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先藕洁)一天24小时,日升月落,星垂平野。生命之钟不停转,守卫生命的战士一刻不能停歇。一支73人的队伍,绝大多数都是“80、90后”,从北京、内蒙古出发向上海集结,在死神病魔之间,修建起一道白色的抗疫防线,这就是航天中心医院、航天七三一医院、内蒙古包钢医院组成的航天医科援沪医疗队。
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16病区,航天医科援沪医疗队青年李海建和曹娜仍在忙碌。与病区里的深夜熟睡形成鲜明对比,医护人员奔走其中,如同动脉里的血液,将生命与活力送达各处。
子夜,病区又收治了3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这其中有一位是从养老院转来的百岁老人陈奶奶。考虑年事已高,李海建和曹娜立即执行医嘱为陈奶奶输液,这时他们听到老人不停地喃喃念叨着什么。“什么?奶奶您说什么?”两人不懂上海话,面面相觑,生怕老人家有什么不舒服。这时一旁热心的病友解释道,老人家是在向你们不断地说着“谢谢侬、谢谢侬呢……”
今晚,他们又守护了一个平安夜。
“赶快!赶快!”夜班班次的两名医生,在走道间一路小跑,顾不上气喘吁吁,接力组织实施抢救。
航天医科援沪医疗队刘伟经过一夜的鏖战,略显疲惫的回到隔离酒店,额头上还留有守夜班时护目镜和面罩的勒痕。
昨夜,刘伟、段宁两位医生接力,从病魔手里又夺回了一名从方舱医院转来的重症心衰新冠感染患者的生命。这名患者七十多岁,入院时已经呼吸困难,又伴随着既往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心脏冠脉血管植入了四枚支架。老人来时脸色惨白,不能在床平卧,心衰发作使他极为痛苦,床旁随时监控的心脏彩超更是提示射血分数(EF值)只有18%,病人在生命线上徘徊。
“抬高床头!”“监护吸氧”“使用利尿剂”,医生通过一系列紧急抢救措施,病人喘憋的情况逐步得以缓解。刘伟没合一下眼,在办公室守了一夜。早晨查房的时候,老人已经能够平卧,呼吸困难明显好转。虽然患者身体还很虚弱,双眼只能微睁着,向刘伟点头示意。
“小兮妍一定要看到了妈妈,才可以把胸前的卡片撕掉。”“嗯,记住了,谢谢大姐姐!”
航天医科援沪医疗队青年队员刘丽媛站在病床边为小兮妍梳辫子,一遍遍叮嘱着,青年队员梁雨彤在一旁笑着,红樱桃发绳在她手里轻晃。
5岁的小兮妍一家人均被感染了新冠肺炎,今天是她独自出院的日子。医疗队的队员们放心不下,特意为小兮妍制作了身份识别卡贴在胸前,又反复打电话,确认来接孩子的车辆信息。
当载着小兮妍去和妈妈团聚的客车缓缓启动时,小兮妍突然摇下车窗,探起小脑袋带着哭腔大喊:“姐姐,姐姐,再见。姐姐,再见!”又用力地挥了挥手。刘丽媛再也忍不住了,背过身去,抬起头偷偷抹了抹眼泪。
第五中学方舱医院里,总能看到航天医科援沪医疗队辛勤工作的身影。一个班次的时间规定是6小时,很多人常常不吃不喝坚持12小时。
在战疫中经受考验,很多青年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99后”的吕家朋是医疗队中最年轻的。他积极报名参加援沪任务,看到身边党员同事们忘我的工作热情,他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通用技术集团供图
韩菁又准备上夜班了,她将入党申请书郑重递交给前来为队员送行的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成义手中,就登上了大巴车。李成义颇为感慨,这些年轻人冲锋在前、堪当大任的样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167万获赞 134.5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