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隆隆 彭小铭

摘 要:张良姜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总结了鲁山县张良姜发展现状,分析了张良姜产业发展中存在种姜混杂质劣、机械化程度低、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产供销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从推广科学种植、种姜提纯复壮、轻简机械化、病虫害综合防控、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培育经营主体等方面提出了张良姜发展对策,以期为张良姜产业化、农民增收增效提供参考。

张良姜产于平顶山鲁山县张良镇,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张良姜根茎、皮肉深黄,辛辣芳香,质实丝多,百煮不烂,能发汗、解毒、健胃,有“姜中之王”的美称。2010年9月张良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是全国首例[1];2017年6月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评定;2018年2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同年5月张良姜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名优农产品博览会,知名度大增,成功打入上海和深圳市场,前景看好。

1 张良姜生产现状

张良姜作为鲁山县的传统种植产业,主要种植在张良镇及周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区划范围内,10年间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67hm2。种植品种为小黄姜,密苗型品种,植株生长势强,生育期225d,株高70~100cm,分枝性较强,每株地上茎有14~19个分枝,叶长20~29cm、宽2.1~3cm,叶绿色,根茎肥大,鲜姜外皮光滑,呈黄白色至淡黄色,嫩芽粉红色,纤维含量0.98%,单株重400~800g,每667m2产量为2000~3000kg。一般于2月中上旬催芽,3月下旬至4月下旬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采收。近几年,张良姜鲜姜不仅保持传统的农贸市场批发、门店线下售卖,且电子商务、网络平台进行的线上交易也日益活跃。

2 张良姜栽培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混杂,种姜质劣

近年来,随着张良姜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和重茬次数的增多,老姜区因栽培不当或选(留)种不适,引起品种混杂;新姜区盲目引种,种姜带菌导致病害发生。同时,张良姜作为无性繁殖作物,良种繁育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缺乏良好的种姜繁育制度。

2.2 人工投入大,机械化偏低

张良姜优质高产栽培主要包括:种姜筛选、催芽、定植、遮荫、中耕除草、培土、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过程[2]。长期以来这些生产阶段主要依靠人工完成,随着人工劳动成本的逐年增加,以及张良姜生产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大趋势,人工劳作已满足不了低投入、高效率、高品质的发展方向。

2.3 田间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

张良姜喜温喜湿,怕高温、强光、干旱,整个生育期必须保持姜田土壤湿润且不能积水。目前张良姜种植仍以大水漫灌为主,夏季高温强光时期遮荫降温多采用高位棚式遮阳网、条幅立式遮阳网、高架喷雾等方法,费时费工,生产成本较高,且遮荫未引起姜农的足够重视。同时种植户为提高产值,追求经济利益,姜地肥料使用过多的N、P、K复合肥,轻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导致张良姜品质下降,效益降低。

2.4 连续耕作,病虫害严重

张良姜属襄荷科浅根系作物,块茎作种姜进行繁殖。姜瘟病又称烂腐病,主要为害根部及姜块,为细菌性病害,是张良姜种植中的最主要病害,病菌可在姜块或土壤内越冬,以带菌种姜为中心病株,通过地下害虫、水流迅速传播,成为翌年重茬的再侵染源,危害更严重。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不利于倒茬或休耕,重茬导致张良姜叶枯病、茎基腐病、炭疽病、姜螟、斜纹夜蛾、地老虎等病虫害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张良姜的产量和品质[3]。

2.5 产供销体系不健全,发展缓慢

鲁山县张良镇制定了张良姜发展计划,有张良姜研究所、张良姜加工厂等,但数量不多且规模偏小。目前市场流通仍以鲜姜为主,7-9月鲜姜价格相对较高,但姜产量整体偏低;霜降前采收的张良姜产量相对较高,但销售不完时需在温度11~13℃、空气相对湿度80%的姜窖贮藏。同时传统的小规模生产使农户难以掌握、捕捉和筛选市场信息,价格波动大,常出现丰产不增收的情况。目前,逐渐兴起的轻加工产品,如姜丝、醋泡姜片、姜粉、姜酒等提高了张良姜的附加值,但市场销量有限且发展缓慢[4]。

3 张良姜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提纯复壮,精细种姜繁育

为做好无病种姜繁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根据张良姜特点,建立繁殖用种和生产用种两级繁育制度,通过不同的繁育措施保证原种和生产用种均有较高的质量。采用单株选择、分系比较、中选优系混合繁殖等母系提纯法生产原种。原种生产时特别注意种姜要选择无病、无伤、无杂的姜块,单行选择时除按品种标准性状进行选择外,还需注意抗病及耐贮性选择,小种块宽行稀植以提高原种繁殖系数。生产用种繁育方法:从第1年用原种的第2代或上年大田株选一级种子田选优株后供下年一级种子田使用,其余去杂去劣后供二级种子田用种,二级种子田再经片选后作大田用种,如此逐年不断提高生产用种质量[5]。同时加大种姜组织培养研究,提高种姜脱毒苗快繁技术,解决无病毒种苗难题。

3.2 发展轻简机械,提高生产效率

张良姜种植合作社、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轻简机械,如张良姜定植时的开沟起垄机、中耕除草机、田园培土机、打药喷雾机、挖掘收获机、姜清洗设备等,同时研究配套的产业化栽培模式,如适合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高效便捷的遮阳方法(如喷雾物理降温剂、与玉米套种等),既可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够保证张良姜各生长阶段农事操作在最佳时间段完成,有利于张良姜种植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减轻了繁重的人力劳动,提高了姜农种植生产的积极性。

3.3 推广科学种植,改善生产环节

一是运用现代蔬菜种植技术代替传统种植模式,如建立温室大棚,运用专业的温度调控、湿度管理、水肥管理、气体调节等技术,一方面大棚栽培可提高温度,使张良姜生产期提前,提早上市价格高,增加农户收益;另一方面张良姜喜热,大棚生产可延长生长期15~25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可利用空闲期种植叶类蔬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6]。二是积极推广张良姜生产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姜农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质,同时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田间地头解答姜农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3.4 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绿色生产基地

张良姜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辅以化学防治应急控害。农业防治:如选用无病害的种姜,在肥沃、地势高、排水好的壤土上进行种植;采收后将病株残体、杂草等废弃物及时清理干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物理防治:在行间悬挂色板或机油板诱杀害虫,采用振频式杀虫灯、专用食诱剂,大棚栽培可使用40目防虫网。生物防治:如使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0万单位新植霉素灌根防止姜瘟病。同时积极与当地农业科学院合作,在生产基地建立病虫害科研试验区,主攻姜瘟病防治及重茬问题,建立张良姜绿色生产示范基地[7]。

3.5 培育经营主体,发展合作共赢

种植大户积极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技术、资金、项目支持,同时鼓励周边姜农、加工企业以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入股的方式建立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体制,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形成科研、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体化的合作企业,提升张良姜品牌知名度,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略

作者:董隆隆 彭小铭 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经营管理站 河南省平顶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来源:《中国种业》期刊

举报/反馈

爱农者言

1301获赞 1427粉丝
给您更多有趣鲜活的三农资讯体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