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钟金万

  经常听到他人说起“不三不四”“七个三八个四”“打不到三四”之类的话,大体意思都能理解,但对“三”“四”却不甚了了。

  所谓“不三不四”多指那些不正派、不像样子的人,所谓“打不到三四”就是找(摸)不着北的意思,所谓“七个三八个四”就是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或者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又那么说的意思。

  当然,还经常听到“朝三暮四”“三脚猫”“三只手”“一问三不知”“三句话不离本行”“三寸不烂之舌”“三生有幸”“三思而后行”“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无事不登三宝殿”“程咬金的三板斧”“新官上任三把火”“下三滥”,以及“四面楚歌”“四海之内皆兄弟”“四四方方”“墩方四寸”“一年四季”“四方发财”“四季发财”等等。那么,“三”“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以上俗语里的“三”与“四”,看看哪些是一个确指的数字,哪些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

  属于确指数字的俗语有“下三滥”“三脚猫”“三只手”“朝三暮四”“无事不登三宝殿”“三生有幸”“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三句话不离本行”“一问三不知”“三寸不烂之舌”“四面楚歌”“四海之内皆兄弟”“一年四季”,还有“四季发财”“四方发财”等等。比如,“朝三暮四”指的是由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变成早上四颗晚上三颗的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比如,“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都有海的环绕。属于整体象征的,有“不三不四”“七个三八个四”“打不到三四”“墩方四寸”“四四方方”。其实“三”“四”在多数俗语里面既是一个数的概念,又是一个事物整体的象征,而且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先说“三”。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水与陆合计为二),天地相加就成了三。老子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不仅可以作为一个数的确指,即具体的数字,还能作为一个事物的整体象征。所以人们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农、黄帝三帝等等。此外,不少俗语、古语中都嵌着“三”字,诸如“事不过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省乎吾身”“三思而后行”等等,都是寓意深远的名言。可见,“三”是中国人固有观念中的一个吉数。

  再说“四”。“四”,由于与“四方”“四面”“四季”等天文地理有关,于是衍生出“周全”“端正”“称心”“通达”“事事(四四)如意”之义。比如,古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战国有“四君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历史上还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文人有“四事”: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等。至于其他方面的,诸如“四季”“四方”“四寸”之类,举不胜举。可见,“四”也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吉祥数字。

  应该说,“三”与“四”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结晶。“三”与“四”的用法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誉。所以,不入“三”、不为“四”的,自然就是不合规范的,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言行就要被斥为“不三不四”了。

  俗语“不三不四”,常指那种品德、行为不端的人和事。《辞海》上的注释是“犹言不伦不类。指不正规、不正经。”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五里有这样的句子:“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儒林外史》第三回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说起“三”“四”还有“三从四德”“三翻四覆”“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三月栽薯四月挖——急于求成”“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等说法。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7万获赞 110.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