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和施工,始建于1884年,并于2006年被保护性拆除的天后宫已在静安区苏州河畔原址“重建”,将于今年向公众开放。这座典型的江南古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庙正被拂去时间的尘埃。“消失”的百年老建筑是如何“复生”的?日前,在“今古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教育活动中,天后宫保护项目的修缮团队揭开了背后的秘密。
图说:天后宫保护利用效果图 官方图
曾迎四方客
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苏河湾,在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其中,天后宫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天后宫保护项目设计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在追忆天后宫的历史变革和焕新之路时,颇有感慨。天后宫曾经香火鼎盛,吸引四海来客,也一度成为中国外交官员进出国门的驿站,它还曾改建成道观、医院……“无论是在营造技艺还是历史文化上,天后宫都有着独特、重要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价值。”
图说:斗拱、花版、拱垫板等木构件安装后 官方图
2016年,因城市改造需要,残余的天后宫建筑被拆除,其中仅存的大门、戏台、西看楼被实行了落架保护,拆除下来的部件则由区文物保护部门编号保存。自此,这座天后宫暂时“消失”在了市民游客的眼中。
此次天后宫的保护项目,正是利用2016年落架后保留的各种构件,最大程度地恢复戏台、门楼、看楼的原状,将天后宫重新“拼装”起来。
高难度“拼图”
在曹永康的带领下,修缮团队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原则,在详细考证基础上制定了众多方案,深入研究重点部位的保护方法,最终形成了整个修复方案。天后宫保护项目施工负责人黄科表示文物原件的修复难度巨大。天后宫门楼的砖细墙面有十几种构件,数量超过千件,且大多残缺不全,修复工作犹如完成一幅高难度的拼图。“我们根据图纸先将各种砖细归类整理形成表格,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赴仓库进行现场复核、辨认、试拼,对每一成果进行核实、测量、拍照、记录。”过去6年间,修缮团队对1000多件木构件和1600多件砖石构件进行了逐一修复,再一一复原到新建成的天后宫建筑上。
图说:复原后的天后宫戏台螺旋形藻井 官方图
其中的天后宫戏台螺旋形藻井是建筑中最出彩的部分之一,由700多个构件组成。修缮团队邀请了古建筑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擅长复杂精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香山匠人”,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结合三维模拟等技术手段,摸清了藻井各个部件的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准确地还原了藻井的模样。
原貌修复的天后宫将于年内向公众开放,曹永康难掩兴奋之情:“游客们即将看到的门楼砖雕、云形砖斗拱、波形木斗拱等,都是清代建造时期的原物。我们现在可以完整、清晰地看到当年精美的浪花纹饰和图案。”(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3363万获赞 189.7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