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个效应定律,每天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每天前进一小步。
都说恋爱中的人会变傻。
热恋时,对方全都是优点;分手时,对方一无是处。
明明你还是你,TA还是TA,但你心中的TA已经不是原来的TA。
为什么会这样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今天要讲的两个心理学效应:光环效应和恶魔效应。
光环效应:因为喜欢,所以爱屋及乌。
恶魔效应:因为讨厌,所以恨屋及乌。
出现原因:这是心理认知上的整体倾向和联类方式。
我们在进行认知的时候,是以感知到的一部分为出发点,来推断出其余的部分,这种认知方式就是完型原理。
这两个效应很容易就相互转换,因为它们都是以点概面,都是一种极端的、片面的、偏执的人格表现。
比如某人长得帅,就会推论长得帅人品肯定不差,长得帅肯定会保养,长得帅肯定有钱,长得帅肯定有人缘......
宋小宝、赵四出轨女粉丝,被人人喊打;而“加拿大炮王”,粉丝则认为是普度众生,某舞王多人运动,粉丝更认为是战斗力的体现。
再比如短视频刚出的时候,各个平台经常看到杭州马的演讲、名言。那个时候人家放个气,都有人跟着吸,还觉得香风扑面,意犹未尽。而“996福报”之后呢?成了过街老鼠,现在想找都难。
这种机制有很好的一面:
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或者说一叶知秋;
有不好的一面:
容易形成管中窥豹,或者说盲人摸象。
大象还是那个大象,但是在各个盲人的心理,可能是柱子、扇子、绳子、是蛇、是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推断的合理性。
光看到一片叶子就说秋天到了,那是傻子,春天就不掉叶子了?
还需要了解更多:是因为什么原因掉叶子?掉了多少?其它的树是不是也掉?......
综合种种情况来推论:叶子掉了是因为水分、阳光、温度不足,是秋天来了,而不是台风来了,这才是一叶知秋。
而管中窥豹呢?从头到尾只看到一个斑点,没有佐证,没有辅助判断,没有验证。
个人形象:积极向上
与“光环效应”相似的还有个“首因效应”。不过首因效应讲的是第一印象,只是表面;而光环效应,是进一步地了解到某方面的品质。
安逸在《这咬人的爱》一书中写道:
一见钟情,明明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就连白头偕老,都只是习惯使然。
你想要的是一夜风流,还是长治久安?
毕竟你这头“豹”不是在动物园,不只是让人在管子里看,而是赤条条地躺在人面前。
在交往中,在职场上,我们自己可以不以貌取人,不代表别人不会以貌取人。
给自己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际交往:中正平和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颜值不代表正义,刀疤纹身也见得就是坏人。
不要过早地、片面地下结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儒家讲中庸,待人接物中正平和。
道家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要因个人的好恶,将态度与情绪覆盖到与对象相关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