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田 野
驱车驶入嘉善县大云镇,沿着双云路一路向北,便会与一座“花园式”园区不期而遇,这就是浙江首个跨省、跨地域的“飞地”产业园——大云镇中德生态产业园。
“村里又要分红了,路子选对了,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近日,谈起村集体经济由弱到强的嬗变之路,大云镇缪家村村民王美娟对村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以往,由于多数农村、农民个体资源较为分散,“单家独富”“单打独斗”成为普遍现象,在走向共同致富道路上仍有不少瓶颈制约。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2016年,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嘉善县创新推出“飞地抱团”强村项目,将全县各个村腾退“低小散”企业获得的土地指标流转,再加上“强村计划”每年分配给各个镇村的土地,统一归集后,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块,统筹布局建起了强村项目园区,而大云镇中德生态产业园就是“飞地抱团”强村项目园区之一。
实践证明,嘉善县通过念好“筹”字诀,大力推进“县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的“飞地抱团”发展模式,也有效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了强村富民。以缪家村为例,20世纪90年代,该村因穷而出名,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到了2021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3万元,昔日贫困村“变身”今天的样板村。
打破区域藩篱,整合土地指标,把分散土地化零为整实现“飞地”,让经济薄弱村有机会参与抱团发展……可喜的是,这种“众筹共富”模式也成功入选浙江省26条经济体制重点领域改革典型经验,并在嘉兴市乃至全省进行复制推广。
【引领故事】
众筹共富:“红色引擎”迸发前进动力
选准选好路子,强村又富民。2013年开始,桐乡市安乐村流转1000多亩土地,建立嘉兴市威农苗木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苗木基地,掘得了“第一桶金”。尝到甜头后,全村人干劲倍增。此后,安乐村成立了劳务合作社,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业务,年盈利达85万元。而通过兴办苗木和劳务两个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就业527人,带动村民创业178人。
农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家门口务工有薪金、入股参股有股金,与村集体经济“口袋”一起鼓起来的,还有村民的“口袋”。
原来,安乐村对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分红的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推出“三治融合积分+股份分红”的新模式,从年度收益分配总额中提取每户500元作为“三治融合”积分考核资金,以积分券的形式发放,到指定超市兑换,其余按股份分红分配。截至2021年,该村连续7年股金分红,累计股金分红总额逾700万元。
为实现共同富裕,嘉兴市以党建工作为“桥梁纽带”,使“众筹共富”这一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和升级,创新村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共富菜园”“众筹码头”等一系列新经验和新做法,既做大共富“蛋糕”,又分好共富“蛋糕”。
在平湖市新埭镇大齐塘村,该市首个面向全体村股东户认筹的村级项目——“大齐塘村建材堆场码头”项目已建成并完成对外招租,2021年12月底股东实现第一次分红,而股东就是大齐塘村村民。
平湖市大齐塘村的建材堆场码头由于设施陈旧、环保不达标等问题被责令关停,改造建设总造价达1365万元。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大齐塘村经济合作社和村里575户村民共同出资,其中村民筹资达642.8万元,占比近一半。令人欣喜的是,等到项目出租后,入股村民每年可以获得稳定收益,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近200万元的收入。
其实,“众筹共富”所众筹的不仅仅是资金,还包括土地、劳力、服务等各类资源。
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坚持党建引领,组建菌菇产业党建联盟,通过组织融合、资源统合、发展聚合,实现了从“穷村”“臭村”到“富村”“美村”的蝶变,成为我市共同富裕的典范村之一。
面对生猪养殖转型“环境要治、财路不断”的抉择,村集体经济出资800余万元改猪棚为菇棚,并建成国内首个棚下栽菇、棚上发电的“农光互补”食用菌产业基地。
同时,长啸村坚持“先富带后富”,村党委帮带联盟内其他4个村社,嘉兴市兴村名师、具有30多年村内工作经历的村党委书记结对4名村社党组织书记,以联盟轮值会、书记小课堂、跟班跟学等形式帮带周边产业相近的后发村社。
“红色基因”激发兴农事业新动能,“红色服务”托起农业生产全周期,“红色力量”推动农业各领域发展……现如今,长啸村还形成“专家党员帮帮团+创业农户+周边农户”的“1+X模式”,累计授信小额贷款1396户、18733万元,创业党员吸纳周边劳动力180余人。
【机制探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嘉兴市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原本较为分散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带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嘉兴市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发展规划、凝聚群众、引领致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党建+众筹”模式,通过筹资、筹人、筹智等多种方式,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使村集体和村民成为“众筹共富”的直接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坚定支持者,蹚出一条“共商共建、共富共享”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关键词一】筹资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考卷上,“钱从哪里来?”是一道必答题。
针对农村农民资金、资源分散这一现状,嘉兴市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党支部书记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强村公司,村集体以资金、资产、资源等入股,把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把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抱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群众增收致富“双赢”。
不仅如此,嘉兴市镇村党组织还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村集体或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利用自留地、腾退闲置土地种植露地蔬菜,由镇村统一运作,建立“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使村集体和村民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或利息收益,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把“贫土地”变成“金土地”,使“菜园子”直通“菜篮子”,也让更多农户“钱袋子”鼓了起来。
【关键词二】筹劳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既要“扩大分子”,又要“缩小分母”。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对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有利机遇,也对抓好劳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的嘉兴村级经济发展活力强劲,这正是拓宽农村就业渠道的基础与优势所在,在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探索中,我市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有效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为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嘉兴各村级党组织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设立服务型市场主体,围绕农户意愿和企业需求,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一般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技术要领、关键环节技术等方面培训,创造再就业岗位,提升再就业本领,让农村劳动力既不耽误农活,又能“进厂务工”,还能兼顾家中老小,从而盘活了其闲散时间,真正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关键词三】筹智
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道“综合考题”,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方面,需要各地、各单位精诚合作、群策群力,这样在制定一些政策时,才能有效规避“视野局限”,正视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从而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为此,嘉兴市强化党建引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做到分工不分家,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智慧支撑。
譬如,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业农村局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上重点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全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开展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实施“嘉兴乡村人才振兴十条”,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市供销社牵头成立的市稻米产业农合联为例,通过嘉兴市稻米产业农合联这个“服务之家”为会员单位提供农资供应、种植技术、品种优化、加工贸易、品牌营销等一站式服务。
同时,嘉兴市还不断建立和健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发挥集中力量、统筹资源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引导推动各地、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既勇挑重担、唱好主角,又注意搞好协同、当好配角,通过环环紧扣的联动机制,形成区域协同推动共富建设的强大执行力。
【经验启示】
共同富裕是广大群众共享的共同富裕,只有“共同”没有“富裕”,是贫穷的社会主义;只有“富裕”没有“共同”,就远远偏离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亿万人民胼手胝足奋斗、携手并肩拼搏。
做好“众筹共富”这篇文章,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众”的优势,聚合多方资源。“众筹共富”的要义就在于“筹众人之资、聚众人之力、谋众人之福”,要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主动性,找到利益共同点,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因时施政、因村施策,凝聚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形成“众筹共富”的最大效应。
二是找准“统”的路径,创新工作模式。“众筹共富”既能实现致富增收,也能推动产业发展,要打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各自为政”和“眼睛向内”的固有思维,在更宽广的视野下,突破区域桎梏,着力强化土地、资金、项目等要素的统筹保障力度,持续推动“众筹”模式迭代升级,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收入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聚焦“筹”的目标,实现持续发展。“众筹共富”模式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合乡村实际,推进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有效衔接,多方筹集零星资源、闲置资产、富余劳力,化零为整、积小为大,用项目化、制度化的方式确保增收致富扎实推进、常态长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专家点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邱 巍
嘉兴的“众筹共富”模式成功入选浙江省26条经济体制重点领域改革典型经验,并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集中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完成,继续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方向、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富是从农村起步的,核心的机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劳动中的激励问题。在改革开放走过40多年,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农民普遍实现小康之后,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家庭为单位的发展模式面临许多新问题。嘉兴的“众筹共富”模式是一种超越传统集体经济的新模式,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后小康社会背景下整合农村生产力要素实现新发展的问题。这一新模式的基础,是个体农户普遍在土地、资金、劳动、知识等方面有相当的生产力要素的积累,但在市场经济中继续发展乏力,难以摆脱“打工人”的地位。整合农民手中分散的生产力要素,是通过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实现的。实现所说的“筹众人之资、聚众人之力、谋众人之福”,充分调动各方主动性,找到利益共同点,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时施政、因村施策,凝聚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形成“众筹共富”的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