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期∶汉高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始铸
币质∶青铜
特征∶形制较规整,重八铢(约5.3克左右),文字笔划较秦半两平浅
左旋读
原大∶直径27mm 重4.5g
价值:六级
半两两(一卧一正两)
原大∶直径27mm 重4.0g
价值:五级
四铢半两
上问半两
原大∶直径22mm
价值:四级
带钩半两
原大∶直径22.5mm
价值:四级
五铢
铸期∶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西汉末年(新莽时期一度停废)。另尚有"异品"若干 ,下限至六期末止
币质∶青铜为主。另见有金、银、玉、铅、锡、铁等不同质地者
特征∶西汉五铢面铸外郭、背内、外郭俱有。重如其文
赤仄五铢(元鼎二年京师钟官铸)
原大∶直径24.5mm 厚2.3mm 重4.5g
价值:九级
面巨星
原大∶直径25.9mm 重2.2g
价值:七级
汝阳五铢
原大∶直径 25mm
价值:五级
银质五铢
原大∶直径24.8mm 重3.17g
价值:三级
铢铢五铢
原大∶直径24mm 重2.8g
价值:四级
四出五铢(东汉灵帝铸)
原大∶直径25mm 重3.3g
价值:九级
契刀五百
铸期: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铸行
币质∶青铜
特征∶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余(通长7.4厘米上下,重16克左右)。成品一般都经过锉磨,锉痕均匀有力
原大∶通高74mm 重16.9g
价值:五级
一刀平五千
铸期:西汉居投二年(公元7年)。王莽铸
币质:背铜
特征:形状同契刀五百。其铸工尤精良。造型丰满笃实形体厚重。周缘经锉磨修整。锉浪均匀有力。其环穿上下以金错(嵌)“一刀”二字,与面平(一般拓片上无法反映),故又名金错刀”。刀身铸“平五干三字,合读为:一刀平五千、字文规整匀际。书意隽永
原大∶通高74mm 重26.9g
价值:三级
国宝金匮直万
铸期∶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铸
币质∶青铜
特征∶上部圆泉状,顺读"国宝金匮"四字,下连方座,中有篆书"直万"二字。制作精妙,然周缘肉好并不加锉磨修整
备注∶此品当为王莽实行黄金国有政策时之产物矣。或因当值过高,致无法实施,仅属试样而已,一说系金库专用之凭证
原大∶通高61.5mm
价值:一级 无定价
六泉
铸期∶大泉五十始铸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小泉直一铸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余皆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币质∶青铜
特征∶钱文工整,笔划流畅峻削,布局均匀得体,泉字直竖中断,六品中除小泉直一制作稍逊外,余皆铸工精美之致
小泉直一
原大∶直径14.5mm
价值:四级
么泉一十
原大∶直径16mm
价值:三级
幼泉二十
原大∶直径18mm
价值:三级
中泉三十
原大∶直径21mm
价值:二级
壮泉四十
原大∶直径22.5mm
价值:一级
大泉五十(初铸厚重型)
原大∶直径29mm 重9.5g
价值:八级
十布
铸期∶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
币质∶青铜
特征∶钱文细挺,生动流畅,面背肉好俱有周郭。中线纹分通顶、不通顶两种。十布成品一般不加锉磨,首足处常见有铜流柱或浇口痕迹,四周尚有范线存留
差布五百
原大∶高43mm 重12g
价值:三级
中布六百
原大∶高42mm 重6.3g
价值:三级
壮布七百
原大∶高47mm 重7.8g
价值:三级
么布二百
原大∶高39mm
价值:三级
次布九百
原大∶高53mm
价值:三级
大布黄千
原大∶高58m 重14g
价值:八级
货布
铸期∶天凤元年(公元14年)
币质∶青铜
特征∶制作精好,钱文悬针篆
备注∶货布重廿五铢,与货泉并行,一值货泉二十五枚
原大∶高55mm 重13.3g
价值:八级
货泉
铸期∶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铸;下延用至东汉早年
币质∶青铜
特征∶钱文悬针篆,泉字直竖中断
备注∶货泉法重五铢、枚直一
原大∶直径23mm 重2.8g
价值:九级
布泉
铸期∶ 新莽天凤年间(公元14年~19年)
币质∶青铜
特征∶制作颇精,钱文悬针篆(泉字直竖中断)。钱轮内低外高呈坡状。重好
原大∶直径25.5mm 重3.2g
价值:八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