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详解红军打服张学良的第一战:崂山—榆林桥战役。崂山-榆林桥战役之后,就在徐海东忙着处理战后事宜时,中央红军也刚刚抵达陕北,并结束吴起镇战斗。
吴起镇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毛主席召集大家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宣布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10月30日,毛主席率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准备沿北洛河河谷到下寺湾一带与红15军团主力会合。
正在前线忙着战后事宜的徐海东,听到党中央和毛主席到达下寺湾的消息后,立即骑马从前线赶往下寺湾。下寺湾镇与崂山乡、吴起镇、直罗镇的位置关系如下图
在红15军团司令部里,他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人,一时竟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只是大笑着和各位中央领导握手,完了徐海东向毛主席汇报了陕北革命形势及劳山—榆林桥战役的情况。
193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了一些。
当天下午,苍茫的陕北高原上飘起了片片雪花,就着飞舞的雪花,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象鼻子湾村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大会。
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
“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每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来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
在总结长征时他说:
“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会后,毛主席给红15军团输送了一批干部。
但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一路转战下来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可是战士们冬衣还没着落呢。
毛主席就亲自写信给徐海东,向红15军团借2500块大洋应付燃眉之急,还打了借条。
接到信后,徐海东懊悔不已,自己怎么就想不到党中央初来乍到,肯定会面临着很多困难呢?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毛主席怎么可能亲自写信来借钱呢?
徐海东立刻让后勤干部统计了一下部队还有多少钱,统计下来一共是7000多块,这些钱也是准备给十五军团制备冬季物资用的。
徐海东二话不说,当即决定把这7000块钱匀出5000块来,并从各个连队抽调出大量弹药和布匹、医疗药品,一并给中央红军送了过去。
徐海东的这一举动,给当时处于困境中的党中央和毛主席带去的帮助,是很难用语言形容和描述的,远远不仅是感动那么简单了。
从表层意思来看,刚到陕北的中央红军经历一路转战,现在已经是人困马乏、弹尽粮绝,特别是冬季来临,战士们缺少过冬棉衣。而徐海东的这一雪中送炭无疑缓解了中央面临的巨大困难。
从深层内涵来看,就远不是雪中送炭这么简单了。徐海东的这一雪中送炭的行为加上随后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的举动,无疑是对党中央权威的极大维护。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中央红军刚刚经历了一次同张国焘的分裂危机,在那一次懋功会师的时候,大家也是怀着急切而热烈的心情聚在一起的。
可是,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毛主席的预料。
张国焘仗着自己兵强马壮,竟然公然向中央伸手要权,最后竟发展到要“另立中央”的地步,致使一、四方面军终于走到了分裂的地步。
此间经历的种种波折我们已在先前的草地分兵章节里详细介绍过了,毛主席曾经将这段时期称为他一生之中的至暗时刻。
但是,此时徐海东的举动,加上红25军为掩护中央北上而千里转战关陇大地的壮举,已经充分证明:这一次,红军是真的团结起来了;中央的权威,是真的得到极大的维护。这显然已经超出了物资援助的意义了。
所以,即使是很多年后,毛主席在说起徐海东的时候,还是这样评价到:“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紧接着,党中央对会师后的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和陕北红15军团进行了整编: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新组建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为彭老总,政委由毛主席兼任,参谋长叶剑英。
下辖两个军团:
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下辖第二师、第四师、第一团和第13团;
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下辖第75师,第78师,81师和骑兵团。
全军共15000人左右。会师后的红一方面军大概分布位置如下图。
很快,会师后新组建的红一方面军就迎来了他们的首战——直罗镇战役。
因为崂山—榆林桥战役过后,东北军的处境一点没变。
一是洛川通往延安的交通补给线还没有打通,延安的东北军守军依然处于弹尽粮绝的处境;
二是打崂山—榆林桥战役时被围的那个点—甘泉县,依然处在红十五军团一部的包围之中,也面临弹尽粮绝的危境。
所以,此刻的张少帅一点也不淡定,在地图前不停地来回踱步。
自己的两个师坐困危城,派出的两路援军又都被徐海东吃掉。现在看来,不管是从北向南还是从南向北想打通咸榆公路是不可能了,只能另辟蹊径了。
想着想着,张学良把目光转向了榆林桥村西面,葫芦河河谷的太白镇。
此时的太白镇还在东北军57军手里,不如就让洛川—榆林桥方向的67军守军和太白镇方向的57军东西对进,向他们中间的直罗镇挤压过去,消灭红军于葫芦河以北地区。
当时的敌我态势如上图:
直罗镇和榆林桥之间的山区已经为我军所控制,
红一军团在直罗镇东北方向,
红15军团主力在直罗镇东南方向,
毛主席和周公所在的中央纵队在二者之间的东村一带。
红15军团81师241团和一个骑兵连仍然围困甘泉县的敌军。
东北军方面:
东线方向:敌军的态势和崂山—榆林桥战役前的态势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一个师坐困延安,一个团被困甘泉县,王以哲67军军部和一个师还在洛川观望。
西线方向:从太白镇方向新来一股敌军,东北军57军,军长董英斌,下辖4个师。
从整体上来看,这一带的东北军大致分成两坨:
东面一坨67军是守着从延安到洛川之间的一条线,兵力布置比较分散;
西面一坨67军则全部从太白镇来,是守着一个点,兵力比较集中。
东西两个军的总人数大概为25000至30000人左右。如下图
对于东北军这样的布置,我们猛一看图,是不是感觉红军又一次陷入被敌军东西夹击的困境。其实,这一次红军面临的敌情要比长征中的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著名战役相对轻松。
一是东北军的总人数比红军多一倍,相差不那么悬殊,长征途中的红军那一次不是面对5:1,甚至10:1的敌军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
二是东线王以哲67军是驻守在从延安到洛川之间的四个点上,兵力比较分散。而且刚经过崂山—榆林桥战役的打击,这些守军是绝不敢轻易出城找红军麻烦的。
三是红军虽然处于67军和57军的东西对进的中间,看似两线作战,其实只要以少量兵力监视住东线的敌军,其余主力均可以集中起来去对付西线的57军。
毛主席从敌人的种种调动迹象中判断出,张学良这是要彻底把我军限制在葫芦河以北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地带,不让我军往富饶的南面发展。
所以,他在战前部署会议上做出指示:
1、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对于这伙没和红军正经交过手的东北军,我们从战略上要树立必胜的信心。
2、在战术上要重视对手,毕竟东北军武器精良,人多势众,必要的战前侦查,地形勘察,兵力布置等工作要做深做细。
3、毛主席提出总的战术要求是:采取攻势防御,诱敌深入的战法,在直罗镇打歼灭战。因为击溃战对于实力雄厚之敌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只有歼灭战才能对任何敌人都起到重大影响,“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4、另外,现在已经是初冬季节了,如果仅仅击溃敌军,敌人可能很快就卷土重来。到时候我军的处境将会更加被动。只有歼灭战才能缴获敌人的物资以供我军过冬使用。
接下来,就是具体战术层面的侦察准备了。
直罗镇位于延安西南葫芦河的河谷之中,他是葫芦河水常年累月冲击出来的一块小盆地,南北皆为高山,葫芦河穿行而过。他与前两次战斗的吴起镇和崂山乡的位置关系如下图
当时直罗镇的村镇所在地在葫芦河的南岸。整个河谷的宽度有限,最窄处约为300多米,最宽度也仅仅为800多米,不超过一千米。
葫芦河是一条小河,不宽也不深,最宽处也就五到八米吧,最深处也不过齐腰深,而且在冬季水流量就更少了。
这样的地形,意味着如果占据镇子南北方向的两处山地的话,整个直罗镇就都会在步枪的射程范围之内。而且河水宽深对我军的冲锋也构不成太大障碍。近景如下图
大家看完后,都觉得这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但此时的林彪独具慧眼地指出:
这么典型的打伏击有利地形,敌人不可能看不出来。他预测敌人在来到直罗镇后,肯定要先侦察北边和南边的山地,否则其主力是不敢进入直罗镇的。
我军的伏击阵地不能设在南北山地上,而应该设得更靠后,在南北山地的纵深处隐蔽集结。
对于林彪的看法,大家都表示十分认同。
彭老总还注意到直罗镇东边小山坡上有一个土寨子,适合敌人布置防线,如果敌人据守这里就麻烦了。他让人赶紧把土寨子的围墙拆掉。
侦察完地形后,我军随后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
红15军团原先在崂山战役时就围困甘泉县的那个团,现在也别动地方,继续围攻甘泉县。
81师与和地方部队负责牵制富县的守敌。
红一军团集结于直罗镇东北地区,随后进入直罗镇北边山地,由北向南攻击;
红15军团主力集结于张村驿地区,随后进入直罗镇南边山地,由南往北,和红一军团夹击直罗镇之敌。如下图
计划已定,就等着敌人入席了。
此时的东北军董英斌部57军正在太白镇附近。张少帅给他的命令是沿葫芦河攻击前进,一路打通去往富县的通道,顺便把直罗镇一带的红军消灭或者压迫到直罗镇以北山地。
董英斌感觉有点头大,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第一条是走葫芦河河谷一线,这样的话优点是距离近,但是也有可能遭到红军的伏击;
第二条是从太白镇往南再折向东绕一个大圈,这样走的话,应该比较安全,但是要多走200里路。如下图
董英斌于是召开会议讨论,会上多数人都想走南路,虽然绕远但比较安全。
但其中也有个刺头,109师师长牛元峰。他说你们这么胆小,那还打什么仗呢?我一个师都不怕,咱们四五个师了,有什么好怕的?随即,他提出由自己的109师打头阵。
其他人见牛元峰愿意做开路先锋,于是正好借坡下驴,就都同意了他。
为什么牛元峰要这么愿意当刺头呢?
一是因为他是张学良知根知底的嫡系,而军长董英斌是半路投靠张学良的,牛元峰并不把董云斌放在眼里。他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二是他此前没和红军交过手,不知道红军的厉害。
董英斌一看牛元峰那么牛逼哄哄,心想你自己想找死那还不容易吗,就答应了。
敌军安排如下:留一个师防守驻地太白镇,其余三个师以沿葫芦河河谷开进,由牛元峰的109师打头阵。
11月20日,和牛元峰一同推进的其他两个师,抵达太白镇与直罗镇中间的黑水寺后就不走了,因为他们是负责殿后的,既然牛元峰自告奋勇打头阵,那他们也乐得清闲。
于是,走在前面的就剩下了牛元峰的109师。
牛元峰的进兵策略果然同林彪预想的一模一样。在快进直罗镇时,牛元峰让一个团上北山沿北山推进,让另一个团上南山沿南山推进,自己率领其余两个团在河谷中推进。如下图
一路上还算顺利,他们只遭遇了我军一个连的阻击,这个连边打边撤,引诱着109师顺利入驻直罗镇。
牛元峰来到直罗镇后,他让沿南北山推进的那两个团就地驻扎,做好警戒,不要下到直罗镇来。这样,牛元峰才感到安心了。
当晚,牛元峰领着他的109师就在直罗镇宿起营来。如下图
但让牛元峰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做梦睡得正香的时候,红一军团和红15军团大概13000多人,正从南北两个方向朝直罗镇运动而来。如下图
第二天,也就是11月21日拂晓时分,我军各部到达指定位置:
北面是红一军团刘亚楼部和陈光部,他们负责解决牛元峰北山那个团;
西面是红一军团一个团,他们负责阻击黑水寺方向的敌援军;
东面是陈赓干部团(就是在长征中屡建奇功的那个精英团),他负责直捣牛元峰在直罗镇的大本营;
南面的徐海东、刘志丹的红15军团负责解决牛元峰南山那个团;
这样,我军完全封死了牛元峰109师的所有出路。如下图:
此时的陕北高原已近初冬,天降小雪带来阵阵寒意。
随着一颗信号灯划破初冬的夜空,我军总攻开始。刹那间,军号嘹亮,枪炮轰鸣,红军健儿们犹如下山的猛虎,出海的蛟龙,向着各自的目标扑去。
敌人从睡梦中惊醒,慌忙应战,然而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机枪和迫击炮弹。
开战不到两个小时,北山和南山上的牛元峰两个团首先被击溃,这两位团长,一个被击毙,一个自杀成仁。
战斗到上午十点左右,董英斌从西面派了一个团前来增援,但他们被我提前安排的阻击团击溃了。
战斗到中午十二点,除了牛元峰率领着500残兵进入了东面山坡上的土寨子外,整个5000人的109师除了1000余人被歼灭外,其余的几千号人全部缴械投降。
但比较意外的是,牛元峰率领的500残兵居然在那个土寨子上构筑起了工事,坚守起来。而且这个土寨子易守难攻,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下图
敌人占据工事死守,我军如果强攻,伤亡就会比较大。
这时,总理来到了前线,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周边地形。
笑着对大家说:“土寨子里没有水源,他们想守也守不住,先把他们围起来,等他们跑的时候,再发挥我军特长,争取在运动中消灭他们”。
我军随即以红15军团一部围困土寨子的牛元峰500人,其主力集结准备打击敌人的援军。
这时候,被困在土寨子里的牛元峰紧急向上面求援。
我军的应对策略是东守西攻,还是集中力量打击西面的董英斌57军。
为什么呢?因为东面富县、榆林桥方向的王以哲67军在崂山—榆林桥战役时已经被徐海东打怕了,此刻他们的交通补给线也没打通,正处于人困马乏的阶段。
我军只需派少量部队即可阻击住他们的攻势。
对于西面的董英斌部援军进击路线,毛主席预测他应该不会只派一路人马走河谷正面向直罗镇推进,而是应该再派一部绕一个大圈,走北面的东沟山谷地带迂回攻击,两路来给牛元峰解围。如下图
所以,毛主席的安排是:红15军团主力负责打击正面进攻之敌,红一军团打击迂回进攻之敌。如下图
而董英斌果真如毛主席所料,真是派了两个师,一个走葫芦河谷正面推进,一个师走北面山地的东沟迂回推进。如下图
11月22日,这两个师开始向东推进,让我军官兵比较扫兴的是,正面推进和迂回推进的这两个师几乎是一触即溃。
和红军连个照面也没打,就和兔子一般撒了欢似的往回撤退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牛元峰的109师刚被团灭,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谁知道共军的主力究竟瞄上了那一路。
毛主席一看,既然你们不来,那“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就找你们去得了。
毛主席随即作出安排:
红一军团主力沿葫芦河北面的山地迂回前进,一部到达黑水寺,一部到达比黑水寺更靠西的龙峪湾地区,准备切断敌人退路。
红15军团主力则沿葫芦河南面的山地,也是迂回前进,配合红一军团切断敌人的退路。如下图
但这个愿望又落空了,因为东北军溃逃的这两个师比撒了欢的兔子跑的都快,他们已经连夜出逃,一下子就跑回了太白镇的董英斌57军大本营。
而我军只在快到太白镇的地方歼灭了逃跑掉队的一个团。
好了,咱们回过头来再说说还在土寨子里被围的牛元峰这500名残兵。
牛元峰可倒了大霉了,困守孤城不说,现在连口水都喝不上,急的他嗓子眼直冒火花。
但让他更急的是,一开始还能听到西面有零星的枪声传来。而到了此刻,四周却万籁俱寂,一点枪声都听不到。
坏了,这说明援军已经被共军打跑了,再也没有人来救他了。
此刻沮丧万分的老牛拔出枪来想自尽,却被部下拦了下来。
于是,他只好率残部于23日夜,趁着夜色的掩护,从山坡滑下,想从南面的南川小河跑出去。如下图
不过,徐海东早就料到他有这么一出,命令警卫参谋张大南早已再次等候多时。
在一片混战中,牛元峰本来是想率部投降的。但不幸的是,就在他和手下们刚有这个想法,正要举白旗的时候,就被一颗流弹击中,提前向张少帅报到去了。
东线富县的东北军117师一度也计划出来增援,但一出来就遇到我军的阻击,后来听说牛元峰已经被灭了,也赶快打道回府了。
至此,我军和东西两线的东北军均陷入对峙状态,红军打服张少帅的第三战—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我军消灭敌军1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缴获长短枪支3522支,轻机枪176排击,炮八门,赤道1359靶子。
直罗镇战役,挫败了敌人趁红军立足未稳而消灭我军的企图,巩固了陕北根据地,为红军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经过吴起镇、崂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次战役后,张学良确确实实的见识到了红军强悍的战斗力。同时再加上红军的一系列释放俘虏、派人游说政策,逐渐改变了张少帅对红军的看法,为将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与红一方面军在陕北三战三捷,逐渐站稳脚跟不同,此刻被张国焘裹胁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已经到达川西地区,即将迎来艰苦的百丈关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