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破旧不堪的拉板车静静地依墙而立在老屋前,车轮早已不见,车身多处严重破损,一个车把也完全断裂,用铁丝勉强固定在上面,稍微用力一拉,似乎就要散架。然而,就是这样一辆普通的拉板车却见证了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父亲用过的拉板车
50多年前,为了修建丹江水库,支援国家建设,4万多河南淅川儿女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为革命搬迁”的号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沿着汉江河顺流而下,来到了300多公里远的湖北钟祥,在一个叫大柴湖的地方定居下来。当时年仅20出头的父亲就是移民大军中普通的一员。“割罢麦,收罢场,收拾收拾下钟祥。”这段父辈们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不仅抒发了他们那代人对故乡的留恋不舍,也表达了对美好新生活的无限向往。
乘船下湖北大柴湖的河南淅川移民
那时候,全国人民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裕,位于汉江中游的大柴湖移民新区因河网密布、土地贫瘠、苇草丛生,人们的生活更是艰难。虽然国家动员了周边大量的人力和移民们一起,对这片贫瘠的土地进行了集中治理,而且为每家每户修建了一座土坯房,给每人每年下拨了一定的“救济粮”,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还是让很多人无法适应,但“为国移民”的光荣使命和担当,还是让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终于从安徽小岗村刮到了移民聚居的大柴湖,各家各户都分到了土地,而且早年当过兵,做过工人,又有一定经济头脑的父亲,还承包了集体的鱼塘,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是这个时候,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父亲请木匠师傅制做了这辆拉板车。拉板车虽小,但却承载了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印象中,勤劳的父亲不仅经常拉着它去地里忙农活,施肥、除草、收庄稼,而且为了减少养鱼成本,经常每天凌晨四点左右,他就会套上马车和母亲一起去离家几十里远的汉江大堤上拾牛粪,到齐腰深的水渠里捞水草。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我总能够在校门口的大路上,看到满身疲惫的父亲用车拉着牛粪或水草从眼前驶过。寒来暑往,我不知道他这样到底拉了多少趟,但我却知道家里堆满了多少压坏的车轮。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每每看到收获时父亲脸上露出的笑容,我能感受到他的幸福!
父亲用拉板车不仅让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了盼头,这辆车也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农闲之余,我们几个小伙伴总会三五成群地围着它转。有时候,我们会把它当成跷跷板,几个人坐在车尾,几个坐在车头,在上上下下的欢笑中,能够忘乎所以地玩上一个下午;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车轮取下来,把它当做杠铃,像一个大力士一样,高高地把它举过头顶;有时候,我们还会把它当做赛车,拉着它在谷场上,在村子里,像风一样奔跑……
车轮转动,星闪斗移。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父辈们用汗水浇灌过的土地上,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13年7月,湖北省委决定成立大柴湖振兴发展示范区,并将其纳入省级战略,享受省级开发区相关待遇。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一项又一项惠民政策的制定出台和一个又一个富民产业的落地生根,这里的人们不仅再也不用像父辈一样靠着拉板车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而且家家户户住上了花园洋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移民们舍小家、顾大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柴湖镇移民新城
现如今,父亲一天又一天老去,再也没有能力撑起这个家,那辆拉板车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静静地依靠在老屋前,但风雨见证了父亲朴素的希冀,拉板车也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车轮滚滚,穿越历史的长河,让一家人跨过了温饱,实现了小康。在拉板车前行过程中,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来 源:学习强国
发 布:华夏文化融媒体中心
责 编: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