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某村干部“二丫头”,近日通过朋友圈代为发布一条卖菜求助信息:堡镇米行村目前有十几万斤优质牛心菜、甘蓝菜需要出售,有大批量需求的可以联系。她把合作社负责人手机号码一并公布:“疫情之下,还望相互扶持。”


在抖音平台,记者也刷到一条类似求助信息:用户“上海天采果蔬专业合作社(崇明张叔)”,用视频紧急求助并发布手机号码,“崇明蔬菜生产基地,因疫情原因,30万斤甘蓝马上就要烂在地里,希望有需要的团体个人给予帮助。”

这边厢,不少上海网友纷纷留言感慨:“我们在上海市区吃不到这么新鲜便宜的蔬菜,团购要10元一斤。”那边厢,少数上海市郊合作社的蔬菜面临滞销,劳动成果或付诸东流。市郊田间的甘蓝菜、牛心菜为何卖不动,问题根源到底在哪,蔬菜滞销会否随着城市如常迎刃而解?

蔬菜批发市场停摆,原本供应链条缺失

上海本土疫情期间,农业发达的崇明区在保证自给自足之外,全力组织农产品供应市区,努力把蔬菜和农副产品余量支援市区保供。据“崇明三农”报道,崇明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约8万亩,规模化蔬菜基地有43家,日上市绿叶菜约500吨。

在崇明区农委的组织下,崇明区推进成立以上海崇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上海王波果园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班底的龙头企业,在保障崇明本地需求外,积极承担市区蔬菜供应,20多辆保供车每日往返市区。作为主要保供单位,龙头企业单日蔬菜最高供应量达近250吨。

上海部分市民吃不到平价的新鲜绿叶菜
与此同时
崇明部分品种的蔬菜滞销卖不动

强烈反差的背后

是原有的部分市场供应链

因疫情中断

疫情下,批发市场、菜场、超市这些市场的封闭,一下子堵住了很多基地的出口。据悉,为提升疫情期间农产品保供能力,崇明区农委迅速反应,组织成立龙头企业建立“共享产能、统筹销售”的供应链模式,由运力强、渠道宽的综合型龙头企业负责代运代销,让运力弱、渠道窄的生产型合作社则专注生产,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传统模式出现瓶颈,疫情倒逼基地转型

疫情之下,蔬菜批发市场、菜场、超市这些B端出路被堵死,只能向社区需求的C端快速转型。

“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还没恢复,反而倒逼出一条新通道。于是,由崇明区农委从各乡镇收集统计蔬菜基地信息、产品产量信息,每天统一发布基地收购参考价格,严格执行批次产品快检,定期实施抽检;由龙头企业制定产品标准并执行到基地,综合协调富余运力并规划配送路线,直接打通生产基地到社区;由基地汇报品种产量和产能,组织乡镇志愿者进行订单完成,从原来的简单采摘提升源头基地标准初加工。这样一套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开始在疫情的困境实践中走了出来。”上海崇明生态农业董事长张杰介绍。

田头直接初加工,在特殊时期,既节省了基地人力,又节约了中间环节时间,保证产品更新鲜更早时间的到达社区。

张杰介绍,这条由政府、企业、合作社和志愿者组成的全新系统供应链,甚至在疫情结束之后,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蔬菜品种大有讲究,难兄难弟也要扶持

近期,崇明部分蔬菜基地滞销的蔬菜品种,都是甘蓝菜、牛心菜。对此,张杰坦言,这两个蔬菜品种相对方便种植,较耐储存,加上近期遭遇上市高峰,再叠加疫情期间这两种蔬菜经常成为保供物资,蔬菜基地出现一定程度滞销,也是市场的选择

眼下,崇明岛的甘蓝菜、牛心菜大量上市,相比之下,上海市区居民更喜欢鸡毛菜等绿叶菜,由此出现部分滞销。

“甘蓝菜、牛心菜,是眼下崇明蔬菜的‘难兄难弟’。上海市区很多街镇发放保供物资,基本都有他们俩。”张杰透露,市区居民最喜欢崇明岛出产的绿叶蔬菜,尤其是鸡毛菜、生菜、杭白菜和蓬蒿等品种,十分畅销。“甘蓝菜、牛心菜,和洋葱、胡萝卜、西葫芦和莴笋一起,是上海保供蔬菜品种的‘六姐妹’。这些菜不怕压、好运输、耐储藏,是保供蔬菜物资的第一选择,部分市区居民吃得比较多,看到都要‘摇头’了。”

“针对社区团购的需求,我们特别制定了2个甘蓝、2个牛心菜的套装,7斤以上只卖15元。5斤装的去叶西蓝花、7斤装的带叶莴笋+芹菜等陆续在基地直接登场。”张杰透露,由于性价比高,虽然甘蓝菜、牛心菜销量比不过鸡毛菜和西蓝花,但每天依旧有3000份以上的订单量。

据悉

这个被逼出来的蔬菜销售“新模式”

如今已为静安区、徐汇、浦东等

20万人次居民

提供新鲜平价的崇明蔬菜配送。

“这个模式,主要是尽力尝试解决基地蔬菜滞销的问题,现阶段我们只要不亏本,关键是跑通这条路,更关键是不能让崇明农产品烂在地里。”张杰认为,如今这种定制基地标准,团购加落地配的新模式,崇明农业可以长期开拓。

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菜场、超市逐步恢复营业,崇明这些蔬菜基地可以继续批发出售给菜贩子,但新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毕竟有着更高的经济附加值,帮助基地提高收入,实现基地销路结构的多元化。”张杰认为,更重要的是崇明农业在疫情下倒逼蔬菜基地转型升级,让基地经营者对于产品种类、产品标准和C端用户市场会有更深的认识,“这个模式要求基地具备一定的人员组织能力,按照订单标准生产,谁有这个能力就更容易能走出滞销困境。借此机会,崇明农业可以整体提高基地的用户意识,趁势培养一批新型蔬菜基地。对我们龙头企业,可以放大业务量;对居民来说,买到的菜又新鲜又便宜;对整个崇明农业,这都是一件好事!”

来源 | 上观新闻

编辑 | 谢钱钱

举报/反馈

上海法治报

5.2万获赞 1.5万粉丝
传递法治力量,专业引领大众
上海法治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