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学会区分

“try to do”与“try doing”




我们先看一道题:

I tried many ways I could think of (stop) the little boy from crying.



本题考察的是“try to do sth”“try doing sth”的区分,这是一个让人头痛的经典难题。

尽管老师在学校一再强调:

“try to do sth”表示“努力做某事”,

“try doing sth”表示“尝试做某事”,

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就好比这道题:

为了让男孩不哭,我把我能想到的办法都努力了一遍。

为了让男孩不哭,我把我能想到的办法都尝试了一遍。

貌似都没毛病,很通顺也很合理。

导致很多同学僵在了这一步。


所以,仅仅用中文字面上的“努力”与“尝试”做区分,显然是不够的,同学们还需要更具象一点的认知。

朱老师给大家两个要点:

要点1:“有退路”与“没退路”


“try to do sth”没有退路:

“try to do”努力做某事,它的“努力”有个唯一且明确的任务,当事人没有其他后路可以选择,必须竭尽全力把这个任务完成。

当我们看到“try to do”句子,脑海里应该呈现“无路可退,专注努力

”的状态。

案例分析:

【例句1】

He tried to finish the work ahead of time.

他努力提前完成工作。

我们分析下这个句子,“他努力提前完成工作”,句中当事人没有其他的回旋余地,显然出于某种原因(比如领导下了死命令),他必须这么干。

这是个唯一且明确的任务,没有其他退路和选项,当事人必须专注于这个任务并努力达成。

【例句2】

She tried to move the table。

她努力移动桌子。

唯一且明确的任务是“搬开桌子”,此外没有其他选项,哪怕当事人力气小搬不动,也必须专注于它并咬紧牙关达成它。



“try doing”有退路

“try doing sth”尝试做某事的“尝试”,是遇到某个目标后,琢磨着试试某个手段能否达成目的。

由于只是对一种手段的尝试,所以它是有退路的。

目标并不一定要依赖这个手段去达成,不行还可以再换

案例分析(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设想一些情境来辅助)

【例句3】:

我们先假设一个情境:房间太闷,有异味,怎么办?

Let's try opening the windou。

开窗试试吧。

这里面,“开窗”只是为了“通风去异味”而尝试的一种手段,失败了大不了咱再换其他方法,比如喷空气清新剂当事人是有退路的。

【例句4】:

再设置一个情境,想打开机器,但不知道哪个按钮是开关。

Try pressing that button。

试试按那个按钮。

“按那个按钮”是为了“打开机器”而作出的一种尝试手段。先试试,按错了咱再换个按,当事人有退路


OK,讲到这里,同学们对“有退路”和“没退路”应该理解了吧?

接下来我们把以上四个例句分别转换一下关键词,让大家更好地去体会。

【例句1】

  • 原句:He tried to finish the work ahead of time.

    他努力提前完成工作。

  • 变形后:He tried finishing the work ahead of time.

    句意:他尝试着提前完成工作。

语境变化:原句中,“提前完成工作”是唯一且明确的任务,哪怕艰难也没有退路,必须要专注于它并努力达成。

而变形后的句子呢?咱们设想个适用情境:当事人有事想提前下班,他先试试看能不能把工作提前做完,如果做不完,就打请假申请。

在这里,”提前完成工作“就是“提前下班”的一种手段,如果做不到,当事人还有“打请假申请“这条退路


【例句2】

  • 原句:She tried to move the table。

    她努力移动桌子。

  • 变形后:She tried moving the table。

    她试着移动那张桌子。

语境变化:原句中”搬开桌子“是唯一且明确的任务,哪怕力气小搬不动,也没其他后路,必须专注于它并努力达成。

而变形后的句子适用于什么情境呢?比如地方太小,塞不下东西了,先试试看把那张桌子移开,不行咱再找其他地方。

这里“搬动桌子”是为了“腾地方”这个目标而尝试的一种手段,不行的话,还有“找其他地方”这条退路。


【例句3】

  • 原句:Let's try opening the windou。

    开窗试试吧。

  • 变形后:Let's try to open the windou。

    我们努力打开那扇窗把。

我们在上面设置过适用情境,“开窗”只是“通风祛除异味”的一种手段,不行的话,还有比如“喷空气清新剂”这样的退路。

但变形后适用情境就变成了:我就是要开窗,这是唯一且明确的任务,没别的选项,哪怕这扇窗生锈卡住了,咱也得使出吃奶的劲完成。

【例句4】

  • 原句Try pressing that button。

    试试按那个按钮。

  • 变形后Try to press that button。

    努力按下那个按钮。

原句在咱们之前设置的情境里,“按那个按钮”只是为了“打开机器”所尝试的一种手段,不行就换一个,神态轻松淡定

但变形后,情境可能就成了:就是这个按钮,必须按下它,这是个唯一且明确的任务,哪怕锈死,你也得咬着牙用力按下去,没有其他退路。


同学们,四组转换感受完,有更深的体会没?

基于以上结论,又可以总结出一条更直观更粗暴的规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要点2:分辨关键词后面是“手段”还是“任务”?


其实在上面的讲解中,细心地同学会发现这样一条规律:

一件事放在“try to do”后面,就是唯一且明确的任务,而放在“try doing”里,它就变成为了达到某种任务,所尝试一种有退路的手段而已。

一个是目标,一个是手段,这是一种非常便捷的判定方法。

我们看第2组例句:

1、Let's try opening the windou.

开窗试试吧。

在前面设定的情境中,“opening the window”只是个手段,“通风去异味”才是真正的任务,这个任务并没有在原句中出现,通常隐藏在上下文里。

我们换成try to do:

2、Let's try to open the windou.

努力把窗户打开吧!

这里“open the windou”就是任务,明明白白地在原句中告诉你了。


这么讲应该很好理解吧?同学们不妨用这个思路去分析下另外三组例句,体会其中的规律~

总之切记:
  • 一个是“有退路”和“没退路”的区别,

  • 另一个是关键词后面跟着的是“手段”还是“目的”的区别,

遵循这两条,就很好分辨了。


好,我们回头看题目:

I tried many ways I could think of (stop) the little boy from crying.

首先看句意:

为了让男孩不哭,我把我能想到的办法都努力了一遍。

接下来分析:

1.咱们找唯一且明确的任务,原句中明明白白地说了,就是“让男孩停止哭泣”,没有退路,就是要专注其上,并努力完成的事。

2.虽然“所有想到的方法”很容易让人误解有其他退路,但咱们看关键词的后面:“___________(stop) the little boy from crying”,说明“try”关键词要描述的是“让男孩停止哭泣”这个任务,而不是其中某一种手段。

综上分析,答案显然是“to stop”


【咨询请找朱老师】

举报/反馈

常州小中朱

26获赞 20粉丝
常州中小学生学习加油站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