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饰鹿纹中,静态、静卧鹿的形象较为多见,形象生动逼真,在唐及唐以前的其他艺术形式中经常出现的奔鹿形象较为少见,常以圆雕摆饰品或板片状佩饰出现。唐代玉雕鹿的神态突出鹿温顺的特点,外型上不再像商周时期对鹿角或某个部位的刻意浮夸雕饰,而是更加写实。

唐代 鹿纹玉带板

唐代鹿纹鹿角常为灵芝状,这是唐代鹿角的典型特征;玉鹿头部没有刀工,采用去地推磨的雕琢方法;鹿眼首先用三刀刻成三角眼,再于中间刻一条阴线表示眼珠,这是唐代动物玉雕最常见的刻眼法;鹿身线条流畅,用粗细阴刻线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生动可爱、骨肉丰满的形象,这很可能与唐以肥为美的审美有关;唐代鹿纹的腿较长,弯曲度很大,此为突出表现鹿善跑的特点。

唐代 青玉卧鹿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的玉雕鹿,形象上与唐代极为相似,体态苗条但没有唐代的丰满,在阴刻线上也稍有区别。唐代的阴刻线较柔和,稍有弧度,而宋代的的阴刻线短而直,更显有力,常呈稀疏的整齐排列。衔莲鹿纹是宋代较为流行的形式,风格类似宋持莲童子,寓意美好。

宋代 衔莲玉鹿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宋代 卧鹿形玉嵌饰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明清时期鹿纹题材更加丰富多彩。明清两代,吉祥图案盛行,因“鹿”与“禄”同音,故凡与爵禄有关的纹饰皆与鹿有关。明清时代鹿纹雕琢在继承唐宋时期的特征之外,总体有以下两点变化:一是鹿角又重新变回枝杈状。商周时期的玉鹿纹饰中鹿角多为枝杈状,到唐宋常呈灵芝状,到了明清时期,鹿角又恢复成枝杈状,只是通常没有了商周时期刻意夸饰的鹿角,而是更加写实,惟妙惟肖。二是鹿的眼形变化。唐宋流行的“三刀眼”到明代就渐趋消失,通常以阳纹突出眼睛。

明代 双鹿玉山子 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明代玉鹿无论是圆锥、平面雕,或是浅浮雕都是只求鹿之行,不求鹿之动。鹿纹多是细瘦,文字纤细繁乱,阴刻线粗糙凌乱,图案如同剪纸贴花,虽布局繁杂但打磨常不甚平整。明代带板或嵌饰中多采用双层或多层次透雕技法琢刻,主要题材为松鹿纹。常见形式有松下一鹿回首站立,与一回首立鹤相互顾盼,鹿鹤周围常可有山石、灵芝等。

明代 白玉镂雕松鹿纹带饰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代 玉鹿纹饰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代鹿纹同样是题材广泛,均采用写实的手法,意蕴深厚。每件作品不但碾磨光润,还注意了整体比例、起伏、结构和动态,具简洁明快的艺术风貌,体现出强烈的质感美和造型美。清代常见鹿纹与寿星,仙鹤等一起出现,寓意鹤鹿同寿,或与寿星,蝙蝠一起出现,简称福禄寿,寓意高官厚禄,福寿共存。在各种艺术作品中百鹿图也比较普遍。

清典型“福禄寿”佩件

想了解更多玉器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杨震华《古玉鉴定系列教程》,让我们一起寻找藏在古玉中的秘密!

举报/反馈

艺文通

2.5万获赞 6996粉丝
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培训教育+鉴定平台
艺文通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