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Sir!”
从今年7月1日起,这句英语口令成为过去式。替代它的是:
“知道,长官!”
从英语变成中文,小小的变化,用了25年,回归这件事,确实有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化过程。
否则”你留得住我的人,却留不住我的心“,听起来就不大带劲。
香港是堂堂正正从英国手里收回的,不像是许多年前,在宋朝的时候,作为战胜国,宋朝要花钱从金国手里买回幽州,那样的屈辱,宋朝以为是荣耀而幽州城的人民,是忍辱负重。
香港不该有这个问题,可是这些年总是有些一言难尽的地方。回归前面有个著名的采访,说香港回归后,是不是挺让人担忧的?
大领导哈哈大笑,担忧?回归后我们香港“舞照跳,马照跑”。
非常简洁明了的表达,让人们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了希望,然而跑马跳舞,并不是平常人的生活。
平常人的生活,通常是鸡飞狗跳还要陷在里面,身边的人不理解,自己可能也不理解,可是事情该要做还是要自己做。
指望别人做的事,总是最后在别人的嘴里,是你的指望出了问题,或者事情本身出了问题,而别人还是那个看起来像是事不关己的别人。
就像回归前上映的那部《甜蜜蜜》,看起来是爱情,实际上是群众们的哀情。
故事很简单,讲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香港,同样由大陆来香港的男女主角黎小军(黎明饰)及李翘(张曼玉饰)在香港到纽约的离离合合。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其中贯穿了两岸三地人民很熟悉邓丽君的那首歌曲,从两个异乡人的爱情故事,描绘一个时代下属于香港人的故事—香港回归前的十年的时光。
而在八十年代末,邓丽君在香港已渐渐不再是主流,李翘也说在香港说自己喜欢邓丽君的,一定是大陆人,这是一个鄙视链:
邓丽君是那个年代大陆人民的最爱,而在香港则是两个人共同的外地人标记:
他们不容易被认同,也不容易去融入。
但是这并不影响香港作为一个到处充满机会的城市,吸引着大陆人民在那个年代前仆后继,大家都想把握在殖民地最后十年的光景中赚钱发达的香港。
黎小军和李翘两个人来香港的目的本来是不一样的。
前者想投靠姑母,在香港这个黄金之地找到机会后,就迎娶天津的女友。
后者动机更单纯,就是纯粹想在香港赚很多很多钱,因此什么赚钱的门路也不放过。
到了今天,很多香港人大概都不会认同香港是满布机会的黄金之地,肉眼可见的是,许多公司的亚洲总部从香港搬到了新加坡,还有一小部分搬到了上海。
但是三十年前的香港,应该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各行各业发达,算是有手有脚、肯努力,就不会饿死甚至会发达的好地方。
纵然黎小军初来报到连广东话都不会,但从低做起,报读英语课程,最后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甚至达成梦想娶老婆。
而李翘在快餐店工作,又为英文学校做中介,透过介绍初来报到的大陆人学英文赚取外快,存到一笔钱后更在股票市场大赚。
两人更合作摆年宵摊位卖邓丽君唱片,又在楼盘展销做排队党,正是那个年代不少香港人的写照。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
然而,正因为两人来香港的目的不一样,李翘很清楚两人并不会有什么结果。
即便共同经历过很多,命运始终将他们分隔,最后两个人也与很多香港人一样,分别流徙到美国纽约,最后在街边电器店,看着电视报道他们都喜欢的邓丽君死讯传出的日子里,再次在异地相遇。
通过外地人在香港的打拼,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不安,连小人物也不会幸免,而这其实是为了掩饰在回归前,不少香港人对前景感到不安,让不少香港人流徙到外地。
就像黎小军及李翘从大陆来香港,当时不少香港人也移民外地,想找更好的一片天地。
然而命运的轮回是,许多年后,大部分离开的人,也没有在异乡寻到根,留下的人,也有许多人在犹豫,未来会怎么样。
就这样不知不觉,25周年。
25岁,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日子。
25周年,香港回归这这么多年后,终于不用再叫:Yes, Sir!
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这样,香港回归从身体到内心,都在一起。
希望每一个改变的一小步,都会成为最后进步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