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叶青

编辑 | 黄月

1

每个周六,“文化周报”向你汇总呈现最近一周国外文艺圈、出版界、书店业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们关注彼得·布鲁克逝世JK·罗琳再陷“恐跨”风波“呆伯特”创作者发表“杀子”激进言论,德国新浪潮导演维尔纳·赫尔佐格出版小说首作《暮色世界》等话题。

传奇剧场、电影导演彼得·布鲁克逝世

据《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多家媒体消息,英国著名剧场及电影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于当地时间7月2日在巴黎逝世,享年97岁。该消息得到了布鲁克助手妮娜(Nina Soufy)的证实。

布鲁克1925年3月出生于英国伦敦,17岁时便开启了自己的剧场生涯,他常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剧场导演,将剧场表演化繁为简,回归到最单纯原始的演出。布鲁克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把印度史诗《摩呵婆罗多》搬上了巴黎北方剧场的舞台,时长9小时,轰动一时。

《摩呵婆罗多》在1989年被改编成了6小时长的迷你剧,图为剧集版剧照。图片来源:Channel 4 Television Corporation
布鲁克也曾多次改编莎翁作品。1970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版的《仲夏夜之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将舞台置身于一个白盒之中,还配上了高跷、高空秋千等马戏团元素。布鲁克的创新之举对国际剧场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他也凭该剧再度获得托尼最佳话剧导演奖(第一次为1966年,获奖执导作品为《马拉/萨德》),卡司之一本·金斯利(Ben Kingsley)在接受《卫报》访问时缅怀道,“尽管他的离去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道巨缝,他的才思将继续引领我们这些有幸与他共事过、了解他、爱他的人。”
彼得·布鲁克2009年在伦敦 图片来源:Wikipedia

除了导演舞台剧,布鲁克在电影行业也颇有建树。1963年,布鲁克将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改编成同名电影,入围同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讲述了一群因战争漂流到无人小岛的少年之间发生的事。1979年,布鲁克执导《与奇人相遇》,该片改编自乔治·葛吉夫(George Gurdjieff)的同名作品,再现了这位“第四道”大师在中东和亚洲探索自我的场景。

在2017年的采访中,布鲁克谈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处世哲学:“我们要激流勇进,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尽力而为。命运告诉我,我的使命就是剧场,那我就要负起责任,尽可能地保持积极,继续创新。面对绝望选择放弃,是最终极的逃避。”

JK·罗琳再陷“恐跨”风波

从书中的异装癖杀手角色到写长文分享对女性身份界定的观点,《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J. K. Rowling)这几年似乎一直与“恐跨性别者”这个词关联在一起。“骄傲月”刚刚过去,罗琳又陷入了新一轮的“恐跨”风波。

事情并非因罗琳而起。当地时间7月4日,美国R&B及灵魂乐歌手梅茜·葛蕾(Macy Gray)在电视节目《皮尔斯·摩根不设防》(Piers Morgan Uncensored)中提到了自己对跨性别女性性别认同的理解,她说道,“所有人都会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话讨厌我,但我想说,作为一名女性,仅仅因为你改变了一些身体部位,这并不代表你就是一名女性,不好意思。”葛蕾还谈到了人称代词的使用,“如果你想让我用‘她’来称呼你,我会用的,因为这是你的意愿,但就因为我用‘她’来称呼你或者你做了一场手术,并不意味着你是一名女性。”同时,葛蕾表示不赞同跨性别女性运动员和顺性别女性运动员同场竞技,她认为这并不公平。

葛蕾的言论激起了轩然大波,跨性别主播英迪娅·威洛比(India Willoughby)认为葛蕾的发言无疑是在“自毁职业生涯”,而葛蕾则回复道,“事实就是这么残酷。”罗琳也加入了这场对话,她截图两人的评论并写道,“感觉今天是个确保我买了梅茜·葛蕾所有专辑的好日子。”

罗琳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支持葛蕾 图片来源:Twitter截图

罗琳对葛蕾的支持也再度为她招来了“恐跨”的批评声,虽然近年来骂声不断,但罗琳多次强调自己并不“恐跨”,而且“认识很多跨性别者,爱他们”。尽管如此,不少之前与罗琳合作过的人还是选择与她“划清界线”。今年3月,曾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扮演赫敏一角的演员艾玛·沃森(Emma Watson)就于参加英国电影学院奖时发言暗讽罗琳:“我谨在此代表所有的女巫。”在今年年初播出的“哈利·波特20周年特别节目”中,罗琳也并未露面。

“呆伯特”创作者因独立日枪击案发表过激“杀子”言论

当地时间7月4日,在美国独立日当天,美国伊利诺伊州海兰帕克市的“独立日”游行发生枪击事件。据央视网消息,7人中枪死亡,至少36人受伤,嫌疑人罗伯特·科瑞莫是海兰帕克本地居民,年仅21岁。

漫画人物“呆伯特”的创作者史考特·亚当斯(Scott Adams)就此事在社交媒体发表了看法,他写道:“海兰帕克枪击案和每一位因为过量使用芬太尼(阿片类止痛药)而身亡的年轻人都在教我们同样的一课,而我们拒绝学习。这很难,但我(不幸地)有资格给你们上这一课,读起来可能会不太舒服:当一位年轻男性(比如14-19岁)对他自己和其他人而言都是威胁时,社会只给了他的家庭两个选择——第一,看着人们死去;第二,杀了你的儿子。这就是你的唯二选择,我选择了第一种,看着我的继子死去(亚当斯在2018年失去了继子,他的继子当时只有14岁,因阿片类药物成瘾身亡),但让我松了一口气的是他没有带着别人一起离去。”

《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呆伯特”的逆袭人生》
[美]史考特·亚当斯 著 朱银涛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阅想时代 2017-3

“如果你认为存在第三种选择,”亚当斯补充道,“比如说你的智慧、严厉关爱和政府的服务,可以‘修复’那位破碎的年轻男性,你一定是活在幻觉里。没有其他选择,要么杀了你的儿子,要么看着他死,而他可能还会杀死其他人。”

亚当斯的过激言论引发了大量的反对声,其中就包括《银河护卫队》系列的导演詹姆斯·古恩(James Gunn):“嘿史考特·亚当斯:我也曾是一名暴力的青少年,对药物成瘾,但我在家人朋友的爱与帮助下戒掉了毒瘾,我还见证了数十位年轻的男性成功戒毒,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选择不止你说的这两种。”

德国新浪潮代表导演维尔纳·赫尔佐格出版小说首作《暮色世界》

德国导演维尔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是德国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执镜60余年,迄今为止拍了70多部影片,代表作包括《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陆上行舟》《生命的标记》,获奖无数,影响了数代电影从业者。但在小说写作这个领域,赫尔佐格还是一位新人。

《陆上行舟》
[德]维尔纳·赫尔佐格/[英]保罗·克罗宁 著 黄渊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8-12

赫尔佐格此前曾出版过日记集《冰雪纪行》以及与保罗·克罗宁(Paul Cronin)的对谈录《陆上行舟》,近日出版的《暮色世界》(The Twilight World)是他的小说首作,取材自日本军人小野田宽朗的真实经历。二战末期,小野田被派遣至菲律宾的偏远小岛卢邦岛,他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不知道战争在几个月后就已结束,坚持执行自己的任务,等待皇军归来,而这一等就是近30年。

《新政治家》的评论指出,《暮色世界》以小野田为镜,审视丛林,表现出了赫尔佐格对混乱、对抗以及无意义的长久痴迷。就像《灰熊人》(赫尔佐格执导纪录片)的主角蒂莫西·崔德威尔(Timothy Treadwell)和其他赫尔佐格电影中堂吉柯德式的人物一样,小野田的坚守由热情与幻觉共同驱动,他的故事与赫尔佐格的电影宇宙完美切合,小说读起来就像是在看赫尔佐格电影的旁白,诸如“丛林并不认可时间。他们二者就像一对疏离的兄弟,彼此互不相干,如果有交流,那也是以轻蔑为介”之类的描写,放在任何一部他的电影中都不违和。

举报/反馈

界面新闻

2767万获赞 324.2万粉丝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界面新闻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