回升至5%以上,其中,在房地产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居民房贷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房地产投资的边际改善是否能实现?下半年尤其要防范房地产公司的债务违约及少部分居民的“停贷”现象。消费的反弹应该是确定了,但仍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我认为,下半年值得关注的至少有三大主题性投资机会。一个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另一个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第三个则是在目前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进口替代相关的产业发展机会。不少人预期今年下半年政府将出台更加激进的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大幅回升。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国在财政政策上一直强调提高效能,要求财政支出要提质增效,确保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今年及今后,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应该是主基调。

二、 经济前瞻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以时间换空间降低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

银行资产里有1/3直接和间接都跟房地产相关,中国的GDP应该有1/4左右是通过房地产来拉动的,既然居民的资产配置当中至少60%是房地产,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都是跟房地产捆绑在一起,必须得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否则一旦房地产出现问题,可能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1~5月份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是负增长的,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到7%,我估计今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是负的,因为从数据来看,居民部门的购房贷款余额增速已经出现了显著下降,这种显著下降我认为是房地产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已经结束的标志,接下来不得不面临的是下行周期。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2022年开始中国退休人口将出现大幅增加,持续时间要长达13年,从2022年到2035年,“第二婴儿潮”出生的大量人口从今年开始将退出劳动力市场。研究房地产的未来,如果不研究人口结构,不研究人口变化趋势,显然是不足的。新市民也是讨论的话题,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价差太小,郊区今后面临房价下行的压力,三四五线城市房价下跌,大城市郊区房价下跌,这是必然的,跟供需关系是绝对相关的。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能够让居民在保障性住房上增加供给,同时让居民有更多的钱来用于消费,这样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就有可比性了,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是靠投资拉动的,注定是很难持续的,还是要靠消费来拉动,这样有利于经济的转型。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数字经济的务实之路

全球数字经济的前进一直以来由两股力量驱动,一是理想家不懈追求科技进步的探索精神,二是投机客闻风而来鼓吹泡沫的热度加持。自美联储紧缩周期开启以来,第二股力量正在加速退散,无论是加密货币还是纳斯达克,市值均较最高点抹去了3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在此轮泡沫破灭的过程中,曾站在刀尖上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反倒保持了一定韧性,2022年上半年恒生科技指数仅跌去了13%,而纳斯达克指数以及标普比特币指数则在同期分别跌去了29%和58%。从国家全局层面的战略部署来看,“东数西算”工程首次将算力资源提升到水、电、燃气等传统资源的高度,不仅为大型科技企业提供更价格低廉、便捷易用的算力服务,也能激发更多传统中小企业以更低的转换成本上云用数。数据产权和隐私的保护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妥善处理好数字化的新型生产关系也将关乎数字经济后续乘数效应的发挥。对此,目前广泛讨论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路径。第一是技术优化路径,由创新企业家们展开针对Web3.0的讨论。第二是法律制度路径,由政府直接以传统立法手段保护数据产权。虽然中国全面禁止了虚拟资产的交易,但并未因此缺席于海外数字经济的创新玩法,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发挥既有优势。第一是数字藏品领域重版权而非交易。第二是X to earn模式重行为而非金融。第三是虚拟人发展重服务而非身份。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稳慎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

金融开放意味着要素可以自由地跨境流动,具体来看,即资本、人力、产品、服务等在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内进行跨境资源配置。从所涉及的领域和要素来看,金融高水平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和汇率单向趋势性变化。在未来金融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中,风险表现形态可能性较大的是资本阶段性快速外流和人民币阶段性大幅贬值。利率是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的重要变量。在全球高水平开放推进过程中,应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的平稳运行,创造条件发挥利率政策和工具的调节作用,来有效抑制资本阶段性的过度流出和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的过度贬值。金融高水平开放必然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从而就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离岸市场及有效协调其与在岸市场关系的问题。未来可以货币政策和银行业为抓手,借助跨境人民币系统,从人民币流动性、资金价格与交易成本等多个方面探索开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管理方式,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林采宜(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是稳地产的制度红利

稳经济必须先稳地产。从总量看,2021年房地产业自身增加值为7.8万亿,占GDP比重6.78%。根据最新全国投入产出表推算,2020年房地产直接拉动的上下游行业增加值为6.7万亿,占GDP比重6.58%;如果加上间接拉动的上下游行业,其增加值高达17万亿,占GDP比重16.69%。从投资角度看,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4.8万亿,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5.22%。提升需求必须先稳定预期。从长期来看,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的主要因素:一是置业人口数量下降,二是居民收入增速下滑,以及核心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居高。从短期来看,房地产销售疲软和购房者对于未来房价的悲观预期有关。从全国范围来看,要提升居民对房地产的购房需求,应该改变其对未来房地产的使用价值、使用成本以及长期交易价值的预期。制度红利是当下稳地产的速效药方。卖地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从可持续角度来看,产税的推出在所难免,要让房产税替代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财政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必须先行夯实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基础,对目前的房地产权益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土地使用权永久化。城市土地的产权(使用权)制度改革不仅能稳定购房者对未来房地产使用价值、使用成本的预期,同时为房产税的出台奠定法律基础。

刘锋(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对于下一步政策的着力点,保证疫情防控的稳定仍为首要目标,在目前货币与财政政策总量性工具发力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下半年的政策重点应以结构性政策工具和存量资产运行效率的提升为主。1.美联储加息扩幅,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承压。当前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使得美国的国际资本流入大幅提升,如果后续通胀目标不及预期,加息进程或将进一步提速,迫使国际资本流动性进一步紧缩,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流出压力。同时货币政策空间也将受到中美利差缩窄的掣肘,从而使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及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进一步提升。2.上半年稳经济政策密集发力,下半年政策红利或将花开结果。伴随下半年大批基建项目的开工将有效拉动大量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同时政策对劳动报酬的发放力度增加也将提升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这将对消费的提升具有较高的边际贡献,有助于促进消费及下游工业生产的改善。3.PPI和CPI剪刀差持续缩窄,上下游利差缓解。整体来看,我们预计下半年CPI与PPI剪刀差将进一步收窄,与此同时因疫情以来导致的上下游产业的成本与利润差异也将有所缓解,产业利润将向下游终端消费转移。4.未来政策的着力点:控疫情、宽信用、缓地产、活存量。

李宗光(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上半年,出口为何这么强?

今天,海关总署公布了6月份和上半年贸易数据,上半年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4.2%,增速连续2个月提速,表现非常强劲。6月份,出口增速持续加速,一方面得益于疫情修复下,国内供应链的持续恢复,生产和订单的持续回升。另一方面,也可能与4、5月份挤压的订单,6月集中释放有关。所以未来出口景气的持续性仍有待7月份验证。进口不及预期背后,反映了内需恢复相对较慢。近期,钢铁、铜、铝等企业生产原料价格有一个明显回落便是印证。国内需求不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房地产等行业回暖力度不及预期。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预期加大,需求回落是下半年出口面临的主要风险。往前看,虽然上半年海外需求表现依然强劲。不过近期,海外多家头部机构纷纷预期美欧等经济体衰退概率提升,相应的近期大宗商品如原油、铜、铝等也出现持续回落。未来亚洲区域贸易的景气可能对冲整体需求的衰退。下半年,全球供应链危机实质性缓解概率不高,在疫情不再次失控假设下,我国出口保持扩张问题不大。我们应该珍惜出口高景气带来的缓冲时间窗口,尽快改善内需偏弱的状况,而不能沉醉于衰退型高顺差中。否则,一旦出口出现拐点,而内需无法接力,则经济下行压力将会实质增加。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二季度中国经济何以正增长?

二季度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4%。完成了国务院“努力实现二季度GDP正增长”的目标,只有疫情冲击最严重的上海、吉林、北京、海南、江苏五个省/直辖市为负增长1、工业生产依然承压,但汽车、出口相关行业表现亮眼。2、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此前被压制的消费需求得到快速释放。3、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共同发力,落实“稳增长”政策。4、房地产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拖累。6月中国经济加快复苏,对于成功完成二季度GDP正增长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其中,消费的深蹲反弹是基础,出口、基建和汽车是复苏的主要动力来源。三季度中国经济能否“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一是看稳房地产投资的成效;二是看新老基建项目推进的力度;三是看就业和居民消费信心恢复的程度。7月14日总理强调“要加大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等实施力度”,资本市场目前的关注点主要在政策力度上(譬如近期央行逆回购减量、MLF续作量等对市场影响较大),而对经济复苏则仍以观察为主。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压力已现,韧性彰显

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整体而言是在超预期的三重压力下展现出强大韧性,上半年增长2.5%,二季度增长0.4%。我理解中国经济稳增长、稳大盘政策的核心特点,就是“五个兼顾”:一是宏观与微观兼顾,既要以扩大政府支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为抓手托底宏观经济增长大局,又要用一系列直达性的财政金融政策稳住微观基本盘,保障每一个经济主体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二是短期与长期兼顾,当下中国经济,既要用强有力的刺激政策抵补二季度经济下行带来的全年缺口,也要用一系列产业政策和结构性金融政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三是国际与国内兼顾,两个市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短期背离和市场差异,全球货币政策也已进入紧缩通道,中国在大的政策逻辑上与全球是同步的,但政策细节和节奏安排上也会考虑中国现时的特殊性,用和而不同的政策来保障双循环发展模式平稳推进;四是改革与开放兼顾,当前中国经济政策既要通过内部机制改革来释放发展潜能,也要把握机会大力推进经济金融对外开放;五是积极与审慎兼顾,当前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无疑都是不容小视的,宏观政策势必在发力向前的方向上进一步加力,但与此同时,政策超常规发力受到的财政约束、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可能带来的长期反噬也不能不考虑,所以积极的基调之上势必需要更加审慎,注重防风险、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平衡。宏观层面,经济政策短期发力的主要抓手是基建投资与地产投资,中国稳增长的额外动力三季度看基建,四季度看房地产投资复苏,下半年出口超预期增长也值得期待。微观层面,我们认为政策发力的重点是促消费和稳预期。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重拾复苏势头,挑战仍待克服

纵观上半年,1季度,特别是1-2月强势开局,承继了去年快速的经济复苏势头;3 月疫情突然开始恶化,复苏势头减弱;4月疫情恶化加剧,经济陷入衰退;5月疫情缓和,增长出现反弹;6月防疫环境大幅好转,重拾复苏势头,真可谓是跌宕起伏。那下半年将如何?第一大挑战依然是疫情的演变和防疫措施的严厉度。第二大挑战是房地产市场的下滑程度。第三大挑战是小微企业的复苏力度问题。第四大挑战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新冠疫情没有全局性严重恶化的前提下,如果上述政策调整能够到位,经济复苏的力度将得到保证,预计下半年GDP增长5.8%,位于当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区间。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下半年经济运行风险与宏观政策建议

1.外部负面冲击有增强趋势。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世界经济下行可能导致外需大幅下滑。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将加大人民币汇率阶段性波动和资本流动倾向。2.经济运行的内在压力和风险仍需警惕。下半年就业市场压力依然较大。多重因素可能制约后续基建投资能力。当前中央公共预算和地方财政资金仍然偏紧。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滑和城投债发行受阻可能会导致地方财力走弱。项目审批流程繁琐限制了到位资金的快速投放。地方隐性债务监管较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资本参与。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房企风险积累进一步加剧。融资难的问题在行业内依然较为普遍。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不容忽视。3.宏观政策仍将持续精准发力。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仍是“主攻手”。下半年政府债券可能增加额度或提前下发明年额度。转移支付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助力各项政策贯彻落实。下半年土地市场预期转暖,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有望恢复增长。稳健货币政策下半年逆周期调节力度将继续保持。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配合总量工具的运用,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有效提升信贷结构的调节能力。4.风险与推动复苏的政策建议。积极财政政策应切实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尽快落地专项债资金,进一步提高留抵退税执行效率。货币政策应保持流动性总量在较高水平上的合理充裕,推动金融体系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采取有力措施保市场主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民生。有效扩大基建以创造更大投资拉动效应。进一步释放房地产宽松政策。加大力度促进消费复苏。创新与挖潜并举稳住外贸基本盘。合理调整银行业监管指标并加以指导。防范化解系统性和共振型的金融风险。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上半年我国经济探底回升 下半年有望继续复苏

7月15日周五,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5%,二季度增长0.4%。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疫情管控措施也逐步开始放松,都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生产需求边际改善,在经济出现复苏之后,保增长、稳就业是重要政策目标。现在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政策收紧,美联储不断加息缩表,外部不确定因素在增加,而国内疫情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交织。经济转型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更多政策支持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下半年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不断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基础,确保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二季度经济数据

第一,6月处于疫情后常态化恢复的第一个月,逻辑上经济数据应有改善,但不至于太高。从六大口径来看,出口、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均好于前值;其中除出口之外的指标仍低于疫情之前。主要经济指标中,较上个月降幅扩大的只有地产投资。第二,从工业环比数据中,我们能看到之前所说的“超季节性脉冲”,5月环比为4.2%、6月为0.8%。第三,社零6月同比3.1%,高于5月的-6.7%,除汽车外的社零同比增速为1.8%。消费仍有进一步修复的空间。第四,投资同比增长5.8%,高于5月的4.7%。其结构特征是“基建上拉,地产拖累”。第五,就业整体改善,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至5.5%,25-59岁调查失业率下降至4.5%。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人群的结构性就业压力依旧比较明显,16-24岁调查失业率进一步走高为19.3%。第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无疑是全年的一个谷底位置。这第七,地产是短期宏观面的一个关键变量,6月销售降幅有所收窄,在销售回款影响下资金来源亦降幅收窄;但同时,新开工、施工、竣工、土地购置等投资端指标降幅仍在惯性扩大。其中我们倾向于海外衰退可能没那么快;区域疫情作为这轮常态化防控的压力测试也能通过,有效控制应该问题不大,而这对应经济继续环比修复的前提仍未破坏;只有地产领域尚待积极信号改变目前预期。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下半年经济更需要关注“慢变量”及分化现象

上半年经济:剔除突发因素看长期趋势,即便没有乌克兰危机和突发疫情,我国经济仍存在长期增速放缓的压力。下半年经济:更需要关注“慢变量”。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减弱,这就是为何我们总是强调中国经济要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原因。而且,国有资本投资基建也受到诸多约束,故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的继续上升力度估计有限。今年最需要关注的是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步下降。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慢变量是消费。而消费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不过,消费增速的下行也是长期趋势,这与消费总体量的增大有关。目前看,我国居民的消费率过低,主要是因为储蓄率过高(为了防老和购房等),如果能降低储蓄率,则必然会提高消费率。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税制改革、财政补贴等手段,提高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估计下半年我国的GDP增速将回升至5%以上,其中,在房地产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居民房贷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房地产投资的边际改善是否能实现?下半年尤其要防范房地产公司的债务违约及少部分居民的“停贷”现象。消费的反弹应该是确定了,但仍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我认为,下半年值得关注的至少有三大主题性投资机会。一个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另一个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第三个则是在目前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进口替代相关的产业发展机会。不少人预期今年下半年政府将出台更加激进的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大幅回升。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国在财政政策上一直强调提高效能,要求财政支出要提质增效,确保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今年及今后,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应该是主基调。

三、 投资策略

董忠云(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A股上涨动力开始减弱

外紧内松环境下,中美利差承压。国内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将加大。这将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较大压力 -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机构的吸引力短期或将有所下降,A股阶段性调整压力有所加大。从中美利差的角度,全球流动性整体收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考虑到宽货币是宽信用的基础,未来随着国内流动性逐渐收敛,支撑A股上涨的动力会有所减弱。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当前国内经济基本面弱复苏的背景下A股并不具备持续大幅反弹的动力。从A股增量资金来看,5月和6月新发基金流入A股的份额依然较低。在后续权益型基金发行不出现显著回升的情况下,外资增持动能减弱或对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A股估值的角度来看,4月反弹至今,各大指数估值已基本回补至本轮疫情前的水平。分行业看,除银行和地产外,各行业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反弹。投资建议:国内疫情防控的改善,稳增长政策逐步兑现,我国经济已呈现复苏向上的态势。A股在基本面的带动下也已反弹至疫情前水平。因此,短期A股可能回归震荡走势。投资方面,推荐消费及中报预期盈利较为确定的板块。往后看,首先、疫情平复之后,居民消费场景将进一步修复。可选消费、旅游与餐饮板块有望迎来回升。其次,在全球寻求传统石化能源代替的背景下,风电、光伏、新能源等科技制造类行业长期增长空间加大,而近期的政策的支持叠加俄乌冲突背景下实际需求的旺盛有望推动相应企业的利润增长。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今年A股走出独立行情的三大理由

近期海外市场出现一定波动,美股从高位回落,而A股市场上半年跑赢了美股,走出了独立行情,这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中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差异。第二,中美经济未来走向不同。第三,A股和美股位置不同,美股经过十年上涨,三大股指均处于历史高位,现在处于从高位回落阶段,而A股则处于底部回升阶段,现在A股整体估值在历史平均估值附近,并没有呈现出泡沫,即使美股下半年再次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对A股走势也不会形成太大影响,所以综合来看,当前A股市场正处于第一波上升行情结束之后的调整期,在调整期大家要保持信心和耐心,去寻找一些景气度较高、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优质龙头股或者优质龙头基金。从中长期来看,依然建议大家重点关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未来的投资机会。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美国通胀高居不下迫使美联储加快加息缩表

现在美国经济已经深陷滞胀状态,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如果说进一步加息缩表,提高经济基准利率,可能会推动美国经济从滞胀到衰退,这对全球经济也会形成影响,欧洲经济增长预期还不如美国。所以欧洲在面临高通胀的同时,欧元汇率出现较大幅度贬值,已经贬值到和美元1:1兑换,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这将会对全球资本市场形成负面影响,下半年美股再次回落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相对来说,我国经济经过上半年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之后,下半年有望出现复苏,一方面是刺激经济的33条措施将逐步落地。另一方面,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管控措施逐步放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会释放出来,工业生产也逐步恢复正常,所以下半年我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复苏走势。总体来看,当前A股市场处于犹豫中上涨阶段,并没有改变上行态势。前段时间市场出现短期调整,很多投资者没有信心,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当前市场调整,经济在复苏,资本市场在向好,优质股票或者优质基金依然具备比较大的投资价值。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李宗光(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货币供需齐发力,复苏仍具澎湃动力

今天,央行公布了6月份的金融数据。无论从任何角度看,6月份的金融数据显著超出了市场预期,这是各方共同发力的结果,也必将增强经济复苏的动能。短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齐发力,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或将超出预期;1) 央行等金融主管部门在避免“信贷塌方”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动员能力极强,使货币供给端非常给力。2) 需求端方面,政府主管部门推出33条稳增长措施,其中不少实招硬招,比如减免汽车购置税等。中期内,经济复苏的走势,仍取决于疫情防控的状况,以及房地产、消费和通胀等内生性问题。1) 疫情防控仍是影响复苏持续性的关键变量。2) 房地产复苏整体仍然不快,仍需要加强政策力度。3) 消费复苏仍然滞后,需要更大力度扶植。4) 近期猪肉价格快速上升,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如果下半年海外输入性通胀,叠加国内猪周期,则CPI仍存在进一步上升空间。

崔历(建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宏观研究主管):全球低息结束,如何影响中国

联储鹰派旨在管理通胀预期,利率上行风险持续:美联储6月除超预期加息75个基点,预期的加息路径也更为陡峭。如通胀风险溢价反弹,将带动全球利率大幅上升,根本性改变2008年后全球低息的局面。跨境资金外流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影响有限。区域一体化和进口替代等结构性走势的支持下,中国对外贸易及制造业依然坚挺。但全球通胀及利率风险将增加中国的债务约束:全球成本上升和通胀风险溢价均可能跨境传导,推高国内利率美元流动性收紧则继续影响企业境外市场融资。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同时影响企业部门的贸易和资金外汇敞口。跨境资金的进一步放开则是提升境外人民币市场流动性的关键。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稳信用”后劲审视

6月社融强劲反弹,再超市场预期。但市场或担忧“稳信用”的持续性。原因有二:一是,如无财政预算调整和增量的政府债券发行,预计下半年政府债将拖累社融增速较快回落。二是,上半年表内信贷投放节奏一波三折,总量的“稳”部分源于银行依靠票据、短贷等的冲量行为。我们认为,下半年“稳信用”不乏抓手,或将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降成本”激发贷款需求,可能降准0.25-0.5个百分点置换MLF、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机制,推动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必要时再适度调降MLF利率。二是,重点领域做抓手,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在科技创新和绿色领域,再贷款工具“抓落地”;在传统基建领域,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带头作用,撬动配套融资。三是,薄弱环节强托底,充分满足普惠小微领域、房地产领域、及疫情受损行业企业的信贷需求,有望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10-25bp,及推动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行。基于此,下半年人民币贷款或呈现“总量稳定、结构改善”的特征。剔除政府债部分后的社融存量同比增速有望持续回升。

丁爽(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特别提款权权重上调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期待在金融变量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在全球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的环境下,笔者预期中国会持续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越来越成为攸关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必需品。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篮子中的权重,对照权重计算公式中的变量,中国需要在金融变量方面取得更多进展。一方面,在本次权重审查中,中国出口比重的提高部分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另一方面,人民币在金融变量中的比重明显低于SDR篮子中的其他货币,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此外,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继续改进,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在技术层面,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程序,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时间,不断提升投资中国市场的便利性。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日币兑美元为何大幅贬值?还会继续贬吗?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当前的日元对美元汇率已经达到最近24年以来的最低点。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美联储加息缩表导致美日长期利差迅速扩大;二是出于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考虑,日本央行并未对美联储亦步亦趋;三是俄乌冲突爆发导致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推升了日本的进口成本,导致日本货物贸易逆差上升至历史性峰值。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并非国内出现不可控的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出所致。下一步日元兑美元汇率将会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日元对美元进一步贬值的空间已经较窄。140与145可能是两个重要关口。短期内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40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再破145的概率应该很小。换言之,日元已经开始具备较好的定投价值。

刘锋(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LPR利率下行能否有效传导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份企业贷款实际平均利率为4.39%,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保持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当前居民部门贷款规模的持续降低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较高且可支配收入较低的失衡问题。过去我国居民加杠杆意愿较高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对未来经济及收入增长的预期较强,而这恰是当前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的最大不确定性。LPR基准利率的降低是影响居民贷款意愿的因素之一,但目前居民对于贷款利率下行的敏感度有限。总结来看,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从理论上解决了利率定价“双轨制”的问题,但从实际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来看仍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我国银行信用体系目前因为风险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贷款仍然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信用贷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这就导致了宽信用和流动性充裕政策实施时,更多资金流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和有抵押的重资产行业,甚至造成资金空转,而真正需要资金的民营经济及小微企业实际借贷利率仍然较高,获得的贷款支持也相对较少。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金融总量扩张和结构改善昭示了什么

下半年实体经济需求要得到有效释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发挥更好的作用,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需要保持逆周期调节力度。一是降低消费贷款利率、指导和推动银行加快开发贷、按揭贷款等住房信贷的投放等方式刺激消费需求。二是疏通直接融资渠道,简化发债及上市融资审批流程,妥善处理违约事件,加快恢复债券发行节奏,改善企业融资来源与结构。三是提升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引导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度降低信贷条件,加大对新基建、高技术制造业、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及供应链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四是加快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可考虑再次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推动中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利率下行,用好普惠金融政策,保持纾困强度与持续性;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落地,尽快发挥政策的实际效果,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继续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五是合理指导和调整监管指标降低银行运营压力;可适度降准释放低成本长期流动性以缓解银行资金成本压力,同时适度缩减OMO与MLF操作量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可考虑采用现金或考核奖励等方式加快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完善企业数据库建设,推进资源共享,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银行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相关成本;通过合理支持商业银行,提高其信贷投放的意愿和能力,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

一周新闻热点20220711-0717

最新疫情追踪

全球方面,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7月15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至560,541,147例,其中死亡病例达到6,366,285例。

国内方面,7月1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福建10例,广东10例,上海6例,天津4例,重庆3例,四川3例,北京2例,辽宁2例,江苏2例,山东2例,云南2例,湖北1例,湖南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北京1例,湖南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106例(甘肃53例,广东21例,广西9例,四川7例,安徽5例,海南4例,上海2例,江西2例,黑龙江1例,浙江1例,贵州1例),含2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15例,海南4例,广西3例,甘肃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房地产新闻一览

银保监会: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近期事件回应,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加强与住建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协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依法依规做好相关金融服务,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央视财经)

发改委:鼓励超大特大城市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 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 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登记和迁移便利度。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央视财经)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66072亿元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8923万平方米,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额66072亿元,下降28.9%。(中新财经)

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央行11日发布数据,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06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9513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83万亿元,同比多增9741亿元。(新浪财经)

6月超百城发布稳楼市政策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报告,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济宁4市列入统计之中。从统计数据来看,6月,新房价格,济南、青岛、烟台三市环比上涨,济宁环比下跌。二手房价格,济南环比下跌0.1%,青岛环比上涨0.5%,烟台环比上涨0.1%,济宁环比下跌0.5%。其中,烟台二手房价格结束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态势,济南二手房价格10连跌。(新浪财经)

西安: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严格拨付标准西安市住建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防范商品房延期交房增量问题工作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及,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商品房预售资金(包括定金、首付款、购房贷款及其他形式的全部房款)应全部直接存入专用监管账户进行监管,开发企业不得直接收取或另设账户收存购房人的购房款。严格拨付标准。商品房项目完成主体结构验收前,累计使用重点监管资金不得超过总额的50%;完成竣工验收前,不得超过95%;完成竣工验收备案前,不得超过99%;不动产首次登记后,可以提取剩余1%。其中,7层以上的建筑,总层数达到1/3、2/3前,累计使用重点监管资金分别不超过总额的20%和35%。(西安住建微信公众号)

保定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两成河北省保定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相关政策的通知》。自8月1日起,保定市降低购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购买首套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购房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20%;购买第二套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购房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60%调整为不低于30%。同时,实行差别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最低、最高额度。对于生育二孩的缴存职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单方缴存公积金的申请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80万元;夫妻双方缴存公积金的100万元。(澎湃新闻)

秦皇岛:一人购房全家帮 延长存量房贷款房龄控制线至30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府7月13日印发《关于稳定全市经济运行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提高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单缴职工贷款额度上限调整为60万元,双缴职工家庭贷款额度上限调整为80万元;购买绿色节能自住住房(二星级以上)贷款额度上浮10%;第二次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到不低于30%;延长存量房贷款房龄控制线至30年。实现“一人购房全家帮”,文件显示,秦皇岛市缴存人全款购买本市新建自住住房的,夫妻双方父母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支持子女购房(只限一次)。(财联社)

基金新闻一览

首批偏股基金二季报出炉 加仓新能源赛道7月12日披露的首批偏股型基金二季报透露了基金经理的操作路径。由长城基金陈良栋管理的两只基金均将股票仓位加至九成,与一季度末相比,增加了近13个百分点。在二季报中,陈良栋表示,4月初加仓了不少电动车、光伏股票。从重仓股来看,东山精密、比亚迪、贵州茅台新进成为前十大重仓股。他表示,后市将重点关注汽车产业链、光伏等高景气行业,并看好市场长期投资机会。(中国证券报)

超160亿!首批碳中和ETF发行“成绩单”来了 7月15日,首批碳中和ETF的发行规模数据正式全部出炉。Wind数据显示,首批8只碳中和基金总募集规模164.18亿元,累计有效认购户数33.13万户。其中,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和广发基金旗下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4只产品认购时长仅3天,于7月11日集体成立。4只产品在短短3天时间里募集金额均超20亿元,易方达基金旗下产品募资规模最大,达到42.74亿元;同时该基金认购户数也最多,达到近10万户;南方基金旗下碳中和ETF次之,募资32.65亿元,认购户数7.13万户。(中国基金报)

基金投顾二季报出炉 “调仓换基”谋平衡近期,多家投顾机构相继发布投顾二季度报告,披露了调仓动向,并透露了下半年基金配置的思路。从持仓方向来看,多家投顾机构已在6月中旬对组合进行调仓,降低了对成长风格资产的配置,持仓更趋于平衡。对于后市,机构纷纷表示,股票类资产的性价比高于债券类资产,当前各主要指数的估值仍具有吸引力,但相比前期需更为谨慎,看好高股息个股。(中国证券报)

经济新闻一览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共九条措施,主要从任务目标、重点领域、金融创新、帮扶政策、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等方面,对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工作要求。《通知》指出,银行机构要聚焦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用好用足现有金融扶持政策,积极帮扶前期信用良好、因疫情暂时遇困的企业,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通知》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机构要做实贷款“三查”,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做好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和真实性查验,加大制造业企业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保险机构要提高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审慎稳健资金运作机制。《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要将金融服务制造业发展情况纳入日常监管,做好督促指导和日常监测。加强工作协调,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适时评估各项政策落实效果,积极主动报送工作落实情况。(中国银保监会)

银保监会: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商业银行应当提高互联网贷款风险管控能力,独立有效开展身份验证、授信审批和合同签订,严格履行贷款调查、风险评估、授信管理、贷款资金监测等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金融管理部门对征信、支付和反洗钱等方面的要求,防范贷款管理“空心化”。(中国银保监会)

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应加强贷款资金管理 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测7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加强贷款资金管理。贷款资金发放、本息回收代扣、止付等关键环节由银行自主决策,指令由银行发起。采用自主支付的,资金应直接发放至借款人银行账户;采用受托支付的,商业银行应当履行受托支付责任,将贷款资金最终支付给符合借款人合同约定用途的交易对象。商业银行应当自主完整保留贷款资金发放、本息回收等账户流水信息,主动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测,确保贷款资金安全,防范合作机构截留、汇集、挪用。(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继续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让市场主体感受到融资成本下降7月13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市场良好竞争秩序,推动继续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地下降。(财联社)

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央视新闻)

央行:6月末M2余额258.15万亿 同比增11.4%7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2.8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网)

海关总署: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海关总署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11.14万亿元,增长13.2%;进口8.66万亿元,增长4.8%。(央视网)

财政部: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87亿元 同比增长5.9%14日,财政部发布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3%,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2%。与上年同期相比,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增幅由负转正;按未扣除留抵退税因素的自然口径,下降10.5%,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财联社)

国家统计局: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4%。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央视网)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560元,增长4.5%,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4.3%。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5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5%,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0.8%。(每日经济新闻)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其中二季度平均为5.8%。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5、6月份连续回落,分别为5.9%、5.5%。6月份,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3%;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8%,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3%。(国家统计局网站)

央行上半年上缴结存利润9000亿元7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人民银行降低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上缴结存利润9000亿元,合理增加流动性供给,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6月末,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1.4%,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万亿元,同比多增3.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192亿元。(新浪财经)

国资委:上半年中央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6.1%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今年1至6月份,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2万亿元,利润总额14093.6亿元、净利润108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6.1%。(财联社)

碳排放权交易一周年: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1.94亿吨 成交额84.92亿元2021年7月16日-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2周、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259.28万吨,成交额15.56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61亿吨,成交额69.36亿元。(财联社)

国家统计局:7月上旬生猪价格环比上涨21.9%据统计局网站消息,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7月上旬与6月下旬相比,8种产品价格上涨,39种下降,3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价格为22.3元/千克,与6月下旬比,每公斤上涨4.0元,上涨幅度为21.9%。(统计局网站)

6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幅均超2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6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9.9万辆和25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3.8%。其中,乘用车产销223.9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6%和41.2%。(新华社)

微信公众号叫停四类金融营销宣传7月13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发布《关于金融类违规营销内容的规范》,就金融类业务营销明确提出“四个禁止”。具体来看,“四个禁止”内容分别是禁止进行金融类欺诈营销宣传、禁止进行金融类不实营销宣传、禁止进行金融类误导营销宣传以及禁止进行金融类无资质营销宣传。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内容中,禁止有偿荐股类欺诈,即以有偿荐股为名,从事欺骗用户跟随掮客购买股票的行为。禁止以其他新型概念进行欺诈,例如以共享经济、物联网、虚拟币等名义来宣传可以致富、内容夸大描述,易导致用户损失的。(北京商报)

美国6月CPI同比增长9.1%美国劳工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CPI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9.1%,同比增幅创近41年来新高。其中,汽油、住房和食品价格涨幅最大。这份“火热”的通胀数据公布后,市场对美联储激进加息的预期迅速升温。根据互换合约市场表现,美联储本月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已被投资者完全消化,而加息100个基点的概率已上升至75%。(央视财经)

美联储褐皮书:消费者需求放缓迹象增加美联储周三发布反映美国经济运行状况的褐皮书。这份报告显示,自5月中旬以来,美国经济活动整体保持温和扩张,所有地区都出现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部分地区的报告显示,消费者需求放缓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其中5个地区担心经济衰退的风险增加。这种对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担忧情绪也体现在债市,两年期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周三继续保持倒挂,且倒挂程度加剧。两者息差一度扩大至近22个基点,创2000年以来之最。(央视财经)

加拿大央行宣布大幅加息100个基点,加拿大CPI涨幅创近40年最高纪录加拿大银行(加拿大央行)当地时间1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100个基点,升至2.50%。目前加拿大的基准利率已升至2009年以来最高。加拿大银行表示大幅加息主要是为应对目前的高通胀。加拿大统计局6月22日公布的5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飙升至7.7%,为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央视财经)

欧元区近7年来首次扩张 :克罗地亚明年1月正式改用欧元当地时间7月12日,克罗地亚财政部长兹德拉夫科·马里奇、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以及欧盟经济委员会委员保罗·真蒂洛尼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签署协议,克罗地亚将成为欧元区第20个成员国。根据协议,克罗地亚将于2023年1月1日改用欧元。据悉,克罗地亚加入欧元区是欧元区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扩张。(海外网)

韩国央行加息50个基点 新西兰央行再次加息50个基点为应对通胀压力,13日上午,韩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基准利率由目前的1.75%上调至2.25%。此外,当地时间7月13日,新西兰储备银行,也就是新西兰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达到2.5%。这是新西兰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50个基点。(央视财经)

白俄罗斯央行决定将人民币纳入货币篮子 权重为10%白俄罗斯中央银行13日在官网发布消息说,自7月15日起将人民币纳入其货币篮子。人民币在其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将为10%,俄罗斯卢布权重为50%,美元和欧元权重分别为30%和10%。(财联社)

联合国预测今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据央视报道,联合国在7月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到今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80亿。印度明年将成世界人口最多国家。(央视新闻)

法国政府公布200亿欧元通胀缓解方案,6月法国通胀水平创30余年新高近日,法国政府公布了一项价值200亿欧元的通胀缓解方案,内容包括提高养老金和福利、延长燃油补贴等。目前法国政府面对创纪录的通胀压力,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法国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5.8%,通胀水平创下1991年6月来新高。(央视财经)

IMF下调美国GDP预期并提高失业率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下调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测,并上调了直至2025年的失业率预估,警告称通胀全面上升对美国和全球经济都构成“系统性风险”。IMF执行委员会周二表示,美国今年GDP料将增长2.3%,低于上月预测的2.9%。IMF目前预计美国今年的失业率为3.7%,高于先前预测的3.2%。该组织还预计2024年和2025年的失业率都将超过5%。(新浪财经)

欧盟将再次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受能源价格高涨、通胀高企等不利因素影响,欧盟委员会 11日宣布将再次下调对欧盟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进一步调高通胀预期。欧盟官员11日表示,欧盟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持续到2023年。(央视财经)

2022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揭晓财富中文网12日发布的2022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显示,今年500家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和上年上榜公司相比,增长约17.4%;净利润达到了4.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9.2%。今年上榜公司的年营收门槛接近228亿元,相比去年近174亿元的门槛提升31%。榜单前三的格局并未改变,榜单头部公司依次是: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国建筑。中国平安位列第四,仍是非国有企业第一位。今年一共有49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滴滴首次上榜。(证券时报网)

股债汇新闻一览

国资委:推动央企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上表示,要合理设计整合路径,对于整合难度较大的,可采取先托管再整合等过渡安排,实现“小步快走”;对于“两非”“两资”可以探索先止血再救助、先处置再重整;对于不同类型资产可采取打包或分拆等方式灵活处理,推动整合有效实施。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通过无偿划转、协议转让、合资新设、资产置换、交叉持股、联合开发、共建产业生态圈等多种方式组合推进专业化整合,实现国有资本在流动中优化布局、提升价值。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功能,科学统筹各类资源,灵活采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非公开发行股票、换股吸收合并等方式,推动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切实提升专业化整合工作效果。(财联社)

上交所发布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上交所发布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做市商通过专用账户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应不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鼓励具备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的科创板股票保荐机构或者实际控制该保荐机构的证券公司在持续督导期间为其保荐的科创板股票提供做市服务。做市商申请终止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的,应当至少提前15个交易日书面通知本所,经本所确认后予以终止。做市商申请终止特定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的,1年以内不得重新申请对同一科创板股票开展做市交易业务;做市商申请终止全部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的,1年以内不得重新申请对任一科创板股票开展做市交易业务。(财联社)

欧元对美元汇率接近平价当地时间11日,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欧元兑换1.0032美元,接近平价,为200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截至当地时间11日下午,欧元对美元汇率在1欧元兑换1.0040美元附近。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市场担心能源危机将使欧洲陷入衰退。而美联储加息速度更快、幅度更大的预期提振了美元。分析师认为,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央行一系列激进加息举措,加上经济增长放缓,促使投资者转向美元避险,将继续给欧元带来压力。(央视财经)

拟IPO排队企业已超过1100家今年以来,A股市场股权融资表现亮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A股市场有187只新股上市,融资额达到3269.98亿元。同时,A股再融资(含增发、配股、可转债)总规模达4551.99亿元。此外,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超过1100家拟IPO企业排队。(证券日报)

年内A股市场187只新股上市 融资额近3270亿截至7月12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有187只新股上市,融资额达到3269.98亿元。同时,A股再融资(含增发、配股、可转债)总规模达4551.99亿元。(央广网)

科创板下半年解禁总市值超7500亿元随着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临近,市场也将迎来解禁高峰。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科创板解禁总规模超7500亿元,其中7月解禁规模超2500亿元,约占全年科创板解禁规模的四分之一。机构和业内专家表示,长期来看,解禁实质上更有利于板块发展,流通股数量增加有望进一步提升科创板交易活跃度,为机构投资者入场提供更好的市场交易条件,进一步打开增配科创板的空间。(经济参考报)

“中报季”本周将启 近140家公司预告净利翻番7月15日起,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工作将启动。Wind数据显示,月内将有106家公司率先披露业绩。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记者发稿时,3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中报业绩预告。从预告净利润变动情况看,预喜的公司占比逾78%,其中,202家上市公司业绩预增、12家续盈、16家扭亏、45家略增,预告净利润增幅上限超100%的公司近140家。综合来看,新能源领域多数公司数据亮眼,生物医药、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业绩表现也较为突出。(经济参考报)

分类市场观点20220704-0710

房地产

中信证券:

七月销售再次走弱,说明市场复苏尚不稳固,信用风险远未解决,也说明政策有必要加大力度,干预市场。虽然销售走低有推货不足的阶段性因素,但疫情影响和消费者越来越担心交付问题,也十分值得留意。

7月以来销售明显走弱。7月上旬,我们跟踪样本城市新房销售5.9万套,同比下降45.2%(6月下降11.2%,5月下降45.9%);我们跟踪样本城市二手房销售2.0万套,同比下降14.4%(6月下降2.0%,5月下降19.7%)。

销售走弱的三大原因。开发企业为了冲上半年销售业绩,尽最大努力在6月推货,的确造成7月初可销售资源不足。各地散发的疫情,影响了居民的置业信心。局部出现房屋延期交付问题,影响了消费者对新房购置的信心,也使得二手交易的恢复明显好于一手。

预计市场仍然处于复苏通道。我们认为,按揭贷款利率仍有明显的下降空间,因城施策的空间依然不小,且交付问题、信用问题、投资问题、拿地问题交织,也意味着政策有加码的意愿。我们相信,对流动性困难的企业更直接的支持;进一步因城施策,下调按揭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化解烂尾楼,保障交付,这是目前阶段最能恢复市场信心的政策可能选项。当然,进一步放开限购,货币化安置等措施也有积极作用。

销售投资信用,慢复苏的三部曲。七月初的市场下行,进一步说明地产市场复苏并不稳固。企业投资信心低落,投资很难短期修复。我们相信,市场会沿着先销售、后投资、再信用复苏的局面演进,期待市场四季度的销售表现。

华泰证券:

22H1房地产销售进一步探底、预售资金监管未有明显放松,房企流动性风险蔓延,金融机构信心低迷,使得行业融资规模继续收缩。但房企分化非常明显,部分房企连“借新还旧”都难以为继,而优质房企则在开发贷、境内债等融资渠道重新迎来信用扩张。22年1-5月房地产融资现金流同比-13%,22H1房地产境内债、境外债、开发贷、信托、股权融资五大渠道净融资额为2098亿元,开发贷改善幅度最为明显,境内债由净偿还转为净融资,境外债和房地产信托延续净偿还的局面,股权融资大幅收缩。

优质房企打破融资穹顶、融资成本下行

虽然去年末以来房地产融资方面利好频出,增量和存量均迎来改善,但仅央国企和少量头部民企能够享受到融资利好,出险房企融资环境仍在继续恶化。22H1国企+央企占到境内债发行规模的89%,继续处在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发债利率则处在最低水平。未出险房企迎来信用扩张,有息负债环比增加、融资性现金流净额转正。由于“幸存者偏差”,总体而言融资成本并未明显上行,尤其境内债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信用风险向规模房企蔓延,7月到期压力较大

2022年以来,房企公开市场风险事件呈现加速蔓延的趋势,并且出现以下特点:1、多家千亿以上规模房企首次出现风险事件;2、境外债出险频次超过境内债;3、出险规模房企大多通过展期、交换要约等方式延后兑付时点,仍然表现出较强的偿付意愿。综合境内债和境外债的情况,2022Q1-Q4房地产债券到期规模分别为2733、2399、2472、1788亿元,Q3到期压力仍然较大,且主要集中在7月(1084亿元)。我们认为房企的信用危机远未解除,尤其是下半年到期规模较高、销售复苏迟缓、难以在公开市场“借新还旧”的房企面临更大的风险。

结构问题突出,纾困方案可期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融资面临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央国企和少数头部民企已经恢复信用扩张,另一方面是大部分民企仍面临信用收缩。解决问题的本质手段在于销售端的复苏,但从6月百强房企的销售数据来看,由于对交付情况的担忧,大部分民企、出险房企的销售复苏明显弱于行业,需要更多外力的干预才能帮助它们走出现金流的恶性循环,继续拖延可能导致出险房企的进一步增加。未出险房企中信用相对脆弱的民企、出险房企中偿债意愿相对较强且以展期为主的房企、出险房企中实质违约较为严重的房企,需要的帮助存在差异。

债市

国海证券:

信用债市场评级调整有何特征1)主体评级大规模下调的现象得到缓解,但仍远高于上调数量。2022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主体评级共下调123次,同比减少24.5%,涉及发债主体80家,同比减少14.9%;主体评级共上调16次,上调次数同比减少67.3%,涉及发债主体14家,同比减少70.8%。2)城投平台评级调整趋于频繁。2022年上半年,20家城投主体评级被下调,占比达到25.0%,较2021年上半年提升17.6个百分点。9家城投主体评级被上调,占比达到64.3%,较2021年上半年提升35.1个百分点。

城投平台主体评级调整有何特征1)城投平台评级下调现象明显增加,但集中分布于弱资质省份。2022年上半年,在有存续债的城投平台中,共有20家城投平台主体评级被下调,同比增长185.7%。从省份分布上来看,2022年上半年主体评级调低的20家城投平台中,12家分布于贵州省。2)评级机构对上调评级持谨慎态度,评级上调城投集中分布于江浙。上半年9家城投平台主体评级被上调,同比减少35.7%。从省份分布上来看,主体评级调高的9家平台中,4家分布于江苏省,占比达到44.4%。

产业债主体评级调整有何特征1)产业债主体下调现象有所缓解,地产相关行业企业评级下调居多。上半年53家产业债发行主体评级被下调,同比减少31.2%。从企业类型上来看,民企占比达到73.6%,近两年民企主体评级下调占比有所提升。2)产业债主体评级上调现象渐少,且仅限于国央企。上半年,3家产业债发行主体评级被上调,同比减少85.7%,均为中央国有企业或地方国有企业。

城投平台主体评级调整原因1)主体评级下调原因:①贷款和非标存在逾期记录,城投再融资能力受限;②债务短期化,叠加资产流动性较弱,城投偿债持续承压;③资产划转事项对资产规模造成冲击;④对外担保未设置反担保措施,存在一定的或有负债风险。2)主体评级上调原因:①区域经济、财政实力稳步增长;②政府在资产划转、资金注入和战略重组等方面,给予城投支持力度较大。

产业债主体评级调整原因1)主体评级下调原因:①经营情况恶化,盈利能力大幅下降;②债务负担较重,面临集中兑付压力;③股权存在被冻结现象,融资能力受限;④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多次收到监管问询函。2)主体评级上调原因:①企业在行业的地位较高,经营情况较好;②股东实力较强,对公司支持力度较大。

下阶段,评级调整展望1)信评新规实施日期临近,现阶段评级虚高现象或将得到明显改善;2)财政吃紧和负面事件影响下,部分区域面临一定的评级下调压力;3)部分行业盈利情况有所下滑,发债主体面临一定的评级调整压力。

如何防范评级下调风险1)关注区域财力下滑和存在负面事件的城投平台;2)关注行业经营和盈利情况恶化的中高评级产业债主体。

德邦证券:

考虑到未来经济增速会不断恢复,长期看资金中枢也会抬升,整体债市在今年很难看到趋势性的系统性机会,但这不会影响债市交易中的结构性机会。

当前债市的情况是:投资者担忧资金会收敛,但资金实际表现依然宽松,经济虽然有疫情扰动,但整体不断修复的趋势不变。这一情况有利于曲线变陡或者维持陡峭化,但考虑到当前收益率曲线整体偏陡峭,未来短期整体收益率曲线继续变陡有概率,但赔率不高。因此可以看陡当前期限利差不高的位置,比如国债在10-5Y,10-3Y和10-2Y的位置,国开在10-3Y的位置。

与此同时,可以发现以5年为代表的中端利率在今年相对的上行幅度较为明显,国债利差(2Y+10Y-2*5Y)从年初的10BP左右下行30BP至当前的-20BP左右,国开债利差(2Y+10Y-2*5Y)也下行了超过20BP。国债、国开期限利差在10-5Y和10-3Y位置不断变平。

而3-5年利率债表现一般的主要原因有:(1)今年境外机构持有国债数量不断下降,而境外机构一般更偏好3-5年品种,其卖出国债的行为会使得中短端品种承压;(2)二季度,特别是6月以来,投资者对资金收敛较为担忧,这使得中短端品种表现一般。

考虑当前情况,尽管近期投资者对资金收敛有所担忧,但当前资金实际上始终保持在较为宽松的水平。虽然央行逆回购操作量缩小至30亿元,但从政策表态和实际表现来看,央行短期主动引导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回归的概率较低。考虑到未来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会较二季度更好一些,整体三季度的资金中枢会有提升,但资金利率的提升更多是由于实体经济好转带来的被动提升,这一节奏是缓慢的,同时考虑到新增专项债资金要在8月底基本使用完毕,那么至少短期1个月左右的资金水平大概率还是会维持宽松状态,这对中短端较为有利。

综合来看,3-5年虽然不是利率债中夏普比率最高的位置,但考虑到3-5年的利率水平相对偏高,收益率曲线变凹的可能性更大,做凹曲线策略在当前有不错的性价比。而从单边来看,资金面短期维持宽松的概率较高,有利于中短端,考虑到3-5年位置的相对下行赔率更大一些,流动性又较好,适合短期快速提高组合回报或排名,但久期偏高确实会带来一定风险,不过风险与收益呈正比,当前3-5年位置适合博弈。

股市

华泰证券:

股市已经积累了一定止盈需求,还面临中报、疫情等考验,股指涨势放缓。但大环境不弱,预计本周宏观数据偏有利,股市大概率进入上涨中继阶段,投资者宜更多着眼于中期。配置上,我们继续看好“上游资源>中游材料>中游制造>中游服务>大金融>下游”机会排序,关注能源设备等细分板块。近期转债整体性价比小有修复,但仓位仍不是核心,继续以择券为重点,稍倾向偏股品种。我们建议优先关注定位合理的新券、以及存量券中资源、消费上游和军工等品种,当然转债性价比是门槛。交易所细则定稿,转债赎回风险抬升,投资者应注意及时锁定获利。

股市展望:短期或进入上涨中继阶段,看好上游资源等可预见性较强方向

股指涨幅放缓,等待更有力共振出现,极端性价比优势消失,再加上业绩期将近都指向短期休整。近期疫情考验增加、高位板块/个股累积了一定止盈需求,我们认为后市大概率会进入上涨中继阶段,短期关注中报、疫情及宏观数据三项考验。好在本周宏观数据密集出炉,预计结果偏有利,指数坐稳当前关键点位理论上没有问题。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磨合,投资者宜更多着眼于中期而非短期。结构上,我们继续看好“上游资源>中游材料>中游制造>中游服务>大金融>下游”机会排序,而从估值、安全边际等角度挖掘,能源设备、水务、海运等细分方式性价比更高。

行业上:优选高性价比、补仓等逻辑的细分板块

展望后市,我们根据动态PE(估值)、YTD(安全边际)和预期回报率(上涨空间)进行分析,选出低估值(今年以来动态PE分位数小于50%)+空间大(1/PE(2023E,Wind一致预期)大于10%)的品种:1、化肥农药、能源设备、水务、海运四个细分方向性价比最高;2、制药、林木、建材等今年以来调整幅度高于农化及水务等,性价比优势明显;3、石油天然气、电力、基本金属属于泛能源与资源链条,基本面逻辑最为强势,且相对新能源车和光伏等动态估值有明显优势;4、公路、银行逻辑上不如前述行业,但价值属性最强,较适合博弈增量资金补仓逻辑。

中原证券:

周四(07月14日)A股市场先抑后扬、小幅震荡整理,早盘股指低开之后震荡下行,沪指在3261点附近获得支撑,随着新能源、电网设备、汽车零部件以及医疗服务等行业轮番上扬,两市股指企稳回升,午后股指小幅回落,沪指全天继续围绕半年线窄幅波动。创业板市场周四震荡上扬,成指全天表现明显强于主板市场。

后市研判及投资建议

周四A股市场先抑后扬、小幅震荡整理,早盘股指小幅回落,沪指在3261点附近获得支撑,随着新能源、电网设备以及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率先走强,带动股指企稳回升,盘中银行、保险以及房地产等行业震荡走低,沪指全天继续围绕半年线窄幅波动。当前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3.28倍、41.26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以下水平;两市周四成交量10278亿元,处于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数偏上区域。全国以及上海地区的新增病例数总体呈现低位运行特征,各地加快了复产复工的进程。前期监管层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6月PMI回升至50.2%,重新站上荣枯线上方,6月CPI同比上涨2.5%,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国内市场韧性依然较强。外盘波动加大,人民币资产以及A股市场成为较好的避风港。未来股指总体预计将继续震荡向上,同时仍需密切关注政策面、资金面以及外部因素的变化情况。我们建议投资者短线关注新能源、电网设备以及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投资机会,中线继续关注低估值蓝筹股的投资机会。

举报/反馈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39.7万获赞 29.3万粉丝
一流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
上海极视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