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人民公安报以《董爱荣:“站”成最美标杆》为题,对滨州公安民警董爱荣先进事迹进行报道。

董爱荣:“站”成最美标杆

董爱荣,山东省滨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滨城区大队副大队长兼骑警中队中队长,在人流车流间、在严寒酷暑里,她一站就是17年。

17年来,董爱荣带领的团队先后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她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先进个人”“全国成绩突出女民警”“全省青少年维权工作先进个人”“齐鲁先锋警员”“滨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今年5月,董爱荣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我是交警,这是我的职责”

2020年9月,一张董爱荣跪地救助受伤群众的照片被网友广泛转发,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微博也点赞说:“屈膝20分钟支撑伤者,你的样子很美!”

那是9月23日中午,董爱荣骑自行车下班途中发现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孩撞倒了一位阿姨。董爱荣立即放下车,跪下来抱起受伤的阿姨,让她斜躺在自己怀里,尽力减轻其痛苦,同时指导女孩报警,自己则拨打120急救电话,联系值班交警,直到救护车将伤者接走。围观的群众纷纷赞叹“遇到好人了”,她却说:“我是交警,这是我的职责。”

2021年4月14日,董爱荣带领民警王帅在黄河二路排查道路安全隐患,遇到一辆小轿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摩托车驾驶人受伤。董爱荣立即上前查看,火速与120急救中心联系,及时启动“警医合作”机制,开辟“绿色通道”,为伤者救治争取到宝贵时间。

用心用情传播安全、传递温暖

董爱荣2002年入警,2005年转战交警岗位。她带领女子中队民警辅警站岗、巡逻、训练、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守护校园周边秩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董队长今年45岁了,她也有孩子需要接送,也有年逾八旬的父母需要照顾。只是穿上这身警服,她满脑子就都是人流、车流的安全。”民警刘鹏说。

2013年2月7日,南洋社区敬老院88岁的孤寡老人韩老太太弥留之际提出最后一个愿望,想再看一眼身穿警服的董爱荣。董爱荣立即带领两名女警匆匆赶到,老人攥着她的手,安静地走了。

多年来,董爱荣组织女警成立“爱心义工团”,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定期到社区敬老院打扫卫生,为老人们洗衣、理发、包饺子,聊天解闷儿。辖区有3所老年公寓、1家社会福利院,200余位老人,她虽然不能一一叫出名字,但时间久了,就处成了一家人。

董爱荣用心、用情传播安全、传递温暖。早在2012年,董爱荣便在中队成立了校园护卫队和交通安全宣讲团,站岗护学。多年来,她坚持进课堂宣讲交通安全知识500多场。

啃难啃的骨头 站有温度的岗

2020年,董爱荣离开女子中队,就任滨城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兼骑警中队中队长。

工作中,董爱荣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勇于挑最重的担子。为了缓解滨州黄河大桥的交通拥堵问题,她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观察记录车流量,分析路口改造方案。经过一次次调整方案,成功将大桥的堵点打通,黄河大桥的通行效率明显提升。

2021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董爱荣特意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一个个大院、一家家门店、一个个巷口排查交通安全隐患,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问题的细节。一个多月下来,她终于支撑不住了,口腔里起了很多水泡。同事把她送到医院,可仅仅住了两天,她就要求出院。医生问她:“你这样能说话吗?”“我是交警,我说不出话的时候还可以吹哨子、还可以打手势啊!”听到董爱荣如是说,医生只能嘱咐她上岗时一定带上热水,按时吃药。

17年来,董爱荣早就习惯了一种节奏,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岗。令她欣慰的是,她践行的“说理执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认同。一次,一名电动车驾驶人等红灯时前车轮越线,董爱荣予以纠正时这名驾驶人不理解,说就越线了一点点,为什么非得较真让退回去?

董爱荣耐心地解释:“您越线的距离就是离文明的距离。再说我们把这条线划在这里是经过科学测量的,您越出去这一点,右拐车辆就有可能碰到您,不安全。”这名驾驶人听后深受触动,马上退了回去。

董爱荣经常叮嘱队员说,我们在处理纠正每一起违法行为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种执法方式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赢得了群众的尊重。17年来,董爱荣实现执法执勤零投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