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事,偶尔翻览典籍,看到了汉武大帝,同时,也想起了倪宽。
诸多史料记载,倪宽,是今山东广饶县广饶街道倪家村人。
倪宽(前169一前103),字仲文,出生于青州千乘郡千乘县(今广饶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其父早亡,家境十分贫寒。其母省吃俭用,勉強供其读书,但因穷困潦倒,只好退学。后隨其母逃荒至汝南郡细阳(今安微太和县)。
倪宽自幼年始,便经常给人帮工出卖劳力,以挣衣食糊口度日。天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温饱难得,更无法解救家境的贫困。
倪宽生来聪慧明敏,勤奋好学。他性格倔強,有志气,有抱负。尽管天天吃不饱,穿不暖,他却从不气馁,灰心丧气。而是发奋图強,刻苦攻读诗书。外出打工,帶上诗书,休息时便津津有味的学习诵读起来。
司马迁曾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说:“倪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帶经,止息则诵习之”,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
倪宽就是靠着一股拼劲、韧劲、钻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并在太和拜柳林先生为师,学习《论语》、《孝经》等先贤名著,涉猎儒家经典,知识更加渊博。后来,回到故里千乘,又拜经学博士欧阳生为师,深钻五经,尤对《尚书》研究最深。
倪宽学识淵博,才华横溢,且性情温良、恭谨谦和,为人们所称道。因此被郡国选为博士弟子,入太学读书。后经射策,做了“掌故”(协助太常管理宗庙礼仪之职)。不久,经考试补廷尉文学卒吏。
有次,代掾史为奏,汉武帝阅后甚为感叹,认为不是一般官吏所作。武帝便询问廷尉张汤:“此奏非俗吏所作,究出何人之手?”张汤如实奏明倪宽之情。武帝方知倪宽所为,说:“朕久闻此人,惜未重用”。继而任其为侍御史。因其知识渊博,精通经学,汉武帝便经常召其讲解,甚得武帝欣赏。
后来,升任左内史的倪宽,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为百姓觧困分忧。他视民如子,爱护有加,秉公办事,恪尽职守,廉洁勤政。他从不沽名钓誉,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残酷刑罚,劝导农桑,减征课税,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催交军粮,在他管辖的地方,对于困难百姓一律免交,并对所有百姓实行减征、少征。因此任务没有完成。朝廷十分恼火,拟将倪宽革职办罪。百姓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想方没法凑齐军粮,全部上交朝廷。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认为倪宽关心百姓,体恤人民,不计得失,是个好官,对其更加信任。元封元年(前110),拜为御史大夫。
据《汉书》记载:“倪宽,千乘人也。”
西汉时期,广饶仍称乐安,属千乘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倪宽任右内史,后任御史大夫,长达九年。期间深受汉武帝宠信。倪宽博学多识,精通《尚书》,又因先后受业于欧阳生和著名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纠正了当时所行历法的许多不足与错误,为发展中国的历法奠定了基础。
倪宽还十分善长文辞,传至后世的著述,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见汉书)及《封禅颂》等。其它皆为遗佚。
汉武帝太和二年(前103),倪宽病逝,归葬原籍乐安。其墓在今广饶县广饶街道田王村南约五百米处,南与欧阳八博士墓群相望。
倪宽墓为砖石结构,现有封土高约三米,直径约四十米,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过去墓地古树参天,松柏环绕,墓前立有石碑。景色幽静,曾为广饶八大景观之一,有“倪冢秋烟”之称。
2003年,广饶县政府拨巨扻责成博物馆,对倪宽墓进行了维护修建。现在,倪宽墓仍不失它的静美之色,值得一游。
想起倪宽,就想起一种美德与精神。那就是奋斗、廉洁与爱民。
在倪宽身上,总是彰显着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不畏困难、自強不息、敢于拼搏、勤奋好学的精神。总是彰显着他爱民如子、廉洁勤政,不计名利得失、为民请命的精神。做为二千多年前的一名封建官吏,能夠做到这些,确实难能可贵,值得后人效法、学习和崇敬!
(写于2022年3月1日晚)
作者简介:尹秀民,山东广饶人。退休公务员。原主攻人才使用管理理论,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退休后习作散文、随笔、杂感等。出版专著十一部,发表论文多篇。计四百余万字。多获省、市奖项。副编审职称。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