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6月21日下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到了一份来自上海的特殊礼物——上海临港方舱医院6号楼B2-1F-2区出舱患者王爷爷、李奶奶(化名)两位老人寄来的感谢信和一面锦旗。这份礼物是为中大医院六位江苏援沪医疗队员准备的,锦旗上写着“疫情无情人有情·好,医德医风树榜样·棒”。这份远道而来的“礼物”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几经辗转,只为寻找这群白衣天使
6月17日上午,中大医院院长办公室来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上海口音的老人,来电想要通过院办找到一个月前在上海临港方舱照料过她和丈夫的医护人员,向他们道谢。
因为老人只知道其中一位是烧伤整形科的护士,并不记得具体名字,在中大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人将电话打至烧伤整形科护士站。护士站接到电话,听完老人的描述,很快报出了这位护士的名字:“是我们科护士长鲁玲!”不巧的是,鲁玲当时正在工作中。
虽然几经辗转,仍未联系上要找的人,但两位老人并不轻言放弃。当天下午2点30分,他们再次拨通了烧伤整形科的电话,提前得到通知的鲁玲第一时间接起这通来自上海的电话。
“你们的照顾,让我们觉得好像就在家里一样”
“接通电话后,老人很激动,一直向我表达感谢。”鲁玲说,老人来了这通电话,最先感谢曾帮助他们的马绍磊、侯正华、梁艳、鲁玲、夏泽燕、顾晓霞六位队员。
据介绍,5月7日,年过七旬的王爷爷和爱人李奶奶,因新冠确诊被安排至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中大医院援沪医疗队方舱队接管了这对老夫妻。王爷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基础病史,中大医院医疗队判断老人属于“高危人群”。
“我们当时判断老人是高危人群后,考虑到他十分依赖老伴,于是将两位老人都安排至离我们医院护士站最近的区域床位入驻。”尽管如此,但大家还是发现,王爷爷经常闷闷不乐,除了跟老伴说几句话,其他多数时候不愿走动。看到他这样,医护人员很是心疼,一起想办法帮助老人走出困境——鲁玲主动走到老人身边,带着老人到临港方舱医院的门口,晒晒太阳、看看蓝天白云、放松心情;夏泽燕护士长经常不厌其烦地向老人解释药物疗效,直到打消他的顾虑;当老人自备药物不够时,马绍磊主任总是在第一时间向各方协调,尽一切努力为老人“续上”药物……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医护人员的默默付出,让这对老人原本低落的心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出院充满信心。“他们每天来我们病床仔细问候病情。特别是我的丈夫视力极差,他们不厌其烦,既治病同时又做好心理疏导。使我们原本非常沮丧无助的心情,如同见到亲人后精神状态很快恢复了。”老人在感谢信中深情写道。
出院一个月后,他们坚持要兑现“承诺”
经过医护人员一周的精心治疗,5月13日,这对老人成功出舱了。临走前,他们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说,回家后一定要制作一面锦旗,表达感谢。
出院后,这对上海老人第一时间便想着要兑现“承诺”。然而,因为疫情管控,他们所在的小区处于封闭状态,制作锦旗的事情只好暂时搁置。“我们十分着急,看到新闻说江苏医疗队回家了,便想办法拜托以前的同事帮我们办这件事。”老人在网上找到了中大医院的电话,再辗转联系上了医疗队员,仔细核对了信息。6月20日,这份“礼物”终于如愿从上海寄出了。
“在方舱时,我们谢绝了老人的好意,只希望他们回家后健健康康的,早日恢复以往的生活。”马绍磊说,当得知老人坚持兑现“承诺”,并将这份珍贵的礼物寄到医院,十分受到触动。“没想到这些自己看来微不足道的举措,竟让患者一直铭记在心。”马绍磊说。
鲁玲则用“感动、敬佩”两词形容自己的心情。“我感动的是,自己的一些平凡之举能帮到患者,还能让他们一直记在心里;敬佩的是,这对老夫妻克服了重重困境,只为兑现承诺,这份执着和认真值得我们学习。”鲁玲说。
一份远道而来的礼物,体现着浓浓的医患情;一个坚持兑现的承诺,流露着深深的感激心。特殊时期,这次医护和患者之间的“双向奔赴”,成为了医疗队员回到工作岗位后继续前进的动力,激励着大家继续以锐意进取、服务百姓为已任,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医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 蔡逸秋 崔玉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王子杰
举报/反馈

交汇点客户端

159万获赞 11.3万粉丝
江苏移动媒体第一品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新华报业交汇点客户端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