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为民

第1153期

“静水深流,沧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缘感你一回顾,使我常思朝与暮。”

——题记

记忆总能在不经意间跨越时空,走进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河水清澈、茶叶飘香、稻米丰硕的国营十字铺茶场四分场,那是养育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家就在分场小学的后面。

学校后面有一条大河,河面宽阔,河水清澈,蜿蜒绵长,伸向远方。河边长大的我却从不知道她的名字,查看郎溪县地图,才知道她叫北河,是长溪河的支流。北河经过十字集镇、十字铺茶场场部(这一段当地人称为沙河),折向西北,流过四分场,在毕桥镇境内再次和长溪河汇合,一路向西,奔入南漪湖的怀抱,最后汇入水阳江。

北河潺潺,流过千年的十字铺。

公元988年,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乱局,改年号为端拱元年。面对统一的南方大好河山,太宗大笔一挥,从广德西北分出桐汭、昭德、临湖、原通、妙泉五乡置建平县(即今郎溪县)。原通乡为县城的东南片,主要辖涛城、水鸣及十字一线,原通乡治驻地在涛城铺。据史料记载,十字铺在县南四十里,古为递铺和巡检司所在地。宣杭官道与建平至鸦山古道在该地相交,呈十字形,因此得名。十字铺与西边广林、诸塘二铺相联后进入宣州界;与东边广德之柯匠铺、誓节铺等相联,构成宣杭官道。十字铺也凭其在通驿上的显赫位置,历经数朝数代而愈久弥新,至今沿用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这里自古是交通要道,亦是战略要道。相传十字铺北边的打鼓台、东边的洗马涧,就是岳飞抗金时号令三军与饮马的遗迹。发生在郎溪最惨烈的战争,要属太平军与清军的鏖战,生灵涂炭,人命草菅,十室九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郎溪进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郎川一片焦土,罄竹难书。

1937年11月30日,日军占领广德后,一路向郎溪而来。川军第145师师长饶国华受命组织反攻,但其手中只剩下一营士兵,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据点,日军派使劝降,饶国华宁死不屈,当天晚上,弹尽援绝,人残马伤。在给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将军写了绝命书后向东怒吼:“小日本,当年威廉二世强盛一时,不免败亡,今日你虽猖獗,终有破灭的一天。” 12月1日凌晨2时许,饶国华在郎溪县十字铺阵地自杀,实践了他“以保卫国土为己任”的誓言。

北河缓缓地流过,述说着当年英雄的故事。

七十年前,这里仍是荒凉山丘,有山不长树,有地不长粮,狼群野猪闹山岗,是个人烟稀疏的地方。

1953年,河边走来了原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他发现此处大有可为,于是指示芜湖行署,要在这里办一个农牧结合的大型农场。1954年春,芜湖地委指派陈敬华、余本菊、刘漱尘等人,先后来到十字铺,进行勘荒和组建农场的准备工作。又从海南岛调来一支以6台斯大林80号为主体的拖拉机垦殖队,分别在广德县境内的祠山岗、枫树岭,郎溪县境内的十字铺、前郎、后郎、水鸣桥,宣城县境内的洪林桥、青草湖等地开垦荒山湖洼土地。1954年4月29日,“安徽省国营宣郎广机械化农场”在这里落地生根,芜湖地委副书记许移山任场党委书记兼场长。

从此,北河两岸迎来了新生,草木欣欣向荣,河水涓涓长流。

1954年农场开垦土地2.9万亩,1958年直播茶园2万余亩,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国营茶场。1958年12月,农场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荣获由周恩来总理签名、国务院颁发的奖状。

1958年至1972年期间,先后有上海、芜湖、蚌埠等地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加入到建设农场的行列,谱写出一曲曲催人奋进的胜利凯歌。我的父亲黄伯康1961年从芜湖来到十字铺,在农业机械学校任教。

196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安徽省宣郎广机械化农场”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1975年6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撤销安徽生产建设兵团,8月18日成立安徽省农垦局,9月10日兵团正式改为国营农场,实行省农垦局和当地党委双重领导,以农垦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农场也由原来的“四师十六团”改为“安徽省国营十字铺农场”,改四个营为四个管理区;1980年10月,十字铺农场改名为十字铺茶场;1998年,十字铺茶场和原宣郎广茶叶公司合并,更名为“宣郎广茶业总公司”;2010年2月,再次更名为十字铺茶场。

1960年安徽省国营宣郎广机械化农场部分建设者合影

北河悠悠,见证了十字铺茶场的发展、壮大。眼前的十字铺茶场,呈现出茶业、水稻、苗木和养殖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场区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北河汤汤,承载了我童年和少年时光。父亲1961年来到安徽省国营宣郎广机械化农场,70年代又到第四管理区中心学校教授学生中文、俄文、英文、美术等,那时候学校还设有初中部。我们家是在我4岁以后从江苏迁过来的,住在学校后面的大瓦房里,北河很长,就在家后100米处。

喜欢北河,北河的水清润甘甜,清晨家家户户都会在北河中取水饮用。大柳树下长长的河跳更是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地方。淘米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将筲箕沉入水里,静置不动,待小鱼游过来吃米,猛然提出水面,银色的小鱼伴着金色的阳光在筲箕里跳跃,那种欢欣如今想来依然在心间陶醉。

1978年,皖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到7月中旬全县54座中小型水库全部晒底,塘坝干涸,北河也难逃厄运。区里组织人手在北河底挖了一个6米深的井,北河挤出甘甜的乳汁,继续哺育着两岸的人民。

怀念北河,北河的情悠远绵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四管理区发展多种经营,副业队请了几个外地人在北河上游的河滩地开始养鸭,母亲在副业队工作,我也常常去鸭棚帮忙捡鸭蛋,放鸭子。那段时间北河热闹极了,河面上鸭子呱呱叫,河岸上养鸭子的人们呼来唤去,绿色的竹排在水面穿行。有一天我也站上了竹排,外地人家的小子太坏,两脚一撑,左右摇晃起竹排,害我差点落水。稳住心神,我也学他张开两脚站稳,随着节奏使劲摇晃。结果,小小竹排撑不住散了架,旱鸭子的我落入水中。那时候不知道害怕,还记得我没入水中,隔着水我能看到岸边围观的人们哄堂大笑的样子。很快一根竹竿送到了我眼前,吴家阿姐撑着竹排过来把我救起来。

1988年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不久,父母也退休离开那里回了故乡,但是北河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流淌,蜿蜒绵长,河面上跳跃着金色的阳光。

(作者系原郎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举报/反馈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4.5万获赞 1.4万粉丝
研究宣城历史 弘扬宣城文化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