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咬合桩围护墙
1.1 施工流程
1.2 施工工艺
咬合桩简述
咬合桩的排列方式为一根A 桩一根B 桩间隔布置。施工时先施工A1、A2 桩后施工B 桩。A 桩采用全套管钻机施工,混凝土浇筑,并掺超缓凝减水剂。浇筑完毕后,在A 桩混凝土初凝之前切割掉相邻B 桩与A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并完成两B 桩施工,实现相邻两桩咬合。
测量放样
采用全站仪放出钻孔咬合桩中轴线,以确定导墙位置。一般情况下,钻孔咬合桩中心按设计位置外放10cm。
钻孔咬合排桩导墙施工
为提高钻孔咬合桩孔口的定位精度并提高就位效率,在桩顶上部施作钢筋混凝土导墙,导墙采用C20 混凝土,厚度0.3m,底部布置φ8 加强钢筋网,每隔20m 设一道施工缝。
导墙基底应建于密实的地基上,导墙上设定位孔,其直径比桩径大20~40mm。
套管钻机就位
导墙强度达到100%后,测放桩中心位置,作为钻机定位控制点。
移动套管钻机至桩中心位置,使套管钻机抱管器中心与导墙孔设计桩位中心对应,并调整好套管垂直度。
取土成孔清底
压入第一节套管( 套管长7~8m),压入深度2.5~3m,然后用抓斗从套管内取土,同时继续下压套管,保证套管底低于开挖面不小于2m。
第一节套管全部压入土中后(地面以上要留有1.2~1.5m),检测垂直度,纠偏调整后,安装第二节套管下压取土,直到设计孔底标高。清底可采用抓斗直接清除。
导管安装
导管在使用前进行水压试验,试水压力在0.6~1.0Mpa,以保证密封耐压。导管采用吊机徐徐下放至孔内,底口出料口应高于孔底30~50cm,保证下口出料空间,导管上口连接混凝土漏斗。
A 桩素混凝土浇灌
先往漏斗内浇筑不少于2m混凝土,再拔出漏斗底盖,一次筑底,并保持砼连续灌注。灌注过程中,注意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砼面高度和导管埋深,保证导管底端埋入砼面以下2~6m。
随混凝土面上升逐节提升、拆除导管,混凝土应浇筑至桩顶设计标高以上0.5m。
施工B 桩并切割桩间砼
A1、A2 桩采用全套管钻机施工,并采用素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A 桩混凝土初凝之前工B 桩,同时割掉相邻B 桩与A 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
B 桩钢筋笼制作、吊装
B 桩成孔完成后,应进行清孔作业,并安装钢筋笼,钢筋笼安放后采用吊筋与钻机平台相连,以控制钢筋笼顶标高,同时可防止钢筋笼下沉。
相应的施工工艺与旋挖桩及冲孔桩类似。
B 桩混凝土浇灌
钢筋笼吊装完成后,进行B 桩砼浇筑,以实现相邻A、B 两桩咬合,而后按照桩机行走方向交替完成A桩和B 桩的施工,直至完成整个围护结构。
2.地下连续墙
2.1. 施工流程
2.2 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
复测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基点、建立场内测量控制网,测放地下连续墙的位置线。
考虑基坑开挖时地下连续墙在外侧土压力作用下会向内位移和变形,为确保后期基坑结构的净空符合要求,地下连续墙施工时中心轴线需外放50mm。
导墙制作
按设计要求进行导墙施工,导墙水平钢筋应连接成为整体。肋厚、墙底进入原土深度以及墙顶面标高按设计要求施工。
导墙内墙面应平行于连续墙轴线,导墙底面应与原土面密贴,以防止槽内泥浆渗入导墙后侧。
泥浆配置
泥浆的稠度及配合比应根据地质情况适当调整使用,泥浆拌制后应贮放24h,待泥浆材料充分水化后方可使用。
护壁泥浆液面应高出地下水位0.5m 以上, 且低于导墙顶面0.3~0.5m。
成槽作业
地下连续墙采用液压抓斗成槽机跳槽施工,基本槽段一般长6m,槽段分幅时充分考虑抓斗的宽度及槽段的开挖形式和施工顺序,特别是在转角幅处,以保证槽段开挖时抓斗两侧受力均匀。
单元槽段成槽时应按顺序开挖,标准段先挖两端后挖中间,使抓斗两侧受力均匀,确保成槽垂直度。转角型槽段先短边后长边抓法,以缩小槽段暴露时间,防止塌方。
墙段接头处理
地下连续墙是由许多墙段拼组而成,为保持墙段之间连续施工,接头可采用工字钢接头,工字钢接头采用10mm 厚钢板焊接成,与钢筋笼焊接牢固。
先施工一期槽段,一期槽段浇注混凝土前在工字钢背后回填土或碎石,在二期槽段成槽结束后用钢刷进行接头刷壁处理。吊放二期钢筋笼端头向内收15mm,便于二期槽段与一期槽段端头相互嵌套,形成整体。
钢筋笼加工与吊装
钢筋笼制作应确保钢筋的型号、间距、数量准确,同时预先确定浇筑混凝土用导管的位置。
钢筋笼的起吊、运输和吊放应根据重量选取主、副吊设备,并进行吊点设计及加固。吊装过程中不得产生不能恢复的变形,插入钢筋笼时应对准单元槽段中心,垂直而又准确的插入槽内。
水下混凝土浇筑
槽段长度不大于6m 时,混凝土宜采用两根导管同时浇筑,槽段长度大于6m 时,混凝土宜采用三根导管同时浇筑。每根导管分担的浇筑面积应基本均等。
钢筋笼就位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浇筑面上升速度不宜小于3m/h,其施工工艺与水下灌注桩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