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对古希腊的影响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形成

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当然,关于古希腊文明的真伪之辩,也是近年来,网上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不过那些真伪难辩的证据,倒并不会对接下来的内容造成影响。

因为根据一贯视角,地缘板块本身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就像中、韩所谓的“高句丽”之争,争论的焦点无外乎是高句丽人,到底应该算哪“国”人。

但实际上,这种争议更多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事关当代政治的问题。而没有人否认的是,东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叫做“高句丽”的,已经进入文明体系的国家。

希腊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外来文明,也同样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没有人认为希腊文明,是像南美文明一样,孤立起源,成长于欧洲大陆东南角的。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希腊?选择了这个山地密布,看起来很没有地缘潜力的半岛,成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如果希腊文明的火种,是从外部传入的,那么我们首先寻找的,就是这个外来文明的位置了。

阿拉伯半岛“新月沃地”的东段,也就是“两河流域”,目前已经是公认的,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了。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尝试开发灌溉农业,并催生最初的文明了。

苏美尔人开启的这一文明,也被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语两河之间的意思)。

在它的文明地位得到确认之前,拥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宏伟地面建筑的尼罗河流域,通常会被认定为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地。

就这一点来说,现在亦有足够的考古证据来支撑。不过从地缘角度来印证一下这个文明的秩序,倒也十分有必要。

农业(在此仅指种植业)对于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上古时代,适合种植的土地,也能够为播种者带来数十倍的收益。当农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发展文明所需的其它要素了。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无疑是最具农业潜力的地区。平整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以及从上游山地带下来的肥沃土壤,都是规模化种植业所需要的天然要素。

然而最初的农业技术,却并非产生于这些肥沃的低地,因为对于早期人类来说,频繁改道的河流下游,远没有它的上游山地安全。

最初尝试粮食种植的人类,更愿意在高地上通过焚烧森林、灌木来增加和保持土壤的肥力;以及依靠自然降水,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元素。

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形式,也被称之为原始农业。受限于地理条件,高地农业一般很难规模化,特别是当有族群带着原始农业技术,开始尝试在低地,通过治理河道发展“灌溉农业”时,这些拥有巨大农业潜力的冲积平原,通常会很快让他的拥有者,在人口和粮食产量上,与他们的山地邻居拉开几何级的差距,并最终在板块竞争中获胜。

这也正是欧亚非大陆早期主要文明,都呈现为大河文明、治水文明的特点和原因所在。高地在农业技术起源阶段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尼罗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要略晚于两河流域。由于被干旱的沙漠所包括,肥沃的尼罗河下游,并没有相邻的山地,为之直接输入农业技术。

相比之下,与伊朗高原一一亚美尼亚高原紧密相邻的两河平原,就能够在一个流域内,完整地实现农业发展的链条了

率先从北部山地走出的苏美尔人,创造了地中海文明圈,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文明。

而一旦两河地区的灌溉农业技术成熟,与之最为接近的另一大河冲积平原一一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就很自然的成为了第二个吃螃蟹的人了。

两河文明与尼罗河文明的起源时间,目前还是一件有些争议的事。通常情况这两个时间点,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摇摆。

不过对于此时居住在欧洲的部族来说,这个时间摆幅有多大,并不重要。因为欧洲与免流量播放这两大文明之地最为接近的希腊半岛,并没有可能在传入灌溉农业技术后,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河文明(如果法国所处的西欧平原,与希腊半岛位置对调,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山地密布的欧洲之角,需要直接从外部输入更多的文明因子,才能够结合自己的地缘特点,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明。

有鉴于此,希腊文明的产生时间,要比它的亚、非邻居晚的多。文明传播路径与特点那么看起来,与希腊半岛距离都不远的两大文明之地,到底哪一个对欧洲文明的形成,直接影响更大呢?

根据来自于陆地根据地理关系来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会比埃及文明更有可能对其造成直接影响论上,来自两河流域的旅行者(主要是商旅了),可以沿着海岸线,横穿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最终抵达欧洲的最东部。

在那里,那些承载着东方文明的人和商品,只需要穿越一条宽度(最窄处)仅为1.264公里的达达尼尔海峡,就能够登陆希腊半岛了。

即使只掌握最原始的技术,这样一条狭窄水道,也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陆地传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最大的问题在于,陆地本身除了用做交通之外,还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家园。除非两个终端都处于一个强大政权统治下,否则沿途的任何一个部族,都有可能中止你的行程。就算在丛林法则不再盛行的今天,一个用法律固定下来的边界,也同样可以让政治家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愿景,变得遥遥无期。

相比之下,通过海洋进行沟通,障碍就要少的多了。理论上,两个同样拥有海岸线的国家,哪怕相隔万里,都能够通过海洋自由沟通。

当然,拥有这种自由度的前提有两点:首先你必须保证自己的航海技术,能够征服海洋;其次,如果你并不是唯一想打通海上通道的人,那么你必须保证自己的实力,能够压倒自己的竞争对手。

就后一点来说,海洋要比陆地公平的多。在陆地上,横亘于通道之上的土著部族,往往能够凭借地缘优势,用较少的成本,给你制造更多的麻烦;而在海洋上,竞争则完全取决于你的经济实力。

对于试图从地中海的另一面,接收文明因子的希腊土著来说,他们有更多有利的因素,来打通与对岸的海洋通道。

首先作为一个几乎被欧亚非大陆完全包围的内海,它的气候要比外洋稳定的多。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中,地中海都显得非常宁静,海域之中亦没有什么浅滩礁石横亘,阻塞航道;另一方面,作为欧洲大陆的延伸,希腊的半岛式结构,本身就已经大大缩短了,它与亚非大陆的航运距离。更为重要的是,造物主为了让地中海沿岸地区加强交流,还在每一个半岛与大陆之间,增设了一个岛屿作为跳板。比如塞浦路斯岛之于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西西里岛之于亚平宁半岛(意大利)。

这种地理结构,几乎可以让陆地,始终存在于航行者的视线之中。并从技术(不会迷失方向)、心理层面上,让地中海比地球上其它地区,更早的迎来海运时代。

当地理、气候环境,让海洋优于陆地,成为了欧洲吸收文明的传播通道时,尼罗河文明的地缘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那些尝试地中海航行的先民们很快会发现,希腊半岛与尼罗河三角洲之间的距离,要比和包括两河流域、西亚裂谷带(板块定义详见中东部分)的新月沃地近得多。

举报/反馈

梦想缘到

30获赞 46粉丝
生活中的见识,梦境中的想法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