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谈到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最具有代表性的鱼雷轰炸机,应该说非萨伏亚-马切蒂公司著名的SM.79“食雀鹰”三发中型轰炸机莫属。该机作为一款由旅客机发展而来的高速轰炸机,在意大利空军于1940年11月在塔兰托亲眼目睹了英国轰炸机空投鱼雷的强大威力后,也被迅速改造成为了鱼雷轰炸机,并且很快就在地中海战场上取得了相当的战果。
1934年首飞的SM.79由于一直没有合适的替代机型,在性能已经落伍的情况下依然成为了意大利空军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轰炸机的绝对主力。
不过,虽然对于鱼雷轰炸机这一机种的开发·运用都相对较晚,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也并非是只有SM.79这一款鱼雷轰炸机。比如作为SM.79的后继机开发研制的萨伏亚-马切蒂SM.84鱼雷轰炸机(虽然该机相较SM.79可靠性较低,但同样孕育了许多著名的雷击王牌飞行员)、CANT Z.506 B“白鹭”大型水上鱼雷轰炸机(Cantieri Riuniti dell’Adriatico 亚得里亚海联合造船厂,常简称CANT或CRDA)、以及在试验阶段就被迫终止了研制计划的菲亚特G.55S战斗鱼雷轰炸机等比较著名的型号。
萨伏亚-马切蒂SM.84鱼雷轰炸机性能与SM.79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CANT 506B 水上鱼雷轰炸机
其中,曾经有过研制出意大利首款鱼雷轰炸机经历的卡帕罗尼公司也为意大利空军研制·生产了一款鱼雷轰炸机—卡帕罗尼Ca.314-RA。
Ca.314是卡帕罗尼公司基于Ca.310“利贝乔”侦察轰炸机研制的一系列军用作战飞机之中的最终发展型号,也被认为是该系列最为成功的一个机型。该机设计工作也同样由Ca.310的设计师塞萨尔·帕拉维奇诺(Cesare Pallavicino)来担任。正如此前文章中所描述那样,其设计的基础Ca.310称不上是一架性能有多么出色的飞机。不过,在历经连续不断的持续改良之后,Ca.314作为该系列的最终型号,原准机上存在的各种缺陷已经基本上都消失不见了。
Ca.314的前身卡帕罗尼Ca.313是一款瑞典、法国、德国、以及克罗地亚等多个国家的空军服役过的优秀机型,特别是在瑞典服役时成为了该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另外,该机在瑞典服役时就已经出现了Ca.313-RA这样的鱼雷轰炸机改型(在瑞典该机被命名为T.16)。
回顾意大利空军鱼雷轰炸机的发展历史,英国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于1940年11月11日深夜,对意大利军港塔兰托发动的一直延续至第二天12日早晨的突然袭击,一举摧毁了意大利海军水面舰队一半的主力—加富尔伯爵号战列舰中雷后受伤严重不得不选择坐沉、利托里奥号和杜伊里奥号战列舰也均遭到了重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同时也对意大利海空军日后的战略战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意大利海军加富尔伯爵号战列舰排水量26400吨,装备320毫米口径主炮9门 在塔兰托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剑鱼鱼雷轰炸机投放的鱼雷击沉。
而这在英国方面看来,只不过是该国长期以来关注鱼雷轰炸机发展的决策收到成效的一个瞬间罢了。塔兰托的惨败,最终导致当时的意大利海军的总参谋长多梅尼科·卡瓦尼亚里(Domenico Cavagnari)下台,意大利海军的主力舰队此后的行动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受此影响,意大利空军认识到了鱼雷轰炸机的重要性,重新启动了此前一直处于长期搁置状态的国产鱼雷轰炸机研制计划。
受重创进水严重的利托里奥号战列舰,为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首舰,是当时意大利海军最新锐的战列舰之一,排水量40724吨 装备381毫米口径主炮9门
不过,对于意大利而言鱼雷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并非是丝毫没有技术积累。实际上早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就进行过研制鱼雷轰炸机的尝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素以研制轰炸机闻名的卡帕罗尼公司就曾经制定过将自家研制的重型轰炸机Ca.33改装为鱼雷轰炸机的计划,用于歼灭停泊在波拉军港内的奥匈帝国主力舰队。遗憾的是虽然有2架Ca.33被改造成为了可以搭载800千克鱼雷的鱼雷轰炸机,但最终还是未能有机会投入实战。
此后,意大利国产鱼雷轰炸机的研制工作虽然于1920年又再次启动,但到最后依然还是以无果而告终,然后就这样一直处于长期搁置的状态。直到二次世界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人这才猛然醒悟,考虑研制装备新型的鱼雷轰炸机。这在世界主要航空强国均早已经认识到了鱼雷轰炸机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卡帕罗尼Ca.314-RA鱼雷轰炸机 与以往系列型号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两台730马力的伊索塔-弗拉斯基尼 RC.35液冷发动机。与意大利战斗机的问题类似,意大利的轰炸机同样存在多家厂商多种性能相差无几的机型同时并行生产的问题,不但稀释了产能还对后勤保养和零部件供应以及人员的培养带来了额外的困难。
因此,Ca.314-RA说是一款用来维系卡帕罗尼公司“鱼雷轰炸机先驱者”尊严的作品也不为过。然而,结果却非常遗憾。该机同意大利空军现有的主力鱼雷轰炸机—当时性能已经逐渐开始显得落伍的萨伏亚-马切蒂SM.79“食雀鹰”相比,在最高飞行速度、实用升限、鱼雷搭载能力等性能方面,均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此,尽管Ca.314-RA后来装备了部队,但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实战中去。
另外,该机在生产方面也存在延误的问题。虽然Ca.314的首飞是在1940年,但等到正式装备部队,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年初的事情了。至于投入实战的时间则被继续推迟到1943年的年中,也就是意大利宣布停战的前夕,因此没有来得及参加真正的有组织的大规模战斗。不过这并不代表Ca.314在实战中完全没有获得过战果—早在1942年的8月,此时尚处于试飞状态的Ca.314-RA就曾经在执行护航任务时,使用鱼雷成功击沉过一艘来袭的敌潜艇。这是因为,Ca.314-RA同在此前文章中曾经介绍过的萨伏亚-马切蒂SM.86一样,由于飞机的数量严重不足,在原型样机阶段就被意大利空军投入到战场上,进行了所谓的“实战测试”的缘故。
不过,Ca.314的性能虽然一般,投入量产的时间也比较晚,但实际上仍旧生产了约400架以上。这对于工业生产能力较差的意大利而言,应当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了。Ca.314主要分为三个型号:73架侦察轰炸型的Ca.314-SC(亦被称作Ca.314A)、80架鱼雷轰炸型的Ca.314-RA(亦被称作Ca.314B)、以及254架对地攻击型的Ca.314C。
Ca.314-RA共计装备有12.7毫米机枪3挺、7.7毫米机枪1挺,最大鱼雷搭载重量为9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为395千米/小时、最大续航距离1690千米、最大实用升限在6400米上下。与此相对应萨伏亚-马切蒂SM.79的武器装备为12.7毫米机枪3挺、7.7毫米机枪2挺,最大鱼雷搭载重量为125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430千米/小时、续航距离2300千米、最大实用升限7000米。正如前文所述那样,Ca.314-RA同老迈的SM.79相比完全不具有任何的优势。
对地攻击型Ca.314C 火力增强为12.7毫米机枪5挺 最大载弹量增至1280公斤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一线的作战部队未将该机投入实战,总数达到80架之多的Ca.314在绝大多数时间都被部队用于日常的训练。话虽如此,使用该机进行训练的却不光只有鱼雷轰炸机部队。Ca.314-RA后来也被用于训练从德国进口的道尼尔Do 217 J-2 重型夜间战斗机的机组人员(虽然意大利也研制了像卡帕罗尼Ca.331B这样性能优良的夜间战斗机,但同样由于生产延误问题,在停战之前未能来得及装备部队),并且在夜间训练中利用机首装备的大型探照灯为Do 217指示目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协助Do 217夜间战斗机在1943年秋天建立起了覆盖整个意大利北部工业区的夜间防空网络,总算是在战争末期派上了一点用场。
德国第9夜间攻击大队装备的Ca.314
当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退出战争时,意大利空军尚保有各型Ca.314轰炸机148架,其中绝大多数在停战期间被摧毁。其余飞机则被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RSI—墨索里尼在希特勒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的傀儡政权)空军和德国空军接收。由于性能不佳,德国人一开始也没有敢使用这些Ca.314,而是同样移交了给了训练单位。直到1943年12月,由于缺乏装备才首次作为攻击机使用。在新装备到来之前,临时采用意大利装备的第9夜间攻击机大队(NSGr.9)共计拥有两个飞行中队,其中第2中队装备Ca.314,第2中队装备经过改进的适用于对地攻击的菲亚特CR.42战斗机。一直到1944年的春天,德国人都在都灵附近的机场驾驶这些意大利飞机进行作战,直到4月该大队重新装备容克斯Ju 87D-3型俯冲轰炸机为止。
—全文完—
由于读者互动功能已经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现故障,本号暂无法留言,如有建议可后台私信本人