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达清编辑整理

郎溪定埠跳五猖

“跳五猖”是纪念西汉张渤治水功绩而设的一种祭仪。上世界80年代中期,郎溪定埠古典傩舞“跳五猖”被县文化部门列为重点保护项目。1993年元月,中断半个世纪的傩舞“跳五猖”在定埠周家村恢复演出。1995年芜湖作家茆耕如对胥河两岸跳五猖曾进行过系统研究。2014年11月,“跳五猖”荣获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一、图二为“跳五猖”时的场景,图三为1991年周家村“跳五猖”传人周际奎在教村人学习跳判官。(图/陈寨军,文/黄为民)

定 埠 小 马 灯

定埠镇地处苏、皖两省三市(南京、常州、宣城)交界处,古为胥河的重要商埠,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相传定埠小马灯始于明代。小马灯多由年龄在十二三岁的小孩表演,人小、马小、道具小,讨人喜爱。“摆阵”“摆字”是跳小马灯的主要特色。郎溪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定埠小马灯的保护工作,收集、整理了小马灯“九阵图”、16个脸谱等相关资料,组建了小马灯表演队伍。2010年7月获批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陈寨军,文/黄为民)
胥河两岸的降福会

“降福会”俗称“出菩萨”或“出会”,是用来纪念江南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张巡的一种民俗表演,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安史之乱时,张巡以河南真源县令起兵守雍州,至德二年(757)移守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共御安禄山乱军,后战死。当时由于张巡等积极抗敌,安禄山未能践踏江南,江南黎民免受战乱之苦,便感念张巡“降福”。每年正月初八一大早,胥河两岸、苏皖两省的村民都会身着不同颜色古式服装,打着各式旗号,组成24支队伍陆续来到定埠民俗文化村。鼓乐声中,顶盔披甲的“张巡”带着二十四位将军(菩萨),身后跟着千余人的巡游队伍,犹如古代将军出征,连绵数公里,声势浩大,场面壮观。2013年“降福会”获批为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陈寨军,文/黄为民)

宣城人民电影院

人民电影院位于宣城城北王家巷,是1951年宣城行署在原民乐剧场的基础上投资5.8万元改建的。1952年1月竣工,并移交给宣城县人民政府,全称“宣城县人民电影院”,时有座位900张。1981年又投资16.5万元进行了改扩建,增加座位到1050张,完善了一批放映设备。1983年6月竣工。其后受电视、录像冲击,电影院经营艰难,1996年人民电影院改为东方旱冰场,2010年被拆除改建商住楼。 (图/奚本金,文/童达清)

宛 陵 影 剧 院

宛陵影剧院位于宣州市区东门大街。初名宛陵剧场”,1956年由宣城县政府投资6万元建成,砖木结构,置有1200人的连架木椅座位,1958年元月1日开场营业。1966年改名为“工农兵剧场”,1979年又改名为“工农兵影剧院”,兼放电影。1979年进行了较大的内部改造,将观众厅地面由平面改为斜面,新置铁架翻板单座椅1222座,舞台面积266平方米,化妆室95平方米,演员宿舍面积164.5平方米。同时改善了照明、通风、遮光等配套设施,耗资7万元。1980年更名为“宛陵影剧院”。(图/汪忠启,文/傅荣虎)

郎溪民间云舞
云舞是流传于宣城一带的传统舞蹈,由南宋时期以扎龙为嬉以兆丰年的舞龙活动演变而来。它又称跑云灯,其前身是伴随于龙灯、马灯中的跑云形式。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是石佛山的庙会节,方圆百里,数以万计百姓纷纷前往石佛山敬香拜佛,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男人们手持盆钵不停敲打,女人们手持用竹片做成的云朵,绕场欢跳,随着敲打盆钵的节奏边歌边舞,形象地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表达了劳动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2008年云舞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王祖清,文/黄为民)

1997年初夏,郎溪县姚村中学组织学生排练民间群舞——云舞,并于当年参加第八届“宣州之声”演出,获得表演二等奖。

锡剧团演出《鸳鸯镜》

郎溪县锡剧团1956年注册定名。1984年应邀参加江苏省首届锡剧节汇演,演出《鸳鸯镜》一剧,荣获编剧、导演、优秀演员等14项奖。1986年该剧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摄制成年画,发行全国。1986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文件精神,经县委县政府研究,锡剧团撤销。(图/郎溪县档案局,文/黄为民)

传统宣纸制作技艺
传统的宣纸制作技艺主要分为原料收集、原料加工、制浆加工、成纸加工等部分,有108道工序。

①袋料


图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宣纸厂工人正在进行宣纸袋料加工。袋料,又称锻料,用棉布做料袋,先将料袋洗干净后装料,将踩好的皮料用布袋装好,将整袋料放入水池中浸泡。将浸泡后的布袋从池沿拖出,放在袋料台上,一手紧抓袋口,双脚依次踩踏布袋,使袋中皮料成糊状。踩踏好后,将布袋重新放入水池中用一蘑菇形的扒头伸进袋内,将袋口系紧,在池内反复捣洗。

②捞纸

传统宣纸制作技艺又可分为草料、皮料、皮草台、碓班、做料、捞纸、晒纸、看纸等八部分。

图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宣纸厂工人正在车间进行捞纸。捞纸,又称抄纸,四尺、五尺、六尺宣纸由两人共同操作,一人掌帘,一人抬帘。投料搅匀后,掌帘、抬帘工分站槽的两头,帘上帘床,夹紧帘尺,头帘水形成纸页,二帘水平整纸页。掌帘者在提帘下架时,抬帘者打计数算盘进行计数。

③晒纸

晒纸,是传统宣纸制作的重要工序之一,即将湿纸焙干。在捞纸后,经扳榨、搀帖、烘帖、浇帖、鞭帖、做帖、牵纸后,将湿纸靠焙晒上,手要绷紧,刷路要均匀,起刷后动作先后为吊角、托晒、抽心、半刷、破额角、挽刷、打八字、挽刷、破梢角、破掐角、收窗口,晒好纸后进行收纸。图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宣纸厂工人正在车间晒纸。(黄飞松)

本图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老照片》一书

举报/反馈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4.5万获赞 1.4万粉丝
研究宣城历史 弘扬宣城文化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