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世界上著名的战斗民族,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俄罗斯人,主要是因为俄罗斯人性格粗犷彪悍,行事作风简单粗暴,一言不合立马开干。
其实,战斗民族可以分为好多种:有好战但不善战的,也有既好战又善战的,还有不好战但却很善战的,最后还有既不好战也不善战的奇葩。
好战,大家好理解,就是好勇斗狠,一言不合立马开干的意思。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下什么是善战?根据《孙子兵法》里的解释: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可以看到,我们老祖宗的兵法里就包含着宝贵的“以战止战”的仁和思想。孙武的意思是,善于作战的军队,不是那种成天叫嚷着今天要砍这个,明天要收拾那个的莽汉。
而是首先在战前造成一种不被敌人战胜的态势,这种态势可以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也可以是国际舆论上的、道义上的,即不可胜在己,让敌人不敢轻易开战;然后等待敌人出现战略或战术上的失误,再给予其致命一击。
善战者必须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敌人的弱项。
这种优势可以是己方先进的武器装备,过硬的军事素质;也可以是己方有利的地形条件,擅长的战术打法、有利的战斗时间(比如夜战),把敌人调进适合运用自己战术优势的环境中去打击敌人。
一句话总结就是: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如果按这样的条件去套的话,就可以对近现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进行对号入座了。
1、好战但不善战,比如两伊战争时期的伊朗和伊拉克,在宗教的洗脑下他们非常好战,但他们却用21世纪的武器装备打了一场中世纪的“冷兵器”原始战争。
2、既好战又善战的,比如二战结束前的德国军队,抗战时期的鬼子兵,现在的以色列军队,还有漂亮国的美国大兵们。
3、既不好战也不善战的奇葩也不难找,比如一战时的奥匈帝国军队,现在的沙特军队,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二战时期呆萌可爱的意大利军队了。
4、不好战但却很善战的,这样的例子不好战,但还是被我们找到了,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芬兰军队。
而对于故事里“大boss”的苏联(俄罗斯)军队,我们还真不好归类,只能把他暂时归到“好战但不善战”一类里面,通过本文的介绍,看看他是否名副其实?
芬兰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他以前一直是瑞典的一个省。直到1700年的大北方战争后,俄国的彼得大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瑞典打败,并在侵占瑞典的土地上创建了“芬兰大公国”,这算是芬兰作为一个国家的开始。
但沙俄给予这个“芬兰大公国”相当高的自主权,为未来芬兰成为独立国家埋下伏笔。这个伏笔就是:在俄国强大时,芬兰就服服帖帖;但等你衰落时,那对不起了,我就只好独立了。
果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送上天堂,沙皇俄国也土崩瓦解,芬兰终于有了难得的独立机会。
1917年12月6日,芬兰宣布独立。伟大的列宁导师原则上同意了芬兰独立,但实际上他是计划在芬兰组建无产阶级政府取代目前的政府,将来再让芬兰以加盟国的形式并入苏联。
但这一次导师失算了。1918年1月27日,在苏俄支持的芬兰红军和德国支持的芬兰白军爆发的内战中,白军获得了最终胜利。
但让伟大导师感到憋气又窝火的是,芬兰白军前脚刚在德国的支持下打赢内战,后脚德国就在一战中战败投降。
这就使芬兰不但离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大家庭,而且还摆脱了德国的控制,芬兰算是彻彻底底,不打折扣地独立了。
1920年2月2日,芬兰与苏俄签订《塔尔图条约》来划分两国边界。由于此时的苏俄正与波兰进行苏波战争,芬兰得以提高要价,获得了非常有利的结果。
在划定南部卡累利阿地峡边界时,芬兰一直前出到离列宁格勒仅32公里的地方。
但让伟大导师感到吐血的是,这还不算完。随后的芬兰趁着苏俄和波兰死磕之际,闷声不响地侵占了大量原本就是沙俄的领土,北部与东部边界也超出了“芬兰大公国”时期。
之后没多久,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伟大的列宁导师与世长辞。
继承列宁导师衣钵的钢铁导师斯大林对芬兰虽然不像对波兰那样仇视,但他也一直把芬兰视为“无产阶级革命之敌”,特别是对带领芬兰白军打败芬兰红军的领导人曼纳海姆元帅。
平心而论,芬兰不像波兰那样,经常会做出“不作不死”的行为,芬兰整体上还是比较规矩的。唯一例外的是,芬兰在1919年干了一件让钢铁导师很后怕的事,他把自己的港口开放给了协约国武装干涉军的军舰停靠,而协约国军舰以此为基地攻击了苏俄船只。
因此,钢铁导师很自然地认为,有朝一日芬兰会再度给西方列强提供入侵苏联的港口或前进基地,现有边界与列宁格勒过于接近,极具威胁性。
但在国际形势相对平静的1932年,苏芬两国调整了相互关系,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避免任何指向对方的侵略行动。这项条约一度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但是,为了在大国间保持平衡,芬兰与西方各国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它们的军事援助。英国曾向芬兰提供了2.11亿芬兰马克的武器装备;德国还为芬兰空军援建了机场;在西方的支援下,芬兰还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一条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
芬兰亲近西方的动向引起苏联的警惕。
时间来到1939年,那一年,疯狂扩张的小胡子元首令钢铁导师感受到了巨大的战争威胁。
最初,苏联曾尝试与英法联合起来,建立“集体安全政策”以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但英法“祸水东引”的用心和波兰的寸步不让,让这种设想化为泡影。
钢铁导师斯大林立刻想到最坏的结果:在极端情况下,英法和德国有可能同时入侵苏联。这种情况下,苏联不能指望任何盟友,必须依靠自己来防卫任何方向攻击的敌人。
不得已,苏联与1939年8月23日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稳住德国。而后在德国闪击波兰后,苏军迅速将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划入苏联版图,以扩大了基辅方向的战略缓冲。
但苏联北部还有另一个大城市——列宁格勒,列宁格勒距离芬兰仅32公里。如果元首不讲武德占领了芬兰(事实证明,元首很讲武德),或芬兰顶不住压力,屈服于德国的话,德军装甲兵团只需一脚油门就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
所以,苏联要与芬兰谈一谈了。1939年10月5日,苏联紧急邀请芬兰代表赴莫斯科谈判。
在谈判中,苏联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
第一,苏芬双方重新划定边界线,将卡累利阿地峡地区的边界线向北移动25-30公里,以保证列宁格勒的安全。
第二,租借汉科半岛30年,每年租金800万芬兰马克,苏军可以在此建设海军基地。
第三,芬兰割让或长期租借芬兰湾部分岛屿给苏联。
这样一来,虽然芬兰将失去2671平方千米的土地,但作为补偿,苏联将把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和波罗斯湖地区共计5523平方千米的土地划给芬兰。
按说,这笔买卖对芬兰来说不算太吃亏,曼纳海姆元帅一度也想答应。但奈何国内反对势力太强硬,因为汉科半岛是芬兰的核心领土,与首都赫尔辛基近在咫尺。
于是,几番交涉无果之下,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应该说,苏联没有在一开始就诉诸武力解决,而是采取谈判的方式商量着解决纠纷,这一点还是正确的。
但形势不等人,面对法西斯侵略形势的日益紧张,在数次谈判无果后,钢铁导师终于等不及了,决定直接以军事行动实现自己的目的。
苏芬两国实力相差悬殊,苏联经过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工业迅速发展,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当时苏军的规模接近500万,已初步实现机械化。
而芬兰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方面都是一个小国,他总人口只有450万人,常备军只有区区3万余人。在下达全国总动员令的情况下,勉强可拼凑10万人之上,加上约10万预备队,能够在战时调动的兵力最多也就20万。
武器装备方面,双方更是有天壤之别,芬兰在局势紧张后从西方国家只能紧急购买300架飞机,而苏联则有超过2500架飞机。
坦克方面,芬兰只有不到500辆,且大多是一战时期的老古董;而苏联方面则有坦克2000余辆;火炮方面苏联也是芬兰的数倍,且在口径上有明显优势。
正是因为在体量上有如此大的优势,钢铁导师一开始的态度很傲慢,认为只要双方一开战,芬军将很快崩溃,最多半个月,苏军就可以把红旗插上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总统府。
但事实与导师想象的正好相反。在局势趋于紧张后,芬兰于1939年10月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
到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7万人。另有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
尽管实力相差悬殊,尽管明知不是对手,但芬兰下定决心,一旦苏联发动进攻,也要敢于亮剑,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与强大的苏军搏上一搏。
1939年11月26日,苏联驻卡累利阿的部队自导自演了一场芬兰版的“卢沟桥事变”,对着自己的营地一顿狂轰滥炸。虽然提前就有疏散准备,但还是造成了己方士兵的4死9伤。
随后苏联指责道:“我们斯拉夫大汉要狠起来,自己人都不放过,更何况外人呢,就问你怕不怕?”,并要求芬军立刻后撤25千米,以便安抚斯拉夫大汉脆弱的小心灵。
芬兰方面当然矢口否认,并称:“你贼喊捉贼想自残,对自己狠一点,那是你自找的,活该”。对于苏联的无理要求,芬兰是寸步不让。
苏联随后在苏芬边境集结45万大军,随时准备发起进攻。
苏军计划由南向北兵分四路从4个方向对芬军展开进攻:
第一路:第七军团共计24万余人从最南面的卡累利阿地峡展开,作为本次作战的主攻部队,目的是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夺取芬兰第二大城市维伊普里,然后向首都赫尔辛基开进。
第二路:第八军团共计5万余人沿拉多加湖西北方向前进,目的是切断芬兰的铁路运输系统,然后与第七军团汇合,以钳形攻势一同进攻维堡和赫尔辛基。
第三路:第九军团共计9.5万人从北面的坎达拉克夏、乌赫京斯卡亚和雷博拉方向展开,目的是将芬兰拦腰切断,并切断芬兰与瑞典的联系。
第四路:第十四军团5.5万人从最北面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方向展开,目的是配合北方舰队,攻占芬兰北部重要港口白沙摩。如下图
四路大军共装备坦克2500辆,大炮2000门,并有1600架飞机提供空中支援。
这个作战计划并不复杂,苏联计划凭着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分进合击,把芬兰切成数块,使他们首尾不能相顾,最后被苏军各个击破。
面对来势汹汹的苏军,芬兰军队做出如下部署:
1,芬军认识到卡累利阿地峡为本次作战的重点,故将主要兵力共计7个师全部部署在卡累利阿地峡,计划依托曼纳海姆防御工事阻击消耗苏军。
2、在维堡与克立卡之间部署一个第六师,防备苏军空降部队偷袭。
3、在伊洛曼斯特南部到拉多加湖长达60千米的防线上部署2个师,防止交通线被苏军切断。
4、从卡累利阿以北到北冰洋长达625千米的边境线上,只部署9个营的兵力,这些部队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和严酷的气候,进行游击战性质的机动防御战来疲敌耗敌。
应该说,芬兰的战前布置还是很科学的,由于芬兰本身兵力就不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他就突出对重点部位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守。
而在其他地方,芬兰很巧妙地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布置少量的机动部队,通过天时地利的加持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在运动中迟滞与消耗苏军。
作为此次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曼纳海姆元帅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他并没有不切实际的计划全歼入侵的苏军,毕竟实力差距摆在那里。
他的战略目标是:在卡累利阿地峡集中主力实施阵地战疲敌耗敌,在其他地区以少量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实施机动战和游击战,最大限度地迟滞苏联红军的进攻。并在这一过程中,等待国际社会的声援与援助,以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苏联议和。
这就符合前面介绍的《孙子兵法》里:“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要求。而反观苏军,却由于骄傲自大完全忽视了兵法里的告诫。
1939年11月30日,苏军不宣而战,对维堡、赫尔辛基等4个城市发起全线进攻。
第一路,第7军团在海空军的掩护下进抵到曼纳海姆防线前沿,并与芬军展开激战。芬兰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和工事层层阻击。
白天,芬军以近战火力配合阵前突击杀伤敌军有生力量,以反坦克兵器摧毁苏军坦克;晚上,他们派出小分队袭扰苏军后方在雪地烤火露宿的苏军,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尽管苏联红军投入了1个又1个的梯队轮番进攻,但由于未弄清芬军的主要防御兵力配置,再加协同不灵,指挥不善,使得苏军到12月底,才在付出惨重伤亡的情况下突进20~60公里。指挥部一看,不能再这么打了,就被迫停止了进攻。
第二路,在拉多加湖东北地区方向,苏联红军第8集团军的任务是从翼侧牵制芬军兵力,配合第7集团军的进攻。但他们越过边界后,很快就遇到一样的待遇,遭到芬军2个师的层层阻击和游击队的夜间袭扰,进展缓慢。
由于此路苏军有两个不知好歹的师忘乎所以,走得太靠前了,导致他们被芬军分割、包围、中断补给。最后2个师大部被歼,其余兵力龟缩后退,转入防御,直到战争结束。
第三路,这一路苏军沿两条深雪覆盖的道路向奥卢港方向进攻。先头师也由于太冒进了,到达一个叫索木斯萨耳米村的地方后,遭芬军小分队的顽强阻击。
该师被迫沿道路摆开了20公里长的“一字长蛇阵”,从而为芬兰军队实施掐头、去尾、打蛇腰的战术提供了战机。
很快,芬军战略预备队1个师赶至战场,首先利用“掐头、去尾、打蛇腰”的方法歼灭该师。随后转移兵力“围点打援”,将前来增援的苏军另1个师拦头截尾,分割歼灭。
索木斯萨耳米一战,芬兰军队共歼敌2.3万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就这样,四路大军除了最北面北极圈那一路外,其余三路均遭惨败。
可能有人要问了,苏军不是有很多飞机,坦克吗?难道这些是摆设吗?
没错,这些还真就是摆设,一是因为芬兰的冬天降雪极多,局部地区积雪厚度可达2米,苏军坦克部队常常被困在大雪中动弹不得。
二是与芬兰特殊的昼夜时间有关,此时的北极圈是极夜时期,而靠近北极的芬兰白天时间也很短。常常是发现芬军主力后,飞机起飞没多久,天就黑了,那会的飞机可没有红外制导,遇上黑灯瞎火的啥也闹不成。
战争进行到12月底,芬军在长达800多千米的防线上成功阻击了苏军的进攻,取得了苏奥萨尔米、托尔瓦耶尔维和拉瓦加维三大重要战役的胜利,除了在北极圈芬兰无意重兵布防的地方外,苏军在其余三大战线上均遭惨败。
芬兰在军队人数和武装装备都明显落后的情况下,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地理环境,灵活机动的制定战术,用自制武器给苏军以沉重打击。
据说,苏军对芬兰城市进行狂轰烂炸时,苏联媒体还向全世界报到说,他们是在投放人道主义物资,把扔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炸弹称为“莫托洛夫的面包篮”。
苏联人睁着白眼说瞎话的行为让芬兰人怒火中烧,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回敬莫托洛夫。
果然,芬军很快就发现了苏军坦克的薄弱地方,他不但在积雪中行动迟缓,而且发动机和油箱都没有装甲保护,只需要一个燃烧瓶就可以把坦克兵烤成乳猪。
于是,芬军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反坦克利器,把一个酒瓶子灌上汽油,再用棉花破布把瓶口堵上,遇到苏军坦克时点燃瓶口棉花,“啪”的一声就扔到坦克发动机或油箱上了,坦克瞬间就变成一团火球了。
因为这种武器高效且便宜,被芬军大量装备,芬兰士兵将这种燃烧瓶称为“莫托洛夫鸡尾酒”。
由于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被严寒打败在莫斯科城下,所以在我们影响里,苏联的斯拉夫大汉们是不怕冷的,只可惜他们遇到了比他们更不怕冷的芬兰人。
苏军发动战争正值隆冬腊月,很不占天时。芬兰的夜长日短不利于飞机的空中掩护,芬兰的冬日积雪,也给苏联步兵和机械化部队带来极大不便。
但同样面临大雪,本土作战的芬军却极有经验,他们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雪地民族,芬军在战争爆发之初就组建了滑雪游击队。
芬军的滑雪部队行动迅速,可以灵活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抄的战术把苏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苏军那几个被全歼的师,就是被芬兰的雪橇对干掉的。
苏军另一个失算的地方是,在芬兰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还穿着绿色军装,而芬军在战斗打响后就穿上了白色伪装衣。
冰天雪地中,一位号称“白色死神”的神枪阻击手诞生了。这位大拿叫西蒙·海耶,他出生于一户猎户家庭,从小便随家人外出打猎,打下了成为一个优秀狙击手的良好基础。
后来,西蒙·海耶参军入伍,使他的射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冬季战争中,西蒙·海耶身穿白色迷彩服埋伏在雪地中,在百日内大约击毙了500名苏联士兵,平均每天击杀5名。
1939年12月21日,海耶创下了自己单日最高击杀记录,他在这一天共击杀了25名敌人。由于海耶让苏联军队吃尽了苦头,因此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想除掉他。
1940年3月6日,海耶不慎被苏军子弹击中了左下颚。经过一个星期的抢救,命是保住了,但面相是破了,康复后的他长这个样子(为了不至于引起大家不适,放一张他老年照片吧)
当然,在芬军中像他这样的神枪手还有很多,身着白色伪装衣的芬军阻击手与冰雪融为一体,而身着绿色军装的苏军则活靶子一般被逐一狙杀,苏军对于神出鬼没的芬军狙击手十分忌惮,称他们为“白色死神”。
1939年12月,钢铁导师鉴于各线苏军损失惨重,决定停止进攻,重新拟订作战计划。
1940年1月7日,苏联在卡累利阿地峡成立了西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任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总结经验教训,对战略战术进行了调整:
首先,结束四路大军各自为战的状态,由自己统一指挥各部队。
其次,改善苏军后勤保障情况,机械化部队行动前,要保证道路通畅。
最后,戒除轻敌思想,加强针对性训练。
1940年2月,苏军结束休整,发起对芬军的第二阶段进攻。第二阶段,苏军参战人员增加到60万人,并配有大炮3000余门,坦克2000余辆和飞机2000余架。
其实他们的战术很简单,还是那三板斧:“先用大炮飞机轰,大炮轰完坦克冲,坦克冲完步兵冲”的战术,只不过在数量上加大了剂量。
苏军仍以卡累利阿地峡为攻击重点,大规模进攻前,苏军以重炮和飞机对军事设施、重要城市、交通线路进行持续数日的狂轰滥炸,共发射炮弹30多万发。
尽管芬军依旧依托剩余工事顽强抵抗,但耐不住苏军以“三板斧”人海战术连续冲锋,最终于2月13日被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主要阵地。
芬军曾试图夺回阵地,但由于兵力不足,不足以构筑防线,只得后撤。在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作战中,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耐不住苏联人口多,休整了几天就继续发起进攻。
介于战场形势的恶化,这么拼老本肯定拼不过苏联,芬兰方面急忙照会苏联,同意进行谈判,也同意割让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沿岸地区给苏联,将汉科半岛长期租借给苏联。
此时已经损失惨重,被打得灰头土脸的苏联也赶忙借坡下驴,同意了芬兰的谈判请求。双方于3月18日,在莫斯科签署《莫斯科和约》,苏军撤出战斗。
从战争结果来看,苏军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无疑是战争的获胜方。芬兰失去大量国土,是战争的失败方。
此战苏联虽然获胜,但是伤亡极为惨重。整个战争期间,芬军共有2.4万士兵阵亡,而苏军公布的阵亡人数为5.6万人。
倒是后来的“棒槌领袖”赫鲁晓夫提到:这一仗我们损失了超过100万人。当然,这个神经病的话不能全信。
后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研究显示,苏芬战争期间,苏军阵亡人数在12万至20万之间,大约是芬军的6—8倍。
即便伤亡如此惨重,这也还算是其次。最主要影响是,战争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国家声誉损失,使他的社会主义形象荡然无存,国际社会普遍谴责苏联,国联也把苏联踢了出去。
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包括芬兰再内的东欧国家都站在了小胡子元首的一边,苏联将付出更为空前绝后的惨重伤亡。所以,苏联这样做是失道寡助,非善之善者也。
最让钢铁导师憋气又吐血的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凭着这张老脸不要,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换来的“东方战线”,却遇上非常讲武德,也很按套路出牌的小胡子元首。
什么意思呢?如果没有苏芬战争中苏军的拉跨表现,元首还摸不清苏军的底细,说不定会剑走偏锋,不按套路出牌,绕道芬兰来入侵苏联。
但苏芬战争让元首认为苏联就是一座“一脚可以踹到的破房子”。既然你都破城这样了,我还有必要那么费脑子想阴谋诡计,想着怎么绕圈子去揍你吗?
所以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小胡子元首决定和苏联讲讲武德,也不用绕芬兰来的那么麻烦,那样不是小看了我日耳曼勇士的装甲洪流了吗?
那我干脆直接奔着你的心脏莫斯科平推把,来个王牌对王牌的公平大PK。也就是说苏联苦心孤诣建立的芬兰防线毫无用处,这对于导师来说可谓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进入近现代,战争一般是国家之间绝对力量的比拼,体量大者在战争中一般拥有绝对优势。但如果体量大者不能对其作战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配置,其体量优势就要大打折扣。
而体量小者,如果能保证其内部各战争资源的充分协调,高效配合,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量上的劣势,给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以沉重打击。
芬兰军队因正确的作战指导思想和英勇无畏的作战精神给苏军以沉重打击。虽然苏联最终凭借“人海战术”的体量优势取得了胜利,但芬兰也凭借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以及“狭路相逢,也敢于亮剑”的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保证了其在二战后的独立地位。
芬兰人英勇捍卫国土的表现获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同情,就连大洋彼岸的漂亮国也掀起了一股帮助芬兰的热潮。
战争同样让芬兰的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苏芬签署停战协议后,芬兰失去了约20%的领土,这些领土上的居民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当地成为苏联公民或远离家乡,继续成为芬兰公民,结果99%的居民选择继续做芬兰公民。
芬兰作为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以英勇顽强的抵抗精神为自己赢得了尊严。这表明,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要想获得尊重,要想享受和平,要想岁月静好,就必须要有狭路相逢遇强敌,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的亮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