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名片 | 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的稻作文化传承者
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的稻作文化传承者
在云贵高原东南段的崇山峻岭之中,红水河畔、南北盘江河谷及都柳江流域,在漫长的地质岁月里,由于江河流水冲刷形成泥沙堆积,或由于神奇的地质构造,形成一块块大大小小方圆数千平方米至数十平方公里不等的小平原,在这些小平原周边,世代居住着以农耕为业的布依族,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称这样的小平原为“硐”,汉语则称为“坝子”。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布依族人,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一片片天造地设的“坝子”开垦成肥沃的农田,种植水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布依人,使布依民族的根苗得以世代繁衍。
人口与分布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布依族总人口为2 870 034人。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毕节、安顺、贵阳、六盘水等地最为集中,此外,云南曲靖、红河,四川凉山地区、广西的河池地区等亦有少量布依族分布。
民族名称
布依族的族称是本民族语自称“Buxqyaix”的音译,与越人的“越”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一名称被外界所广泛接受仅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汉文文献和布依族地区民间,包括布依族本身以及与布依族生活在一起的其他民族,都普遍称布依族为“仲家”、“夷家”、“夷族”、“水家”、“水户”、“水边”、“沙人”等。1953年,才确定“布依”为该民族的正式族称。
布依族是一个传统的稻作农耕民族,有数千年水稻耕种的历史,社会习俗和信仰中有不少与水稻和水稻种植有关的内容,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水稻,宗教祭祀以稻谷作为祭品,红白喜事、走亲访友以稻米或糯米做成的糍粑为礼物。语言中有关稻作的词汇也很丰富。稻作文化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服饰特色
布依族服饰以青、蓝为主色调,素净而典雅,金银饰品也很少。传统的布依族男装多为青色对襟衣,女装各地稍有不同,贵州省西部多为裙装;黔西南地区多为长裤左祍短衣,以花边为装饰,头包花格长帕;贵州中部则多着长衣长裤,头戴黑色圆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布依族地区妇女日常生活中普遍穿着本民族服装。
目前,在多数地区,只有40岁以上的妇女日常生活中仍穿民族服装,大多数人只有在节庆场合或遇红白喜事才穿,平时着装与当地汉族没有区别。
饮食文化
布依族是传统的稻作农耕民族,居住在平坝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主,住山区的则主要种植玉米,此外还有高粱、小麦、荞麦等粮食作物和土豆、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多数地区日常生活中以大米为主食。
蔬菜的品种不多,与玉米一起套种的瓜、豆等均为时令蔬菜,用青菜腌制而成的酸菜颇具特色,在黔南独山一带已成为一道名菜。
肉类主要有腌腊肉、牛肉干等,狗肉在布依族地区久负盛名。
布依族喜欢喝酒,也擅长酿酒,布依族酒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关于酒的各种礼仪和习俗充分反映了布依族好客、友善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性格。
婚姻习俗
布依族婚姻习俗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上曾经有过男女自由婚配的时代,明朝中期以后,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开始在布依族地区流行,但早期仍与传统的男女自由择偶相结合,后来,逐渐过渡到子女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包办,男女青年虽仍可以“浪哨”、“浪貌”,自由择伴对歌,不过,婚姻关系的缔结都要经过“合八字”、托媒提亲、订婚、纳聘、迎娶等程序。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多数地区布依族妇女还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近一二十年来,布依族地区男女青年普遍外出上学、打工,传统的婚姻习俗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了巨变,男女青年之间的婚姻多数情况下已不再受传统的羁绊。
宗教信仰
布依族人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民间普遍信仰多神,认为万物皆有灵。“摩”是绝大多数布依族地区存在的一种宗教文化事象,在布依族社会的宗教祭祀、丧葬活动以及日常祈福禳灾等仪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摩”有系统的经典,称为“摩经”,有专门的宗教从业者,布依语称为“布摩”,负责主持各种宗教活动以及诵经。“抱勒夺”被奉为“摩”的鼻祖。此外,在一些布依族地区民间,有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
歌舞与体育
布依族地区素有“诗乡歌海”的美誉,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歌。曲调多样,地区之间各有不同。“八音坐唱”是布依族民间喜闻乐见的音乐演奏形式,因使用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布依族的乐器可分管乐、弦乐和打击乐三类,其中,“勒尤”、“勒朗”、姊妹箫等是布依族独具特色的乐器。布依族铜鼓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既是乐器,也是庄严的法器。布依族舞蹈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有织布舞、转场舞、矮人舞等。
布依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游戏活动大多来源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富有民族特色。
(以上仅是小编个人收集整理,如有错误,请指正)
摘自:国家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