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指示为山西省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来,山西省高位推动、强化领导,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抓好封闭示范、专家联系包县包片服务等一系列办法和举措,同时每年制定年度行动计划。今年山西省又制定了《山西省“十四五”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三晋大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有机旱作农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朔州万亩富硒高粱有机旱作农业基地。

高位推动 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忻州市神池县圪坨庄村,一个只有141户的小村,今年全村有机旱作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为什么种植热情这么高?因为农民尝到了甜头。作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之一,2018年神池县打造了3个千亩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涉及3个乡镇8个村,总面积3857亩。当年末,示范片作物测产和效益测算结果显示,谷子亩增收138.6元,胡麻亩增收62.95元,莜麦亩增收52.95元,示范片内农户户均增收3991.8元。

依托有机旱作模式,神池县农业发展走上了生态、科学、高效的路子。

神池县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是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山西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抓好封闭示范、专家联系包县包片服务等一系列办法和举措,搭建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同时,每年制定年度行动计划,分层分类完成任务。省级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22个省直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通力合作、联动推进。省政府连续4年召开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现场观摩推进会,推动工作落实。成立了由100名农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指导组,实行包县包片跟踪服务机制。在此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还成立了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实行“三队”包联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市县,确保了有机旱作农业政策、项目、技术落实落地。

2019、2021年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在山西省召开,山西省的技术模式和典型经验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今年,山西省又制定了《山西省“十四五”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任务目标。

5年来,山西省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省政府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给予支持。2018年—2021年,累计投入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资金4.25亿元,带动市县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资金近100亿元,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3月11日,农业农村部与山西省在北京签署共同推动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部省共同开展旱作农业探索实践,带动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和农业质量效益,共同做好有机旱作农业这篇文章。农业农村部将在资金项目、政策设计、技术指导等方面倾斜支持,共同推动山西省走出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偏关县楼沟乡有机旱作示范区谷子长势喜人。

科技引领 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晋中国家农高区谷子科研示范基地实现了新型无人农机播种作业。这些智能农机最大的特点是能在缺水、复杂的地形作业。它们身上还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智慧元件,在解放人力的同时提高了播种效率。

“机器是由山西农业大学谷子产业团队最新研发的,第一台机器像小型坦克一样,主要是在山地用;第二台无人驾驶的机械,在平地或者地块比较规整的地域使用;第三台是带水播种机,可以在没有墒情的条件下,到谷子适播期下地耕作,直接实现播种和出苗。”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郭杰介绍。

有机旱作农业正在成为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5年来,晋中国家农高区不断探索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子,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种植模式等方式,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样板,全力助推有机旱作农业高效升级。

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实施内容也在不断完善,从2017年提出的“六项工程”到“八项工程”,考虑到耕作保护和全程可追溯的重要性,又增加了保护性耕作和信息化管理两项工程,如今,山西省围绕“土、肥、水、种、技、机、绿”七大关键要素,实施了“十项工程”,即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保护性耕作、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信息化管理。这是着眼于强基础、补短板、增优势提出来的,是支撑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工程与农艺的融合发展,山西省探索出一批如谷子机械化穴播、玉米膜侧播种、小麦探墒沟播、高粱密植精播、软体集雨窖+水肥一体化等具有山西特点的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和模式,制定发布山西有机旱作地方标准73项,初步形成了涵盖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水源条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类型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

实施旱作节水技术始终是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基础和关键,“十三五”期间,山西省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50多万亩;推广软体集雨窖补灌技术5万多方;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6万亩;建设抗旱节水新品种示范基地1.3万亩,建立高标准旱作节水技术示范区41个,提升了节水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芮城有机旱作示范基地在进行“一喷三防”。

示范创建 走出有机旱作农业山西路径

以点带面、示范先行。

5年来,山西省紧扣实际,坚持点片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分三批在4个市15个县整建制推进封闭示范,创建了120个省级示范片,实现了县县有示范、区域有标准、片区有品牌。涌现出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典型好模式,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从先行先试到标准规范,从单一技术支撑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路子。全省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3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年均增幅30%以上,“有机旱作·晋品”区域公用品牌即将启动发布,为全国同类型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2021年,山西省将农业农村部安排创建的13个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创建县全部作为节水增粮增效示范区打造,同时利用中央支持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在全省建设14个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和27万亩生产基地,并在每个项目区建立1个千亩有机旱作核心示范区,实施旱井、软体集雨窖、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工程措施以及探墒沟播、全生物降解地膜、深松耕、保水剂等农艺措施。通过项目带动,进一步扩大了旱作节水技术覆盖率,为山西省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在今年受旱区域,项目区与非项目区对比,粮食稳产效果明显。

“十四五”期间,山西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理念,围绕“特”“优”战略,启动推进国家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生产试验区建设,开展部省共建,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等“十项工程”、构建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和有机旱作农业经营体系“三个体系”,持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全产业链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好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山西路径。

|基层故事|

实验室里有乾坤

2020年10月,省委省政府与科技部形成的“2020—2022年工作要点”,“支持山西培育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此,实验室负责人、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副校长王娟玲更忙了。

2021年2月和3月,王娟玲两次参加《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申请报告》论证会;2021年4月和8月,与相关领导两次到科技部汇报对接实验室建设事宜……

让王娟玲欣慰的是,实验室建设正在顺利推进。主体实验室建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目前正对部分实验室继续改造。2021年11月,完成了作为主体实验室补充和备份的山西农业大学龙城校区1万平方米实验室改造装修及实验台安装,并已部分入驻。2000亩高标准展示基地也在有序建设中。

王娟玲说,实验室架构可以概括为“1主体—1平台—1基地”,即主体实验室、高端中试平台和高标准展示基地。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端中试→高标准展示→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有机旱作农业创新链;聚集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破解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难题。

如今,实验室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2020年至今,省科技厅共资助1000万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有机旱作农业耐瘠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经费8722万元)成功获批。王娟玲和她的团队2021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108篇;出版著作3部;完成成果转化5项(转让费85万元)……相信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新技术种出增收田

6月的清晨,大山里还有些微凉。武乡县监漳镇姚家庄村的姚怀新一大早来到谷子地查看谷子出苗情况,“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雨雪多,是近年来墒情最好的一次,非常适合谷子春播春种。”

姚怀新家有8亩地,但土地分散不连片,往年的庄稼收成并不乐观。2017年,姚怀新开始种植渗水地膜谷子,技术、种子、地膜、肥料全部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免费提供,新技术能确保土地蓄水,谷子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升。“1亩地最起码能多打200斤谷子,按市场价每斤3元钱算,能多挣5000余元,在生产成本方面,每亩地能节省300余元,种的8亩谷子能增收8000余元。”姚怀新算了笔明白账。

有机旱作技术的革新让农户们种出了“金谷子”。“从一开始的不了解,逐渐变成积极种,种植渗水地膜谷子已成为全镇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监漳镇党委书记张巍介绍,在2017年引进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后,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

新技术落地,种出了增收田。通过选优种、做试验,技术逐步成熟,种植项目也逐渐推广开来。目前,武乡县有机旱作谷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种植面积达22000亩,涉及全县180个行政村8000余户。项目区全部选用优质谷种、全生物降解地膜谷子专用肥,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标准、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残膜清除的“六统一”技术,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技机结合降本增效

“这块地是5月上旬播种的,现在玉米和大豆长得可好呢。”6月23日,在吕梁市孝义市大孝堡乡东盘粮村,村党支部书记范忠望着绿油油的玉米和大豆骄傲地给记者介绍,全村今年有3000亩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来了好几拨,有管品种的、有管技术示范的……

最让范忠满意的就是大豆玉米旋播一体机。本来今年第一次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自己心里没底,结果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的专家雪中送炭,给村里推荐了这款机器。机器采用玉米、大豆2∶4的模式,安装北斗无人驾驶系统,一次作业完成多项任务,村民们纷纷表达谢意,“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山西农大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任志强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视察山西后,研究院团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开展相关研究,集成了“玉米秸秆归垄沟播抗旱艺机一体化技术”,并配套研制了531旋播一体机和531中耕追肥一体机,获得相关专利10余项,2022年被评为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技术。

旋播一体机是2020年研发成功的,主要针对丘陵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机缺乏的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分类施肥、旋耕、菌肥种子同播和秸秆归垄处理,使得在干旱的情况下也能保全苗,每亩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约160元。目前在山西省灵丘、天镇等19个县市区试验示范,群众反映很好。在河北、宁夏、天津等地也有几千亩的推广。

聚焦重点需求、重点环节,推进高效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研发,推动全省特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三晋农人”正在奋袂前行。

来源:山西日报

举报/反馈

红星区域

1486获赞 311粉丝
红星新闻区域频道,关注各地政务最新动态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区域频道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