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是中国画中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通过对社会尤其是中下层平民百姓生活的描绘,给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状态的直观途径,所谓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其中两宋时期的风俗画发展快速,最著名的风俗画代表《清明上河图》就诞生于此时。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两宋时期,由于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为"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土”,也使得下层民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由于俗文化具有广大的受众,士大夫在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的同时也不能不做出—定的调整,使文化中出现了俗中求雅或变俗为雅的情况。
南宋 李嵩《市担婴戏图》
就文学而言,宋代可以说是一个从雅文学向俗文学重心倾斜和发展的时期。俗词、话本。杂剧。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整勃发展的繁盛时期,其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了雅文学。宋词虽说总体上向雅的方向发展,但著名词人如秦观、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等,都颇有雅俗结合的作品,而柳永则更是走上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并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甚至对皇家亦有一定影响。
在绘画上,风俗画的表现内容以世俗生活为主,平民百姓的生活在士大夫们看来无疑都是属于“俗”的。因此,风俗画不可避免地就成为一种“俗”绘画,再加上最初风俗画的作者大都是一些民间画工,画史上对民间画工和从事风俗性绘画的宫廷画师少有见传,即使偶有记载,也是点到即止这是因为画工们的绘画不合于文人的眼光,“文人眼光"认为他们的作品“不足以清玩”“仅可娱俗眼耳”。
秋日婴戏图 宋代 苏汉臣
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如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等,可惜这些画作今已不存,只有张择端的《洁明上河图》、李嵩的《钱塘观潮图》等存世,尤其《清明上河图》更是北宋城市生活的真实缩影。第二类题材就是反映乡间生活的作品,如王居正的《纺车图》、李嵩的《货郎图》等,而《货郎图》更是反映了商品经济渗入农村的状况,极其精彩。还有一类题材就是婴戏图,反映了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思想,如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等。这些作品无不与庶民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也更是体现了风俗画中的“俗文化”。
南宋 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
两宋风俗画在其美学趣味上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风格特点。风俗画本身所具有的“俗"的属性和此时文人审美的介入,使得风俗画在大众趣味与文人审美的矛盾统一中有着“雅”和“俗"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显苦美学特征。
宋·王居正的《纺车图》
宋代“雅”文化兴盛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是多方面的,比如文学、音乐,绘画等都有相应的成就,其中在绘画中尤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多种艺术门类的交融与渗透对绘画的影响,如“诗画交融”“画者,文之极也”等等,从而促使了绘画艺术文化内涵的扩张。
宋·李嵩《货郎图》
在此基础之上,末代的绘画表现,逐渐由偏向于伦理世界而转向佶感世界的表达,将“人性”与“天地之性"统—起来,从而促使造型艺术摆脱了“纯自然”状态,更加重视个体心性和主体情感,强调情景交融与意境的拓展,关注景物的“可居。可游。可行”。反映在风俗画之中,则更是在这种宽爱的人类生命意识里,将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融为一体,这也正是宋代风俗画中所具有的“雅"的元素。
南宋 苏汉臣《货郎图》
在绘画技法上,风俗画注重艺术手法的独创性和艺术效果的丰高性。如在《清明上河图》之中,张择端在创作技法上也作了某些新的尝试,他利用线条的轻重徐疾,疏密聚散和墨色的深浅浓淡、虚实涩润来表现生活中的物象,并融合了界画工整,准确的特点及半工半写人物,山水画自由活泼的优势,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具有天然野逸、质朴浑厚的艺术韵味,形成了具有鲜明世俗化倾向的艺术风格体系。
南宋·李唐《村医图》
此外,宋人对于画家的修养,所注重的并不是社会地位,而是人品和学识,尤其是在诗文学识的雅俗,正所谓“轩冕才贤,岩穴上士”。其“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从风俗画家本身来说,两宋画院画家有很多都是来自民间,进入画院后,他们受到了正规的画学教育,尤其他们“应制作画"的创作特点,使得他们必然以统治阶层的审美好尚为追求,因而他们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以“雅”为审美倾向的。但其身份当中的世俗烙印、上层统治者对市井艺术的接纳和欣赏,以及有些绘画题材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当中的“俗”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显现。这在两宋风俗画当中的显现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