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水系图上,麻村是湾湾河流经卿头境内的最后一站,与曾家营村分别于卿头镇一东一西、姚暹渠一南一北。
永济沿中条山一带,是一片写满红色记忆的土地,革命传统深厚,有多个革命老区,麻村便是其中之一。
在麻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该村书记、村主任田拥军,老书记柴联斌等人,向我们讲述了那段深深镌刻在一代代麻村人心里的革命往事。
1937年10月,村里的柴滋生等10名爱国青年参加了虞乡县人民武装自卫队,柴滋生先任分队长,后任连指导员,他带领队员和战士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党,后按照上级安排,返乡坚持地下斗争,积极发展党组织,吸纳先进青年柴生相等入党,他带领党员和积极分子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43年,经当时的中共虞临联合县批准,成立了麻村党支部,当时西开张是虞临县第一党支部。支部的建立,使麻村党员和群众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对敌斗争也更加有力,党的组织不断壮大。到解放时,麻村党支部已经有14名党员。
永济当地的谚语典故中,自古有“麻村到董村,十里穿九村”的说法。卿头南部一带东西沿路人口稠密,地势平坦,村庄相连,从东边的董村到西边的麻村,其间9村之间有的仅相隔一里路,甚至只隔着一条巷。
这9个村子距离虽然如此之近,但排水却分东西两路。东边的董村、东杜村、西卫村的排水是从董村农场的排水渠向东进入疙瘩营的硝池滩二级提排站附近,向东进入硝池滩。西边连麻村在内的张坊、王村、胥村等村则是进入湾湾河向西汇入涑水河。
“去年大雨麻村受灾面积相当大,正常要种5000多亩小麦,结果只种了1800多亩,有3600多亩因水排不走种不上,连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没有经历过像去年地里水这么多的情况。村西地势最低,淹的最厉害,姚暹渠、硝池滩三级提排渠常年有水,导致村西河床升高,村里的水进不了湾湾河河道,排水十分不畅。”柴联斌向我们讲述去年的情况。
梁印奎说自己参加工作到现在三十多年了,几乎没有见过湾湾河里面有水。原来河堤保护得还好,但多年来气候干旱,渠道没有过过水,有些老百姓在河道上种了庄稼,上游河道基本毁坏,去年降雨水在上游就直接漫淹了到了地里,下游河道里的水倒不是很大。
“水本来顺着火车路流到解州,但火车道也过不去了。村西成了汪洋一片,最后把水抽排到了硝池滩三级提排渠。”
硝池滩三级提排渠位于麻村北1.5公里处,往北3公里则是姚暹渠。据村民介绍,姚暹渠对土桥村造成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湾湾河,2011年大雨造成少数地没种上,但去年是只有少数地种上。
“为什么叫麻村?都说我们村因为姓麻的多,其实是误传,之所以叫麻村是传说古时候村里一个姓麻的当过户部侍郎,但现在村里没有一个姓麻的,倒是虞乡有个西麻村,全是姓麻的。”柴联斌解释道。“麻村主要以柴、李两姓为主,姓名比较复杂,大约有三四十种姓。村里柴家、王家、杜家较早,都有家谱,原来柴家还建有祠堂,大跃进时候村里还在里面吃饭做饭。“
麻村共1735口人,523户,耕地面积6100亩。虽然土地面积大,但麻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历史上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是有名的棉花村。董村和卿头这一带曾因棉花种植面积广,被叫作”三晋植棉第一镇“。1997年到1998年间棉花发展的最好,2000年以后逐渐衰落,现在主要以玉米和小麦种植为主。
田拥军说,麻村这一带土地偏耧,耧含沙量少,粘性大,相当于胶泥,防渗保湿效果好,适合种棉花。验等级的时候衣分高达41-42,一般棉花只是36-37,再加上棉花绒比较长,一亩地收入最高达到一千元,品质好,收入高,所以麻村当时棉花种植最多。衣分一词我们第一次听说,不知所指,在座的几位解释说,衣分是指脱籽后出棉率。可能是见我们几人”好学“的态度吧,柴联斌顺便又给我们科普了一下鉴定小麦品质则用”千粒种“,即以1000粒种子的重量,测量种子的饱满程度,估计农作物的产量。恍然大悟间,直觉赚到了不少的农业知识。
麻村村西靠农场的都是盐碱地,与农场交界以排碱壕为界,曾经是大片荒地。梁印奎说,1989年的时候,两毛钱一亩老百姓牛套犁自己到地里开垦。
麻村村民饮用水为虞乡风柏峪水源地供水。全村现在共有39眼灌溉深井,井深250多米。
提起打井,梁印奎深有感触,他说,1988年的时候实施万亩打井配套基本农田建设,运城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永济的董村,一个是芮城的陌南,全镇当时几万亩打了27眼井。现在的井基本都是那个时候建的。1998年的时候他负责的镇水管站被评为全省十强水管站,一个站奖励了20万元,用于给村里修路,搞荒地开发,当时用这笔资金给麻村里打了2眼井,压埋了管道。
麻村属纯井灌区。姚暹渠以北是井黄两灌,以南包括董村农场都是纯井灌。据介绍,现在引黄实施了一部分管道,但麻村处于渠道末端,利用率低。虽然在曾家营村村西和桥上村各有一个提水站,但没利用起来。
梁印奎说,永济现在正在计划实施利用姚温站沿山通道,引黄到虞乡风柏峪山上,再让引黄水进行自流,解决东部一带黄灌问题。黄河水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同时含沙量大,浇的地不板结,浇地比井水要好。
田拥军说,作为老区,麻村人不忘根本,将继承和发扬好老区革命传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目前,集体有400多亩土地承包到期,承包出去后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另外,牧原公司占农户270亩地,大象公司占农户70多亩地,虽然没有集体收入,带动老百姓就近务工,村民夫妻俩在企业打工,不离家。
座谈结束后,一行人随田拥军来到村西,去年被淹的有些地里还积满着水。田拥军指着村头照壁上的一米多高的水痕,说那是去年水如此之高,一片汪洋,玉米几乎没收。但比较令人欣慰的是,麻村今年有4000多亩地纳入了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该项目包括水利、交通、管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立项,只等地里一干,马上就可以施工,高标准农田项目如果实施不了的话,小麦两年都种不上。今年湾湾河治理后,实现全线贯通,村里整个排水就通了。
驱车往村南,我们再次见到了从清华一路而来的湾湾河,此段河道尚还完整。据梁印奎介绍,湾湾河河道治理工程涉及到的几个村的预备会已经开过了,这一带麦地比较多,水利工程没有赔偿,所以想尽量调整时间,过了麦收再开始,把老百姓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有一个土地确权定界的问题,按照规定,湾湾河两边一边七米,姚暹渠两边一边15米以内都不能耕种,但有些老百姓占用耕种时间长了,需要做工作,不过去年遭受涝灾,老百姓应该能理解。
据介绍,湾湾河河道治理工程大概需要两年时间。梁印奎说,除了主河道治理外,沿线各村应慢慢开挖支渠,光河道挖通没有支渠也不行,相当于有了主动脉但还需要毛细血管。他建议,湾湾河治理除了解决排水、防汛问题外,如果同时能在沿线进行绿化、美化,打造成景观河,让沿岸老百姓可以休闲、欣赏美景就更好了。
梁印奎所说的,不正是我们所期冀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愿景么?
陈晨 张桐 薛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