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新闻网以“河北邯郸:当儿童节遇上非遗文化”为题,对邯郸冀南新区进行报道。
双减”之后第一个儿童节来临之际,河北邯郸冀南新区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当地花官营乡闫浅村的课外实践基地,了解泥塑的文化历史,动手体验泥塑制作,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美丽。
非遗泥塑传承人闫俊海在向孩子们介绍泥塑发展历史、艺术代表和制作方法。如何将普通的黄泥巴捏塑成一个个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闫俊海在现场一边讲解一边为孩子们演示了一番。
一个个泥塑作品把小学生们的快乐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让这种最古老最常见的民间艺术走进下一代的童年生活。在激发儿童潜能,丰富教育内涵的同时,也增进了中华民族归属感,为“双减”后的第一个儿童节带去一份独特的课外记忆。
自“双减”开展以来,冀南新区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拓展课后服务资源,聘请校外艺术教育专家和地方民间艺人,定期举办传承项目培训、成果展示等。同时成立课外体验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所,让非遗文化在“双减”落实中大放异彩。
学校表示,学生们通过参加课后服务,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又提升了“双减”工作质量和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课后服务工作,冀南新区中小学将持续组织鼓励区域内有名望、有特长、有资质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延时和教育美育工作,持续拓展学校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努力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特长的学生,让“双减”落地与孩子们综合素质提升双轨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