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1882—1916),字松坡,湖南省原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蔡桥头(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人。
蔡锷少年时在当地被誉为“神童才子”。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春,蔡锷不满13岁,由父亲领着去宝庆府城(今邵阳市)考秀才。临近考场时,由于个子矮小,考生很多,父亲将他举起坐在肩上。湖南管教育的最高长官江标见了笑问:“怎么儿子将父亲做马骑呀?”蔡锷敏捷地回答:“父愿子成龙嘛!”江标高兴地召蔡锷走近,手指蔡锷说:“小学生暗藏春色。”蔡锷立即躬身道:“大主考明察秋毫。”江标大喜。后阅蔡锷试卷,拍案叫奇,赞不绝口,于是取为秀才,且名列前茅。
1897年秋,蔡锷又在新任湖南教育长官徐仁铸的推荐下,到长沙投考时务学堂,名列第三。不满15岁的蔡锷,是头班40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中文总教习梁启超视他为才子,师生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蔡锷原名艮寅。1900年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深为悲愤,决心做“湖湘人杰”,因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锷”。锷指剑刃,表明要弃文学武,改习军事,不做文弱书生。1901年,他自费考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次年进入士官学校,与蒋百里、张孝准一道誉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后,辗转江西、广西、云南等地,投入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九重阳节,昆明城内菊花吐蕊,桂子飘香,春城显得格外艳丽。担任新军三十七协统的蔡锷心中却如浪翻滚,异常激动。自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就一直和云南同盟会的志士们密谋策划起义响应。两天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上,他被同志们推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定于重九日夜发动起义。
蔡锷将部队分为3个纵队:第一纵队攻占总督署,第二纵队攻占五华山、军械局,另三纵队是炮兵第三营,将炮口对准省城东门与南门。蔡锷沉着地宣布:“我们今日是为倾倒满清恶劣政府,不宜戕杀个人。汉、满、蒙、回、藏都是同胞,应该一律看待。”蔡锷指挥将士们集中优势炮火,向不愿投降的清军据守地区发动总攻,枪炮声中,革命军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第二天上午9点,昆明全城光复。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都督。此时,他年仅29岁。
蔡锷在任云南都督期间,以身作则,大力倡导廉洁奉公的风尚,曾两次带头裁减薪金。他还将“公费所入,衣食而外,一以佐军,不欲使家有盈余,贫民贫国”。在蔡锷的倡导下,云南上下克己奉公,廉洁成为一时风尚。
1913年,袁世凯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将蔡锷削去兵权,羁留北京。袁世凯对亲信曹汝霖说:“松坡这个人,有才干,但有阴谋。……我早已防他,故调来京。”蔡锷到北京后,渐渐有所觉察,又目睹袁世凯的独裁行径,复辟帝制的阴谋。于是暗中筹划对策,以谋脱身之计。
1915年8月,帝制复辟逆流公开化。第二天,蔡锷就乘晚班车去天津,会见老师梁启超,彻夜筹划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大计。而在公开场合,则极力把自己装扮成帝制运动的拥护者和胸无大志、纵情声色的“风流将军”。8月25日,袁派爪牙拿着一份赞成帝制的题名录来试探,蔡锷立即签名表示拥护。他常涉足京中八大胡同,与名妓筱凤仙结为“知音”,佯装沉缅酒色,“乐不思蜀”。又演出了一场夫妻不和、打闹不休的闹剧,借机将母亲、夫人和孩子送回湖南,解除后顾之忧。
筱凤仙
回云南后,蔡锷与唐继尧主持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宣言“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是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蔡锷书“袁氏有恶贯满盈之象”手迹
12月26日,云南最先组成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进军四川。蔡锷所率护国第一军主力不过3000多人,而泸州前线敌军约有4个师兵力,兵力悬殊。护国军在蔡锷指挥下,艰苦奋战。1916年从2月至3月40多天中,泸州以南几乎全部化为战场。他虽久患重病,仍身先士卒,英勇机智指挥战斗,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是年1月27日贵州独立后,他又被推为护国军滇黔联军总司令,继续在四川作战。3月15日,广西独立。护国军反攻得手,袁军损失惨重,被迫停战议和。继之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羞愤而死。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蔡锷被任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但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一再请求辞职,获准,旋即离成都赴上海治疗。1916年9月9日,转入日本福冈大学医院。11月8日,与世长辞,年仅34岁。临终仍嘱“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12月21日国会议决,予以国葬,追赠上将军。次年4月12日,归葬长沙岳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