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北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公布了最新版海淀区野生动植物家底,海淀也成为北京市城六区中首个发布野生动植物名录的城区。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海淀区共有755种野生植物,其中蕨类植物21种,种子植物734种;发现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包括野大豆、软枣猕猴桃、大叶榉树、黄檗;北京市二级保护植物29种,如刺五加、黑三棱等。
海淀区陆生野生动物共计403种,占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总数的约67.62%,其中兽类41种,两栖爬行类23种,鸟类339种,包括北京市新记录鸟种3种,分别是灰冠鹟莺、黑脸噪鹛、紫背椋鸟。依据《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统计,海淀区共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如青头潜鸭、大鸨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4种,如豹猫、震旦鸦雀等;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8种,北京市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31种。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海淀区新增林地绿地567公顷,提升改造251公顷。重点构建了三山五园文化绿心,建成西小口公园等公园绿地31处。截至目前,海淀区城市绿地率达到50.35%,森林覆盖率35.48%,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52%,全区湿地面积1427.8公顷,划定自然保护地3处共3197.89公顷,初步形成西山画屏、绿廊贯穿、两心为核、绿链织园的国土空间绿化格局。
此外,海淀区率先启动全市林分结构调整试点工作,设立生态保育小区,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稳步推进结构调整。妙云寺城市森林通过微地形堆筑、海绵集雨设计、选用乡土植物以及蜜源果源植被,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修复。从城市绿地到郊野公园,从养护管理到工程施工,海淀区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理念,坚持以生态的方式解决生态的问题,营建了良好的生境,有效推动了从“绿”到“活”的转变。
去年,海淀区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海淀区园林绿化综合执法大队正式成立,全年开展“清风行动”、“绿剑行动”等野生动植物专项联合执法检查行动9次,查处破坏林地、非法购买、利用野生动物的违法案件12起,救助陆生野生动物284只。与属地单位及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积极开展鸟类疫源疫病监测,完成全区陆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调查工作,形成北大燕园自然保护小区、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下一步,海淀区将持续提升林分质量,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通过固本底、增绿量、修生境、连绿廊、筑绿心手段,建设“两绿心、七群廊、廿旗舰、百精品、千园城”的城乡一体公园游憩体系和重点湿地群,基本实现“山水连城、翠海芳淀”的新型城市风貌。
同时,持续采取生态措施,构建城市绿廊,营造层次丰富、适宜生物栖息的生境斑块、迁徙廊道,设置生物短暂栖息和迁移的小型踏脚石,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生物安全格局网络,在公园内划设一定面积的自然保留区,供昆虫、小动物、鸟类栖息。
海淀区还将与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扎实有效开展海淀区大西山地区野生动物监测、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示范点建设、海淀区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以及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计划等科研课题,建立海淀区生物多样性成果数据库,注重基础数据的积累和成果转化,更加科学、系统、有效地推进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